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中的痛悲如何理解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20:45:01
兰亭集序中的痛悲如何理解
兰亭集序中的痛悲如何理解
兰亭集序中的痛悲如何理解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除了具有一般书序的特点之外,还有着它独特的构思之妙,就是全文有一条感情的红线贯穿其中,这条红线便是“乐”——“痛”——“悲”.作者从一次普通的宴游集会中,抒发出真挚的内心情感,从而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
文中感情流露是很直白的,初读文章,对“乐”是比较好理解的,而作者是缘何而“痛”?又是缘何而“悲”?“痛”和“悲”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呢?他们又有什么区别呢?
细读文章,可以看出“乐”由“事”而生,由“景”而生.“事”是“修禊之事”,既是驱除不祥祈祷祝福之事,又是文人们的一次倾吐心声的诗会,岂不“乐”也?“景”是山水自然美景,这里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恰是文人墨客们“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游目骋怀”的好去处.在这里,可以摆脱尘世的羁绊,充分享受大自然的生命律动,尽情释放郁闷的心灵,“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极”,逍遥而自在,洒脱而奔放,岂不“乐”也?
可是,情随事迁,物是人非,那些快然自足之事,“欣于所遇”之情,难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觉厌倦;再则,乐景不常,盛事难再,“向之所欣”转眼灰飞烟灭,于是触目伤怀;甚则想到“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命的流逝谁也无法阻挡,一种郁结已久的挥之不去的对生命的感伤之“痛”便油然而生.这又岂不“痛”也?
然而,既然认识到了生死无常,人生短暂,认识到了“一死生”“齐彭殇”是荒诞虚妄,何不把眼光转向未来呢?于是作者便对“痛”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引发出了作者的“悲”叹:古今一也.从“痛”的背后,我们发现了作者对短暂生命的倍感珍惜和对人生、自然的倍感热爱与执着.
因此“痛”不可怕,我们要化“痛”为“悲”,化“悲”为壮,“痛”是外在的创伤,我们应直然面对,借“悲”来医治;“悲”是内在的,我们应深刻反思,依“痛”取“乐”,这才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