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性本恶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1 18:03:13
什么是人性本恶论?什么是人性本恶论?什么是人性本恶论?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

什么是人性本恶论?
什么是人性本恶论?

什么是人性本恶论?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的社会属性.
他认为:性是恶的,伪是善的.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他认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淫*乱.因此,必须用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伪”.
荀子对孟子的“性善论”给予了批判:“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在荀子看来,孟子的性善论和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说,是不了解性和伪的区别.
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本善,荀子主张本恶.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张通过教化,扶植和培养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发扬光大;荀子主张通过教化,限制恶的趋势,使人性之恶向善转化.
荀子的“人性本恶”是与法家思想的共通之处. 荀子的观点
荀子性恶的观点(即,性本恶),是中国思想史中,最早出现的性论. 其观点主要出现于其《性恶篇》、《正名篇》.但若要完整地了解荀子的性恶论,就还必须参考《解蔽篇》、《王制篇》等重要篇章.
荀子性本恶的含意
(1)荀子对善恶的定义是以后果界定善恶(治或乱),而非以人的动机界定. 即他的性恶论是后果论,由实际经验观察到的结果决定是性恶还是性善.
要了解荀子的性恶论必须分清楚性与恶,性是自然的性,不用学习就得到,不可努力就获得.伪是能够学习和致力于就可做到.伪有两个意思:一是作用方面,即人为;二是结果方面,人为所养成的人格.
(2) 【性恶篇:“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从引文可看到,他说的性是人自然的本性或天生本性是取事实义,与即人的动物性,如他认为人的本性生来就关心自己的利益,顺着这种人性就只有争夺而辞让之德就会灭亡,并非说人的本质(essence).
(3)他的性恶论是说人只顺从自己的自然本性的时候,会引起坏的结果,而“善”是后天学习和努力而得来.可以看出荀子是一经验论者,是由后果论看人性恶的.
他说要从人为的方法去改变恶的结果.孟子性善论的性是取本质义,即人与动物的分别,人内在的道德心,即四善端,人有向善的本性,内在的价值根源.而孟子也应该不反对人有自然之性,因为这明显在经验里观察到.性恶论的定义是如果人顺从自然本性而行,则引起恶果;而善是后天学习和努力而得.内含含义是虽然自然之性不是恶,但它是引起恶果的源头.从荀子在性恶篇一开始给出的论证是可以看到,虽然荀子未能解释价值的根源何在,但是这个定义是可成立的,因为我们是可以修正他理论中价值根源问题,如价值根源是外在于人的,如宗教.
荀子在”性恶篇”还用了很多论证证明性恶论.
如:有曲性的木,有待于“矫正”才能直;
有钝性的金,有待于磨砺才能利.“人的自然之性”也有待于“师法文化”、“礼仪之道”才能“善”. 以伪(师法文化、礼仪之道)解释善可以行出来行并不能解释“性恶”的人为何以能有“人为之善”,也不能说明师法和礼义为何可以产生.
性恶论(性本恶)作为人性论的问题
一般学者认为荀子性恶论(性本恶)有以下的问题:
【荀的性恶论最大问题是没有道德价值根源,到最后向了权威主义发展.荀子只说“心”能观理,即可以分辩是非和善恶,但不是生出价值的根源,那么标准从可而来? 依照荀子的性恶论理解,道德最终会成为外在的工具的价值去令社会安定和诉诸权威主义. 孟子的性善论,说出人本有善,我们本有内在价值根源(四善端).】
然而,这是一种误解.荀子可以站在下列几点来加以反驳:
关于道德根源的问题:荀子的性恶论认为“耳好声、目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