求文档:《 教师教学基本功新修炼—小学语文》作业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3 15:12:46
求文档:《教师教学基本功新修炼—小学语文》作业题求文档:《教师教学基本功新修炼—小学语文》作业题求文档:《教师教学基本功新修炼—小学语文》作业题《教师教学基本功新修炼—小学语文》作业题  第一章语言交

求文档:《 教师教学基本功新修炼—小学语文》作业题
求文档:《 教师教学基本功新修炼—小学语文》作业题

求文档:《 教师教学基本功新修炼—小学语文》作业题
《 教师教学基本功新修炼—小学语文》作业题
  第一章 语言交流基本功
  1、请谈谈讲述与讲授的意义和作用,并试述讲述和讲授需注意的问题
  答:讲述与讲授不但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信息,为学生搭建迅速通向知识的桥梁,而且与教科书、学具、标本、挂图、音响和网络这些“冷冰冰”的课程载体相比,教师的语言更易于和学生沟通和交流,使课堂教学产生情境性和感召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教师通过讲述和讲授能够创造有活力的富有感情的教学氛围.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教师的讲述和讲授能使深奥抽象的书本知识变得形象.通俗易懂同时也更直接,使学生少走弯路.讲述与讲授有助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的领会教科书.讲述与讲授融入了教师自身的学识修养情感是教师内心真善美的流露.
  讲述和讲授需注意的问题:
  (1)合理选择讲述与讲授的时间.
  (2)精心组织讲述与讲授的内容.
  (3)适当调整语速语调,增强讲述与讲授的吸引力.
  .
  2、提问与追问有哪些作用?结合您的教学实际,对照本节内容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提问和追问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还存在哪些问题?
  答:(1)提问的作用:设疑发问,是凸显教师的组织和引领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堂上的师生问答可以提高师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与人交往得能力,在不断的互动交流中生成新的观点,是课堂上最闪亮的火花;高质量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
  (2)追问的作用:追问可以避免学生仅对问题作“对与错”活“是与否”表面回答;追问能拖展学生思路,发散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的考虑问题;还能挖掘问题背后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建构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的提问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还有不足的地方:上课提问没能因人而异,叫好学生回答多一些,而忽视了学困生,有时对学生的回答与提问较忽视,有时提问了却不追问.对于问题的设计,有时偏离学生实际,有时过于重复.
  第二章 教具展示基本功
  3、学具、教具的使用有哪些作用?使用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学具、教具的使用的作用:
  (1)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加强利用学具动手操作,不仅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也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他们的学习将变得快乐,轻松,高效.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概括和吸收他人的意见,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合作操作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有助于知识的理解.我们知道,人们认识事物首先是感性认识,而感性认识主要是通过对直观材料的感知而形成的.恰当地运用学具,能够体现具体、形象的过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感知效果,为理解和应用知识建立坚实的基础.因此,对于那些用语言不易讲清楚或虽能讲清但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使用教具或学具,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顺利地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排除对知识理解的障碍,给课堂教学激趣添味.
  (4)有助于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动手能力,是现代教学论十分强调的一个方面.国外一些专家在进行小学教学新体系的研究时,都把发展实际操作能力作为重点培养的三种能力之一.让学生画图、操作、演示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促进其五育的全面发展.
  使用学具、教具应注意的问题:
  (1)使用学具、教具的同时,要重视语言的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富有启发性语言,学生对操作过程的描述,是有序有效操作的前提,是促进思维提升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利用教具、学具探索时,一定要把动手与动口结合起来,离开语言的单纯操作,是难以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的.
  (2)学具、教具的使用,要注意引导学生及时进行观察思考,并返回到具体操作中检验.具体化和抽象概括是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质的一般特征之后,引导学生回到具体的个别的事物上去,对抽象概括出的结论进行应用和检验,才能发挥教具、学具的最大能量,才能较全面地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3)学具、教具的使用,要符合实际,适合观察的需要,利于目标的达成.
  4、图片、音频、视频教具在教学中使用时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应如何改进?
  答:虽然图片、音频、视频教具可以协助课堂教学,直接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情感、激发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但使用不当,就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
  (1)图片、音频、视频在教学应用上的误区.
  ①过多追求图片的“外在美”.一些图片所用色彩比较亮丽、鲜艳,这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的观察,失去了教具辅助教学的作用.我们提倡教具应该是操作简单、方便,应该把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放在第一位,追求教学教具的内在作用,而不是所谓的外在“美”.
  ②只重视图片、音频、视频教具的运用,忽视了传统教具的运用,甚至有的一堂课下来,黑板上一个字也没有.
  ③机器播放的课文朗读录音固然比较标准,但是与教师的那些富有感情的朗读和亲切的话语绝对不可以等同,能用黑板、嘴巴等其他传统媒体讲清楚的,就不必使用过多的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具,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提高教学效果.
  (2)网络资源应用上的误区.过分依赖网络资源,忽视其他传统教学资源.我们知道从来就没有唯一的教学媒体,网络亦然,有很多方法可以提供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影视广播、图书馆等,不能认为只有网络资源才是唯一的资源和最好的资源,过分偏重于素材性资源,忽视资源的层次性、系统性、针对性.有些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提供给学生,把大量素材性资源罗列在一起,没有进行合理有效的筛选和整合,使学生获得的都是无层次、无系统的知识,使学习偏离了目标和方向.
  (3)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上的误区.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演示现象、传授知识,忽视揭示过程与忽视培养能力.在使用诸多教具辅助教学中,应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的精心设计上.信息技术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用“建构主义”的思想来进行教学设计,可以为学生实现“意义建构”创设更为逼真的“情景”,可以改善认知环境,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单单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
  第三章 教学实施基本功
  5、设计课堂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教学目标设计是否有实效.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活动的标准,因此,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对教学活动程序设计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按预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学习,这并不排除根据实际的活动情况临时作必要的调整.
  (2)教学情境创设是否符合课程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创设的情境要符合课程要求,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要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3)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在备课的时候,教师要多维度预设自己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预设解决措施.如果这个问题的出现,会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要因势利导,正确处理其过程,可以通过讨论、矫正,提供给学生的思考的过程,从而解决问题,甚至教师可以诱发这种问题的出现,引发学生的思考.但是,如果这种问题的发生对学生的学习形成障碍,我们就要引导学生的思维朝正向发展.也就是说,我们设计课堂时要做到眼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才能巧妙地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4)是否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在设计课堂的过程中,我们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围绕文本,采取自主或合作的方式,开放地探究问题,为了使学生的探究具有方向性,避免盲目性,教师应预置探究的任务.在设计课堂时,教师对学生要有力地引导和支持,教师的设计、引导、支持和促进作用对学生学习的成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6、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你是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教学的,还存在有哪些问题?
  答:引领学生进入教学的关键是精彩的课堂引入,课堂引入适应寻求能激发学生的最佳动机地方法.
  如:(1)联旧引新,利用学生的已知把他们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导无知上来.
  (2)制造悬念,激发求知欲.
  (3)渲染气氛,通过教师有感染力的语言活把学生带到特定的环境中去.
  (4)设疑问难,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
  (5)直观演示,通过直观教具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6)引经据典,引用古人名言,典故,引起学生联想.
  (7)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存在问题:
  (1)喧宾夺主,占用时间过多.
  (2)脱离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
  (3)内容不妥,偏离了本节课的重点,导入与结束呼应不好.
  第四章 学生学习指导基本功
  7、你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答:(1)营造民主氛围促使学生敢问.
  (2)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想问.
  (3)构建自主探索,培养学生会问善问.
  8、请谈谈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答:非智力因素具有动力作用,引导作用,维持作用,调节强化作用.语文教学中,定向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确立学习目标.在语文教学中维持目标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调节作用可以支配自己的行为,强化作用可以可以帮助学生振奋精神,不断进取以饱满的情绪刻苦探索.
  第五章 教学评价基本功
  9、如何有效发挥作业批改的功效,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答: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也被看成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续.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业也是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教师通过作业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认识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强弱,根据这种了解及时地进行矫正和补漏、调整教学.批改作业是新课程下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一种有效方式,是教师督促学生正确掌握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熟练程度 , 锻炼思维的必要手段;同时,学生通过教师对作业的批改,能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并领会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与评价.合理布置作业与有效批改作业,使之更有效发挥巩固延伸知识,发展能力、反馈教学信息的功能,是新课程下教师所应掌握的又一项重要技能.传统作业设计形式单一,以书面作业为主.实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活动中捕捉时机,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内容.新的作业设计应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让每项活动增加目的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这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和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能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参与学习.
  新课程教学重在实践,而非“言说”.在教学过程中,布置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和开放的实践性语文作业,不但能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作业的批改作为教学评价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能有效地帮助教师接收学生作业反馈的信息,发现并弥补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树立其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它是对学生学习评价的重要依据,也是提高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
  (1)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作业评价的过程,可以采取如下方法.一是学生互相批改法.如课堂进行的生字、词语的听写,一般采用同学间相互批改法,学生完成后,由教师指定学生相互批改.批改后,教师统计作业情况.二是随堂批改作业法.对于复习课,题目设有基础题、中档题、有一定思维度的题.这些题一般当堂完成,采用及时反馈答案、当堂批改的方式批改.若教师全讲,对学优生的思维没有帮助,而学困生又得不到提高.采用这种做法对学生来说,既可以让他们及时知道对错,又可以提高他们做作业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作业情况,又可以减少自己课外批改作业的时间.三是小组批改作业.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有时可以采用小组互相批改法,即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成前后两桌,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小组内互相批改,并把批改的情况向教师汇报.这样学生既可了解自己作业中的问题 , 又能从其他同学的作业中学习到新颖的思路和方法 , 锻炼提高其改错和辨析能力.四是师生共批作业.采用这种方法,要集中几个学生典型错误的作业,教师事先把学生作业放在投影上,然后师生共同批改.通过这样的共评,师生可以互相启发,互相争论,真正弄懂错误原因及纠正的方法,同时又可以大大提高作业批改效率和再次作业的正确率.
  ( 2 )发挥教师引导作用,让师爱体现在作业批改中.教师可采用以下方法.一是鼓励式批改.当学生通过努力,在作业的某些方面有所进步时,或者在特殊困难面前没有退缩,能照常完成作业时,就可以不失时机地适当抬高评价等级,对他们进行鼓励,使其体会到战胜困难、获取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二是协商式批改.有些作业可以采用小组互相批改法当面了解具体情况,与之协商批改的策略.在这个过程中,常能有意外发现,或是学生思想上的问题,或是学生解题的创新思路.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策略,对学生有创意的解题方法给予表扬,并让其在班中介绍思路或方法,鼓励大家开拓思维,求实创新.三是延缓式批改.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是不同的,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达到相应的目标.为此,教师可以采取第二次评价或暂不评判等级的方式.这种“推迟判断”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了学生的纵向发展,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四是面批式批改.这种批改方式能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作业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及时面对学生做出反馈,这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且还能使师生的关系融洽.
  (3)应用评语式批改.一是评语指导,思考改错.当学生由于马虎在作业中出现错误时,可以用评语指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回顾、检查,找出错误原因及正确答案.如学生出现理解性错误,可批上“认真审题,想清意思,再解题好吗?”学生根据评语能很快找出错误原因,并能因此留下深刻的印象.二是评语激励,增强信心.“评价应注重学生发展的进程,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通过评价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当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写出前面一部分答案时,应该激励“你一定行的,再想一想就能想出来了!”此外,“真聪明,这么有创意,上课大胆一点说出你的想法就更好了”等语言既能让学生信心倍增,又能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提出的建议.三是评语点拨,拓宽思路.利用评语适当给予点拨,以帮助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创新意识.四是评语促进,养成习惯.教师对学生作业的书写、格式要严格把关,这些是体现良好学习习惯的外在标准.要及时用恰当的评语指出作业中的不足之处,易于学生接受并加以改正,如“你很聪明,如果字写得再好一点 , 那就更好了”!
  总之,灵活运用批改形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解答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自尊、自信的作业环境,使学生乐在学习中做,喜在批改中学.
  10、你认为指导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有哪些作用?
  答:(1)学生可以反思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
  (2)能培养他们得自主性和自信.
  (3)成长记录袋能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真实反映他们的成功与挫折,让他们体验成功的艰辛与快乐.
  (4)成长记录袋为家长、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多样评价材料,使每个学生都能更好全面的发展.
  第六章 资源开发基本功
  11、试谈谈开发课程资源的意义和注意事项?
  答:开发课程资源的意义;
  (1)促进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2)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4)有助于学生保持记忆,为新知识的产生提供良好的增长点.
  (5)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开发课程资源的注意事项:
  (1)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充分把握教科书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不得随意改变教学目的,违背学科教学特点.
  (2)必须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有效教学为出发点.
  (3)必须是“实”与“活”的高度统一,不能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
  (4)应最大限度地避免主观行为,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5)必须量力而行,不可一蹴而就,急于求成.
  (6)不要超越学生能力和偏离教学目标.开发与利用生成性课堂教学资源应当立足于“合理”与“有效”做文章,立足于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无序和有序的统一.
  (7)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营造“生活”氛围,让学生体验语文价值,不要有悖于文本的人文内涵.
  第七章 教学研究基本功
  12、你认为课例研究能够对教师专业成长起到哪些作用?
  答:课例研究可以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脚步,有效地将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行为,提升常规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水平,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有效的课例研究是以教师教学能力增长为导向的.在这个意义上,课例研究为提升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增长教师的实践智慧提供了导向性的策略,它的出现也使教师真正成为研修活动的主人.
  13、课例研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课例研究是校本教研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由于实施者观念偏差、理解偏颇及操作不当 , 使得当前研究出现了盲目模仿、主题泛化、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把握不准确等种种弊病.
  (1)课例研究要以真实为前提、以解决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判断和实践智慧为目标.在进行课例研究时,要注意不要盲目模仿他人的研究操作程序,要结合自己的自身发展需要确定有针对性的研究主题.
  (2)进行课例研究时要注意克服主题泛化的现象.很多教师的课例研究没有实效性的主要原因就是主题的确立“大”而“空”.
  (3)要明确课例研究的目标.教师在确定研究目标时要注意:一是针对学校教育培养目标及教学宗旨,制定出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具体目标.有了具体目标后,教师通过交流讨论找出学生实际情况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并锁定目标,开展研究,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来缩小差距.二是课例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找出培养学生品质或能力的最佳教育方式,而不是简单地改善教学效果或者是提高学科成绩.
  (4)要深入了解学生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路和行为.一是要着重了解学生的学习思路和学习行为,要自始至终把注意力放在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挖掘潜力的调查研究上,放在如何让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潜能上,而不是授课教师的教学表现.二是教师的研究过程一定要遵循先探讨“学生是怎么学的”,即观察和分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每一个具体行为再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探讨“教师应该怎么教”这样一个思路,达到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5)要注意克服浮躁心理,推进研究不断深入.在课例研究过程中不要满足于找到问题的一些症状或是总结了一两点小策略层面的成果,而是要对新的有价值的问题保持一种持续的状态,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