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在中国封建时代的地位变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6 04:51:48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在中国封建时代的地位变迁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在中国封建时代的地位变迁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在中国封建时代的地位变迁
唐代官方明定儒家经典由五经增至九经,后来又增至十二经.在佛教盛行达到疯狂程度的时候,韩愈挺身而出,大声疾呼,要继承孔孟之道统,这不能看作只是韩愈一人的意见,而是一种思潮.儒家思想对维护统治者的长远利益来说,比佛、道更合适.宋代又将《孟子》列入儒经,增至十三经,以后永为典式,成为封建士人必读的教科书.更奇怪的是元代和清代这两个少数民族贵族统治的政权,也居然极力推崇儒学.并不是传统儒学强迫他们这样做,相反,如果他们不乐意接受,完全有力量加以禁止.但直至清末,儒学一直为统治阶级所宗奉.这一方面固然是封建统治者需要儒学,但也不能否认,儒学曾经为当时广大人民所接受,并不完全是统治者强加于人民.强迫推行一种没有群众基础的思想,不管施加多大的压力,都是无法办到的,那怕只是三五年也难以坚持下去.而儒家思想能够维护两千多年的统治,这一事实充分表明它在封建社会的生命力.
儒家的思想,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两汉时期是以“经学”的形式出现,即对儒家的经典的词句进行训诂和名物考索,并与谶纬迷信相附会,把孔子加以神化,使儒经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魏晋时期援道入儒,使儒学以“玄学”的形式出现.隋唐时期,儒与佛、道互相斗争,互相吸收,统治者对三教采取调和的态度,实际上作为官方哲学的仍是儒学.至宋明理学,则是儒、释、道三家合流的产物.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在不同历史时期变换成不同的形式,说明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对儒家学说所强调的重点时有不同.历代儒家的代表人物,对孔子的思想并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搬,有时甚至进行大量的加工改造.首倡“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就把孔子打扮成神,构筑起他的神学目的论,但核心则是发端于孔子的大一统思想;三纲五常和仁义思想.魏晋玄学发言玄远,似乎与当时的社会并无多大关系,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名教”上,证明儒家的名教出于自然,是天然合理的.宋明理学讲“天理”“人欲”之辩,“王霸”“义利”之争,把孔子改造成“存天理,灭人欲”的教主,实际上是对儒家的天命论、人性论和义利观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