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香港世界第一的东方明珠的资料一定要有关香港的东方明珠的资料哦!不要有关上海的东方明珠的资料哦!(按照要求,并且答案合理的话,我还会提高最少15,最高20到50的悬赏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3 22:58:39
有关香港世界第一的东方明珠的资料一定要有关香港的东方明珠的资料哦!不要有关上海的东方明珠的资料哦!(按照要求,并且答案合理的话,我还会提高最少15,最高20到50的悬赏分)有关香港世界第一的东方明珠的

有关香港世界第一的东方明珠的资料一定要有关香港的东方明珠的资料哦!不要有关上海的东方明珠的资料哦!(按照要求,并且答案合理的话,我还会提高最少15,最高20到50的悬赏分)
有关香港世界第一的东方明珠的资料
一定要有关香港的东方明珠的资料哦!不要有关上海的东方明珠的资料哦!(按照要求,并且答案合理的话,我还会提高最少15,最高20到50的悬赏分)

有关香港世界第一的东方明珠的资料一定要有关香港的东方明珠的资料哦!不要有关上海的东方明珠的资料哦!(按照要求,并且答案合理的话,我还会提高最少15,最高20到50的悬赏分)
香港 全称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之一.它由位于珠江口、南中国海上的香港岛,与中国大陆连接的九龙半岛和新界地区,以及附近的235个小岛组成.东北部东平洲以北海域及北部深圳河对岸就是广东省的深圳市;水域以南就是广东省珠海市的万山群岛.香港曾一直都是中国领土,但相继于1842年至1898年间被清朝政府分批割让及租借予英国,至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根据中英两国签订的《中英联合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承诺执行“一国两制”政策;回归后50年之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体制将不会在香港实施,香港享受除外交和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
  人口:1840年之前,香港只是一个人口仅5000人的小渔村,时至今日,香港的人口超过660万,每年访问香港的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1997年回归后有自己的香港区旗和香港区徽.
  名称由来:香港,意为“清香的海港”,大概与很早以前在岛上制造檀香和香烛所散发出的香气有关.
  民族:华人占97%,大部分是广东籍;外籍占3%
  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
  语言:英语、粤语及普通话
  誉称:东方之珠、动感之都、购物天堂
  区花:紫荆花
  历史概览
  1842年 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 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给英国.
  1896年 英国强迫清政府再订条约,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岛屿,租期9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占领.
  1945年 日本投降,又被英国重新占领.
  1984年 中英签署关於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7年 香港回归中国,实行“一国两制”、“高度自治”.
  气候温度
  香港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为22.8摄氏度,平均降雨量为2225毫米,平均相对湿度78%.
  春季(3月至5月中旬): 天气回暖潮湿,经常有雾和毛毛雨,平均气温摄氏二十三度,湿度百分之八十二;
  夏季(5月下旨至9月中旬): 仲夏之后是台风季节,夏季天气炎热潮湿,下午气温可以升逾三十一度,间中有骤雨和雷暴,平均气温二十八度,湿度百分之八十;
  秋季((9月下旬至12月下旬): 天气晴朗,清凉干爽,所以是抵港旅游旺季.平均温度二十三度,湿度百分之七十二;
  冬季(12月中旬至2月下旬): 天气最凉爽干燥,间中会有寒流从北面内陆吹来,届时温度可能会降至八度以下,至于冬季的平均温度是十七度,湿度百分之七十二.
  喜庆节日
  香港的多元文化,也体现在众多的节日之中.这为香港人带来更多的热闹与欢乐,也为旅客造就了更多的惊喜.中国的传统节日热闹、喜庆、吉利,当然不能错过;西方的节日新潮、刺激和有趣,更是令人兴奋.
  农历新年(农历正月):新年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除了合家团圆、拜访亲友等必不可少的内容;
  香港的春节特色项目还有:
  年宵花市:农历新年前数天在多区举行,其中一年一度的维多利亚公园年宵花市最热闹,出售桃花、菊花、 水仙花等各种贺岁鲜花及其他商品.
  花车巡游:大年初一,在市内举行.每年的巡游表演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花车,以及显示不同地区文化和风情的巡游队伍,组合成多姿多采的大型表演,庆贺新一年繁荣丰盛.
  烟花汇演:大年初二 ,在维多利亚港海面举行.海港两岸和高层建筑临海的一面,都成了最好的观赏位置.
  圣诞节 (12月25日) :圣诞节是香港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维多利亚港两岸的高大建筑,提前个多月就布置上色彩缤纷的灯饰,各商店也换上圣诞装饰,仅是这一风景,就引得不少游人赞叹不已.此时的香港,展现出最辉煌的城市面貌,如果对香港的繁华有兴趣,那么,最好的游览时间一定是圣诞.
  最热闹的是平安夜,教堂里有神圣的平安夜弥撒,一些酒店和商场还有唱诗班献唱圣诞歌,全港市民纷纷涌到街上,其中,尖沙咀海滨花园长廊和临近大街更是人潮涌动.
  如果能在圣诞来香港,购物也是一大乐趣.这时各大商场都会实施大减价,可低至半价, 这已经成了香港的惯例,香港居民都会选择这个时候购买圣诞礼物,为至爱送上浓浓的暖意.
  元旦(1月1日)、情人节(2月14日)、天后诞(农历三月二十三)、佛诞(农历四月初八)、太平清醮(农历四月初八)、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盂兰节(农历七月十四)、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万圣节(10月31日).
  香港历史:从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
  主条目:香港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在香港居住.在新界和大屿山不少地方曾经发现新石器时代人类聚居的遗址.唐朝开元廿四年,香港属于循州.设立屯门军镇[1],派员2000驻守来保护海上贸易.当时军队屯驻在今天的屯门,该区因而得名.及由于大步一带海面盛产珍珠,南汉刘氏遂于公元963年设官办珠场,称为媚川都,宋太祖赵匡胤灭南汉后明令禁止官方采珠.至元朝曾复采官珠,但受到士绅反对,不久又再次停办.明清两朝采珠事业时禁时驰,但仍不能回复至五代十国时的昌盛.
  香港自唐朝至清朝康熙元年,即公元1662年止,香港的沥源,大奚山沙螺湾的土壤适合牙香树生长,所以种香及产香也慢慢发展起来,据考证明朝时由东莞南部、新安全境(包括香港)所有香树制品皆用木箱装好,经陆路运至尖沙头的香埗头(运香树制品码头)用小艇到石排湾,再用俗称大眼鸡的艚船至广州,再用陆路经南雄,越大庾岭,过赣江至九江市,再沿长江输往苏杭销售.公元1662年清朝为防犯沿海居民接济及明朝遗臣郑成功反攻,遂下迁海令,使种香及产香大受打击,即使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复界,亦难复旧观.
  香港海岸线漫长,故香港多处皆适宜兴建盐场公元971年北宋开宝四年于今日的九龙湾一带设立官富场并派盐官驻守,负责产盐及统筹各小型盐场.公元1183年(南宋孝宗淳熙10年5月29日)大奚山的私盐被禁引起公元1197年(南宋宁宗庆元三年)大奚山发生骚乱.南宋末年,两位小皇帝宋端宗赵是和宋帝昺赵昺被元朝军队逼迫逃到香港,据说曾在一块大石头上休息,人称该处为宋王台.后来宋帝昺在梅蔚登基,因元军追赶,遂经浅湾循海路西渡前往新会.但当船只驶至今日广东新会崖门时,被元军赶到,陆秀夫于是背负8岁的赵昺跳海而死.
  公元1514年(正德九年)葡萄牙派兵抵达并攻占屯门,遂于1521年(正德十六年)中葡战争爆发,战役持续了四十天,葡军陷入苦战,但仍未肯撤退更于6月27日增派两艘军舰从马六甲赶来增援,仍无法挽回败局.最后,他们决定把剩下的士兵集中到三艘军舰上,准备突围.9月8日早上,三舰试图天黑突围,不幸遇上中国的战船,双方又发生了激战,葡军寡不敌众,陷入了绝境.不久,海上刮起了风暴,敌舰因船体大,乘风逃脱,狼狈返回马六甲.但葡军不甘心失败,翌年四月,再派出由四艘军舰组成的舰队,路上又增加了两艘,企图重新占领屯门,于7月10日进犯中国海区.8月,两军在大奚山茜草湾附近对峙.由于中国海防实力已大大加强,此战从茜草湾海面一直打到了哨州[2]海面,中国海军缴获敌舰两艘,生擒舰长于都卢等官兵四十二人,斩首三十五人,明军大获全胜.
  清代香港属新安县管辖.清廷为防沿海居民接济明朝遗臣郑成功,遂于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下令迁海,沿海居民须向内陆迁徙五十里,使居民家园尽失.加上实施海禁,香港本区受严重影响.迁海后渔盐业废置、田园荒芜,沿海居民深受迁海之苦,广东巡抚王来任、广东总督周有德请求复界.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 朝廷终允复界,本区居民陆续迁回.因此新界五族[3]于上水设立报德祠[4]恭奉两公该祠及邓族于岑田设立周王二公祠内设周王二公书院并每十年打醮一次以作答谢.
  英治时期
  早期统治
  1842年,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大英帝国打败,并于翌年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将香港岛连同邻近的鸭脷洲割让与英国.1860年清廷再败于英法联军,被逼签下《北京条约》,把九龙半岛南部、经常对香港岛扰乱治安的地区连同邻近的昂船洲一同割让给英国.当时在九龙半岛上的新边界只用矮矮的铁丝网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1898年,英国通过与清廷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条约,租借九龙半岛北部、新界和邻近的两百多个离岛但九龙砦城除外,租期99年.这一系列的租借和割让,形成了今日香港的边界.
  中华民国建立以后,国民政府有意取消不平等条约.无奈国力不继,北伐的事情使国家政府无闲考虑取回香港的主权.但是,当时香港政府仍然开放中港边境,两地市民依然可以自由来往.当时不少香港人为了建设国家,除了捐钱回国以外,更身体力行的加入国民政府里工作.前国民政府外长伍廷芳就是当时香港的名流.
  抗日期间
  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在1938年登陆广东,并迅速占领与香港为邻的广州及附近地区并派间谍潜入香港调查英军的布防位置.香港的华人支持抗战,出钱出力,日本军政府为此表现不满,曾多次向英国的领事抗议.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数小时后,同时进攻马来亚及越过深圳河侵占香港.其间日本和加拿大及英印军发生多场激烈战事.最后由于驻港英军战力不足,1941年12月25日,当时的港督杨慕琦宣布向日本投降,开始了香港3年零8个月的日治时期.期间,日本人为方便统治,多次将港人迁回中国大陆.
  抗战胜利及国共内战
  香港殖民地最后的一面旗帜,由英国蓝旗和代表香港的殖民地徽所组成.
  1945年香港重光(重见光明的意思)后,在中环和平纪念碑前升起中华民国及英国国旗抗战胜利以后,米字旗同时在香港港督府前升起.当时因国共内战开始,中华民国政府无力向英国政府取回公道.当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后,中、英双方就香港问题达成协议:中方无意收回香港主权,也不干预前国民政府军民在香港的活动,用以换取英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1950年,英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国家.而后来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朝鲜战争与西方世界交恶,被西方国家禁运,使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转运物资、征集资金、收集情况的唯一窗口.
  1956年10月,九龙深水埗区发生右派工会暴乱,中华民国政府的情报人员从此被禁止进入香港.
  继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卷中国大陆及受到同年11月于澳门的骚乱,迫使澳葡当局妥协的剌激,1967年,中国国内的红卫兵多次意图越过中港边境.后来左派公然响应国内造反派的号召,在香港多处策动暴乱.当时在香港街头放满写上“同胞勿近”的真假菠萝[5],使香港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以“长期利用、充分打算”的方针,坚持不打算收回香港,使这一件事情得以平息.
  经济起飞
  经历过1960年代末的暴动,香港政府于1970年代初调整了政策方针,开始咨询华人的意见,逐步吸纳华人进入决策机制.1973年由于受国际石油危机的影响,香港经历了故灾和经济大衰退,恒生指数从1700多点暴跌至400多点.但自1974年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高速增长.1970年代中香港地铁开始动工,廉政公署成立,开始实施九年免费教育,并进一步扩展公共房屋计划,皆为香港未来的“经济奇迹”奠定基础,使香港于1980年代初成为世界著名的“亚洲四小龙”[6]之一.
  1970年代初期,由于新界土地契约的问题,使香港政府不得不考虑香港前途的问题.英国政府曾经多次要求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延续新界的租约,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拒绝.不过在1970年代末,“香港前途问题”已成为中英两国正式议题,但谁先提出转移香港政权,外界一直众说纷纭;但不论谁先提出,香港前途问题为中英两国,揭开了近20年争拗的序幕.
  香港在1970年代末至1997年20年来的经济起飞,归功于中国的开放改革.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于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11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一条战略决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个决策既改变了新中国长期以来对外封闭的情况,也给香港经济发展的良机,让香港发挥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中介人角色,从而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
  中英谈判
  主条目:香港联系汇率制度, 1981年香港股灾, 和 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在1980年代初,英国曾提出分拆香港的“主权”及“治权”,前者归中华人民共和国,但英国仍保留治权.不少香港传统上流社会的政治及商界精英,开始时亦支持有关建议.传统的英资公司,如汇丰银行、怡和洋行,亦曾参与游说工作.期间,1981年由当时的商界年青领袖李鹏飞率领当时香港的工商界精英组成“年青才俊团”前往北京交流,并得到当时的领导人邓小平接见.当他们向邓小平提出有关建议时,被邓小平严辞指责,这种强烈反对及绝不让步的态度,令游说工作失败.1982年9月22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乘福克兰群岛战争大胜阿根廷之威,到北京提出继续“以主权换治权”作为方针,企图延续对香港的管治,但结果与之前“年青才俊团”一样,但中国稍微让步让香港人可享有“高度自治、港人治港”,这亦成了中英两国谈判时的唯一方针,亦因中方对收回香港立场强硬,其间香港的楼价、股市及港元汇价大幅度波动,更于1983年9月,出现港元危机,港元兑美元由1982年约6港元兑1美元跌至9.6港元兑1美元的历史低点.为挽救香港金融体系,香港政府于1983年10月15日宣布联系汇率制度[7],港元再与美元挂勾,汇率定为7.8港元兑1美元.此后稳定下来,联系汇率制度一直实行至今,而作为英资首席财团—怡和,于1984年3月28日宣布迁册百慕大,这举动被政经界人士视为英国资金撤走的先兆及对中国收回香港的举动投不信任票.
  1984年12月19日,中英双方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简称《中英联合声明》.根据这份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1997年7月1日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而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在上述协定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会依照邓小平所提出的“一国两制”政策,确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共产主义制度不会在香港实行,并保证香港除外交及国防外,各方面都拥有高度自治.
  回归后的香港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二期主条目: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过渡期在1997年6月30日结束,香港正式结束英国的殖民管治,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董建华为首任行政长官.然而,就在3个月后,东南亚及日、韩、台货币受外来冲击.香港亦不能幸免于难,地产产值大幅下跌、失业率由2%升至6%、经济增长率亦由正变负、恒生指数由1997年8月所创的16820点历史新高,下跌至翌年8月的6700点、银行同业拆息由被狙击前的数厘升至数十厘,当中隔夜利率更于1997年10月23日高见300厘.1998年8月中,当时的财政司司长曾荫权、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会同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邝其志宣布动用外汇基金入市,试图扭转一年多恒生指数跌势,最后动用了1180亿港元成功击退以量子基金为首的炒家.随著1999年因当年因香港政府于1998年入市购入的“官股”而衍生出来的盈富基金加上美国的科网热吹至,香港股票市场再一次进入疯狂状态.恒生指数亦约12000点,上升至18300点历史新高,失业率由6%下降至4.5%,经济增长率上升10%,但随著美国的科网热减退,香港的科网泡沫亦随即破灭,及后于200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香港交易所继87股灾停市四天后,宣布停巿一天.香港无可避免持续衰退,加上以往香港扮演中国转口港的优势受到上海、广州和深圳的挑战,而且面对经济转型和全球化带来的冲击,令制造业北移,失业、通缩问题随之而来.政府连串政策失误和不擅建立良好的公关形象,令政府处于弱势,社会不满气氛与日俱增,这股衰退潮一直持续至2003年尾仍未竭止.
  2003年春,由于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S)爆发,香港各方面大受打击;直至6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香港从“发生本地传染地区”的名单中剔除.是次疫症中,香港有1755人感染,共299人死亡,经济损失无法估计,失业率升上至8.7%的历史新高.政府处理抗疫过程备受批评,市民由从前只着眼经济发展、转而开始关心本土政治.同年年中,政府就《香港基本法》第23条关于国家安全问题强行立法时,成为市民对政府施政不满的导火线,引发同年7月1日的50万人大游行及视为亲政府一方的自由党于此时突然宣布反对,政府才只好暂时搁置立法.游行过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的对港政策,再次变成着重经济方面,如落实香港与中国大陆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以及推行“个人游”,容许中国大陆部分省市居民自由来港作短暂旅游,并落实兴建港珠澳大桥,巩固香港作为亚洲物流中心的地位.
  2004年5、6月、香港成为“泛珠三角9+2”经济整合的成员,继续发挥原有的优势.另外,民企自由行令香港继续成为大陆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外国和香港企业进军大陆市场的“窗口”.人民币可在香港兑换令香港成为人民币最大的离岸中心.特区政府亦开始和中央、各级政府商讨香港和内地的公路、铁路规划,加强两地的陆路交通联系,确保香港继续成为亚洲重要的金融、航运和服务中心.同年7、8月,香港开始出现轻微通胀,正式走出持续了68个月的通缩期.
  2005年3月12日,行政长官董建华突然以健康为由辞职,同时获中央委任为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辞职的原因,社会普遍认为他是面对各种压力,尤其面对七年来施政效果不理想的指摘,身心俱疲.时任政务司司长的曾荫权,宣布参选行政长官以替代董建华辞职的空缺,最后成为唯一获得有效提名的候选人,于6月21日获中央政府正式任命出任新的行政长官,并于6月24日赴京宣誓就职.曾荫权继任之后,给香港政坛带来新气象,市民对香港政府的信心和评价普遍回升.
  2005年9月12日,亚洲第二个迪士尼乐园于在香港大屿山竹篙湾开幕,为香港的旅游和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地理及授时
  主条目:香港地理, 香港生态, 和香港时间
  香港这名称是来自位于珠江口外、南中国海的香港岛.亦包括四周小岛、九龙半岛及新界,合共235个小岛组成.香港地形主要为丘陵,最高点为海拔958米的大帽山.香港的平地较少,约有两成土地属于低地,主要集中在新界北部,分别为元朗平原和粉岭低地,都是由河流自然形成的冲积平原;其次是位于九龙半岛及香港岛北部,从原来狭窄的平地外扩张的填海土地.
  虽然香港一名取自香港岛,但香港最大的岛屿却是面积比香港岛大两倍多的大屿山.
  授时
  香港的授时服务自1885年1月1日下午一时起在尖沙咀警署1907年后迁讯号山[8]的铁球作为授时之用,并由香港天文台负责.1904年正式确定为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快八小时(GMT+8).但自1941年起至1979年香港是实施夏令时间,但除了日本沦陷期间,名义上实施夏令时间,实则以日本当地时间为准(GMT+9)、1973年12月30日至1974年10月20日因能源危机曾于冬天期间,以冬行夏令方式实施夏令时间,1977年及1978年没有实施夏令时间外,每年皆有实施夏令时间.1972年1月1日,香港时间则改用协调世界时作为法定时间标准.现时,香港天文台以铯原子钟报时系统作为香港时间的标准,误差仅为每日1微秒之内,只要每隔数年在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午夜十二时,把时间较慢一秒作为闰秒便可.
  土地利用
  香港自1841年6月14日起直至现在,香港的土地由香港政府租出或以其他方式批出[1].早年,香港土地契约的年期计有75 年、99年或999年三种,但有例外[9].其后,香港岛及九龙市区的土地契约年期划一为75年,并容许该等契约续期,惟承租人每年须根据旧有的《官契条例》缴付重新评估的地税.至于新界及新九龙的土地契约则由1898年7月1日起计,年期一般为99年减三天或75年加24年减三天.
  在1985年5月27日(《中英联合声明》生效之日)至1997年6月30日期间,当局按照《中英联合声明》附件三的规定,制定有关批出或出租土地的政策.本港一般的批租土地的契约年期,不得超逾2047年6月30日,有关契约的承租人须缴付地价和名义租金至1997年6月30日,该日以后则须每年缴纳租金,款额相当于有关土地应课差饷租值的百分之三.至于在1997年6月30日前期满的契约,亦可根据《中英联合声明》的规定续期至2047年,惟短期租约和特殊用途契约则除外.
  开埠至二十世纪早期的开拓
  香港岛
  自1841年6月7日公报可公开发售的土地并于同月14日由义律的主持下成功售出合共404幅土地,当中39幅为海旁地段、75幅为市区地段、22幅为郊区地段118幅为上市场段,150幅为下市场段[10].1843年香港政府设立年薪1000镑的总量地官一职,1844年5月9日A.T哥顿委任为总量地官负责基建及维修工程,包括港口建设、土地平整及填海工程,兼管土地买卖等.
  当中上、下市场段[11]被列为华人区,其后香港政府为收取更多地税,以水坑口以东,皇后大道中以南的太平山区一带,换取原上市场段的1.5英亩土地.1843年田土厅厅长哥顿(即总量地官A.T哥顿)把文咸海旁至歌赋街及上市场一带,并限华人于1844年7月前迁出.华商在没有议价能力下被迁至水坑口以东城皇街以西一带,但从事不道德行业的不能获40元赔偿及不准予1849年1月才需缴付为新地税.1851年12月28日晚上10时至翌日5时半由东起皇后大道中、乍畏街及威灵顿街,南至皇后大道中、西至乍畏街与摩利臣街接壤,北至乍畏街以北海旁,火场面积达189792平方呎,1852年事后豁免共700镑地税,并把大火出现的瓦烁及附近山坡的泥土,放在自皇后大道中、乍畏街及威灵顿街至摩利臣街的文咸海旁及筑一条阔50呎道路并再次进行拍卖,香港自开埠以来第一次官方填海完成.由于上述土地大多数业主皆为华人及土地约满,业主不多作投资,故填海阻力较小,但政府仍未意识到原拥有海旁土地业权的业主对新填土地业权看法是填海最大的阻力.
  虽然自1842年3月22日刊宪订明新所有海旁新填的土地归英皇所有作为卖地条款,但1841年6月14日售出的土地不受影向,但宝灵计划推出后,旋即受到拥有3号及4号海旁地段的宝顺洋行强烈反对,并申明于1841年6月14日购买的土地面绩及范围,不希增加地段面积及坚持拥有海旁业权,最后宝灵计划在军方及英商的反对下失败告终.虽然扩展都市不成,但亦见规模,可分为四环九约,并继续向东西发展.
  继1850年代,香港政府于1868年在文咸东街以西与摩利臣街37号A交汇点向西发展,建造文咸西街并于同年完工,是次填海还披露的早期的技术和建筑特色如强调防御台风的能力,建造的海堤用了堆石法,靠海一面斜度为2:1;陆地为1:1,提基用每块不少于2立方米的大石,再用碎石填隙,提壁则用方石加三合土及黏土黏合剂筑固提壁,而建造方法成为日后填海楷模.1870年至1875年填海工程伸延至西湾卑路乍街以北,海岸线向北推至德辅道西.但1875年东边街及西边街的填海计划及一条由山道至扫杆埔的海堤因1874年的甲戌风灾无法推行.
  由宝灵计划起至1880年代香港政府仍未能统筹各方利益,直至1887年7月13日九龙仓大班保罗遮打提出由西环的煤气公司至中环美利码头填出一幅长10200呎,阔250呎,面积达58.7英亩,当中5.5英亩为政府土地、27英亩为道路,其余可建1320幢楼房,供39000人居住,足够纾缓人口压力及改善卫生,最后几经波拆及图积修改,最后工程于1889年开始至1903年完成.同期,香港政府透过招标让私人公司承办西环坚尼地城的填海工程.及由19世纪末开始至20世纪早期长达二十年磋商由轩尼诗道与庄士敦道交界起填海至波斯富街,把位于湾仔医院山及摩利臣山移平,腾出一幅广阔空地,最后工程随著军部同意把医院山的海军医院迁至昂船州及业主协调,相关法例通过于1921年动工,但工程较预期艰辛,要到1931年才完成.较原先的1927年完工日期迟及要374.4万超支167.7万.
  自从1841年香港开埠至上世纪初,华人虽于在政治上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但在财政上已可与英人匹敌,如商人李升逝世时,其后人所缴的遗产税是李升逝世前一年香港政府的岁入三倍.故很多富裕华人不断迁往原有的欧借人士区域居住,亦使原先居于上址的欧借人士不断向山上迁居,直至1904年,立法局通过《保留山顶住宅区条例》,禁止华人居住山顶[12],该法例直至1947年才取消.由1904年至1947年间华人想迁居至山顶,需得到香港总督会同行政局批准,才能迁居至山顶.在殖民统治下,华人不能享有和西人同等的待遇,是殖民统治的痕迹之一.
  九龙半岛
  政府于九龙半岛与香港岛的卖地条款合约,按土地划分为海旁地段、内陆地段、郊区建筑地段,花园地段,年期为一般是75年,而海旁地段亦分成两种,一种是直接临海及潮涨能接触海水;一种是接近海旁地段,土地与海滨中间受公路所阻.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政府曾把填海计划加入卖地条款,进行小规模填海.1876年政府拍卖东起庙街、南至甘肃街、西至新填地街,北至永星里一带的海床出售,买家需按政府规格进行填海.后于1899年再次透过拍卖差馆里以西一带土地,与1876年那次一样,买家需按政府规格进行填海并年缴地税10022元,但自新填地街于1900年扩阔五十呎后,减至27元一年.
  1882年九龙仓创办人保罗遮打获得尖沙咀两幅地段,后于1900年、1904年透过补地价来修改地契,使面积倍增,奠下九龙仓在尖沙咀于二十世纪的商业地位.并诱使其他拥有海旁段的业主更积极参与填海工程,政府从中增加不少收入、减少填海工程开支及增加土地,使九龙半岛大大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