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研究成果是怎么样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4 11:11:23
国内外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研究成果是怎么样的?
国内外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研究成果是怎么样的?
国内外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研究成果是怎么样的?
因此在小学各科教育中,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具有明显的优势.它除了培养学生基本语文素养之外,还能对学生进行道德的熏陶、个性的冶炼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有哪些特点和应该从哪些方法进行教育呢?
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特点
1. 渗透性.渗透性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基本属性.德育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及作业、考试之中.识字教学可以结合字的形、义及字的形成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阅读教学是渗透德育的主渠道,教师要有意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进行系统地教育;作文教学可以从观察、选材、立意、构思等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审美情感;作业中要对学生进行意志品格的训练;考试中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诚实、慎读等优良品质.
2. 相机性.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是渗透在语言文字训练之中的,教师教学时不应做刻意安排,要相机进行.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又表现出相机性.所谓相机,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3. 层次性.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随年级段的不同,表现出层次性.拿英雄人物题材的课文来说,大多表现英雄人物为人民的利益勇于牺牲自己的崇高品质,如低年级《刘胡兰》、中年级《黄继光》、高年级《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教学这些课文时,教育重点要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有所侧重,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只要教育他们学习刘胡兰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就行了;到了中年级,要让学生进一步学习黄继光爱人民、恨敌人的思想;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强调学习董存瑞为人民利益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这样,德育教育既易于接受,又会收到实效.
4. 审美性.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阅读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及其中所闪耀的思想之美的感知与欣赏.作文教学则是指导学生审美意识的表达.这一特性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美感教育,使学生受到思想美的熏陶;另一方面,学生在感知美、欣赏美的过程中,自己辨别美丑的能力也得到不断提高.
5. 共鸣性.好的文章从来都是有情物,教师教学时不但要吃透词理,也要深挖其情,只有使文章之情与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才有思想教育可言.因此,共鸣性不失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几种方法
1. 品语明道.语文课教学的本身就是文道统一.语文课的德育,不是外在的、附加的,而是蕴涵在字里行间之中,教师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关键的字、词、句、段,仔细品味其中的感情,达到使学生明白事理、受到教育的目的.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最基本的方法.品语明道一般地说有三个步骤:一是感知语意,即理解语言文字的一般意思;二是联想深思,联系作者背景,联系上下文,思考语言的含义;三是细品明理,仔细品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弄清其中的道理.例如,《繁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既指天空中一片星光,也指光明的前途.懂得这一点,可以使学生初步认识国民党统治的黑暗,学习作者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品质.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光明无处不在两个词,然后对三年前是什么时候及作者当时是一个追求进步的青年加深理解,懂得光明无处不在的双层含义,最后明白作者这样写的目的.这便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2. 披文入情.作者是情动而辞发,读者是披文以入情.要想挖掘课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必须从披文入手,剖析语言文字.作为教者,要善于抓住课文中作者情感活动的印记,让学生细细体味,使之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文中有这样一句: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表示人们动作的词语,去理解、体会人们的悲痛情感,再通过对好像有谁在无声的指挥不约而同的理解,使学生体会人们自觉悼念总理的感情.人们之所以这样的悲痛,这样的自觉,是因为周总理鞠躬尽瘁的高贵品质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回忆.因此,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和我们永别了的时候,人们怎能不百感交集、悲痛欲绝呢?通过以上披文入情的分析,学生对周总理的敬仰、怀念以及因失去这样一个好总理而悲伤的感情便油然而生.
3. 创设情境.通过引导学生借助作者语言文字,想象出一定的情境,感受作品的思想感情,受到教育.如《草原》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主人们下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这里描写的是蒙族人民与汉族客人见面的情景,热情的场面充分表现了蒙汉情深.教学时可以启发学生想象他们见面时具体场面,深刻感受蒙汉一家亲,受到民族大团结的思想教育.创设情感,要求教师选好想象之源,指明想象之路,交流想象之果.
4. 替换角色.让学生把自己放在课文中人物的位置,替人物去说去做,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达到受教育的目的.用朱熹的话来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若出于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5. 架桥铺路.对于那些内容与学生生活较远的文章,要使学生把握其思想内容,教师须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架设桥梁或铺平道路,让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水平相沟通.当然,架桥铺路也包括向学生介绍有关时代背景、提供一些必要资料等.
总的说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是以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依托,脱离语言文字这个工具的训练,或避而不谈语言中的思想内涵,都不能叫语文课.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既可以通过传授语文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培养语文能力来进行.教师要从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把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