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秧歌三道弯分别是那三道弯?如上所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01:43:46
胶州秧歌三道弯分别是那三道弯?如上所述
胶州秧歌三道弯分别是那三道弯?
如上所述
胶州秧歌三道弯分别是那三道弯?如上所述
“三道弯”在东北秧歌、胶州秧歌中的异同及在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在汉族民间舞中,秧歌代写论文是人们最常见、最熟悉的一种,也是老百姓最喜爱,自娱性极强的歌舞形式.它主要分为徒步秧歌和高跷秧歌两大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扭”,常常称之为扭秧歌.三道弯是扭出来的,它是一个运动的形态,是人体在扭秧歌的动作中所形成的体态曲线的流程.一般地说,这种曲线是指人体平面运动的曲线,是人体在垂直轴的基础上扭动而产生的横向拉出或折回的结果,并有一种内收和下沉感,给人以“圆”的呈现.本文就东北秧歌和胶州秧歌“三道弯”的异同做一比较,力图通过比较和分析从而更准确的把握这一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体态特征及这一体态在秧歌中的审美作用. [关键词]民间舞 “三道弯” 东北秧歌 胶州秧歌 一、“三道弯”在一个运动中的形态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在这块土地上创造出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在众多原因影响下,形成汉族人民自古以来崇尚曲线美的审美心理和汉族民间舞女性动律,“三道弯”体态的共性. 在汉族民间舞中,秧歌是人们最常见,最喜爱,自娱性极强的歌舞形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扭”,常常称为“扭秧歌”.“三道弯”是扭出来的,它是一个运动中的形态,是人体扭秧歌的动作中所形成的体态曲线流程.一般的说这种曲线指人体平面运动的曲线,是人体垂直轴的基础上扭动而产生力的横向拉出或折回的结果,并有内收和下沉感,给人以“圆”的呈现.汉族民间舞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三道弯”就存在于任何动作中.但是从动作自身的根源来分析,我们发现不同的动力根源产生不同的运动方式,而不同的运动方式又会对“三道弯”的异同产生影响.我写这篇文章就是想从东北秧歌和胶州秧歌的“三道弯”异同做一比较,力图通过比较和分析从而更准确的把握这一秧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体态特征. 二、什么是胶州秧歌及其胶州秧歌的特点 胶州秧歌同其它民间舞蹈一样,有其自身的风格特点.它是以明快、舒展、富于韧劲的舞姿和细腻、泼辣的情感以及流动中特有的“三道弯”体态,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和欣赏.我认为胶州秧歌的要领主要突出一个“扭”字上民间表演者踩着锣鼓点,扭的袅袅娜娜、三弯九曲,当地人称为“扭断腰”或“三道弯”. 胶州秧歌是流传在鲁南胶县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当地人称为“跑秧歌”.胶州秧歌以前表现时踩矮跷,后弃之.舞蹈中女性的动作最有特色.既有山东女性大气爽朗的气质,又热情泼辣而不失北方女性的妩媚.道具以扇子、手绢为主.注重碾、拧、伸、韧、扭.动作强调个性强,讲究“快发力、慢延伸”形态上追求“三道弯”. 三、什么是东北秧歌及其特点 东北秧歌是东北三省广大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艺术.它热烈、火爆、逗趣、诙谐,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表演形式,蕴涵着关东人民的审美心态和艺术情趣. 目前,我所说的东北秧歌,包括东北高跷秧歌、二人转、地秧歌三部分.早期秧歌是不踩跷的,为了让更多观看者看到表演,逐渐采用了跷的形式. 东北秧歌讲究“稳中浪”、“浪中俏”、“俏中艮”.整个舞蹈通过走相、稳相、鼓相以及道具的使用呈现出艺术特色. 四、不同的动力根源产生不同的运动方式 胶州秧歌的动力根源来自脚下的拧、碾,这种自下而上的发展力延伸到腰部,在腰部形成一个“相”的中心点,使身体在平面的基础上以腰部为中心在肩部和髋关节处形成一种对抗力,在右肩往前拧的时候,左部髋关节处也相应的往前,两者形成向心的扭.肩、髋两个力点向心的扭动使胶州秧歌“三道弯”体态在横向拉出的同时又具有纵向转动的特点,使“三道弯”体态动律在拧、碾、抻、韧中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力度和实感. 东北秧歌的动力根源同样来自于脚下,表现为“艮劲儿”的“步”带动上肢随重点移动的“扭”,波及到手腕的“花”,腰部随脚下“提踢”的重心变化而扭动,形成东北秧歌的“三道弯”体态是平面横向上下起伏的运动方式,表现为稳中浪、划圆动律、肩部和髋关节的扭动是由脚下的移动连带而产生的,而点不发生纵向的拧动关系. 五、不同的动力根源受到不同的流变过程 胶州秧歌人称跑秧歌,是徒步秧歌的一种,由于它是徒步秧歌,又着重“扭”,要扭的“三道弯”“九动十八态”.俗称“扭断腰”.因此,胶州秧歌的“三道弯”的幅度更大、更夸张.形成了拧、碾中的流动的“三道弯”体态.加之曾有过踩寸子的历史,脚总是以外沿的滚动来完成重心过渡,脚下的拧劲儿促成了膝部的粘劲儿,带动了腰的扭劲儿和手臂的抻劲儿,整体动态给人一种张力. 胶州秧歌的“扭”主要是由脚下的“拧”、“碾”而带动整个身体的扭,“扭”的当中形成特有的”三道弯”体态. 我认为拧动与力动是相互统一,有机结合的.也因此才构成了胶州秧歌独特的曲线艺术风格.如果没有拧动形成不了胶州秧歌的曲线体态.反之,如果只有拧动而忽略了力动的延伸,那“扭断腰”和“三道弯”体态也就无从说起.所以说,拧动是胶州秧歌的筋骨,力动是血液,曲线则是胶州秧歌的外部形态.三者的有机结合给胶州秧歌的动态美灌注了新的生命力,使得肢体线条的每一部分都显得刚中有柔,透露风韵. 东北秧歌主要源于辽南的高跷秧歌,现在教材中的东北秧歌多在徒步上做,但踩跷对形成东北秧歌风格特点的影响之大是非常明显的.在高跷上舞动最重要的是重心的掌握.因此,东北秧歌的动律,体态都围绕着这一形式产生发展的. 六、东北秧歌、胶州秧歌“三道弯”审美效应的差异和“三道弯”总体审美效应 “三道弯”在汉族民间舞秧歌中具有代表性,它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体.这种动态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很好地表现了女性的特有动态美.具有民族性,是汉族人民审美情趣的产物.胶州秧歌的“三道弯”泼辣中带着舒展,舒展中透着婉转.婀娜多姿,流畅优美.而东北秧歌那种艮劲儿、浪劲儿、美劲儿正是生长在东北平原人民的精神、性格、情趣的集中表现.它的“三道弯”给人以“绕肠三回”之感. 七、“三道弯”动律体态在民间舞教学中的作用 汉族民间舞女性舞蹈中都有“三道弯”的动律体态,在各舞种的“三道弯”体态中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一个微妙的不同点都来自其所在舞种一系列背景对它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在教学中掌握好各舞种的“三道弯”动律体态,也就找到此舞种的精髓所在.“三道弯”既小又大,有着广泛的内涵.因此,我认为加深对“三道弯”的理解可以在教学中起以下作用: 1.正解运用“三道弯”的动律体态可以加深对汉民族审美情趣的理解. 2.起到正确掌握各种民间舞女性动作的心理和韵律作用. 3.从“三道弯”体态入手,追求形似,神似的艺术表演境界.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中国戏剧出版社. [2]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系编.论中国民间艺术.山东友谊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