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往来的史实自秦汉以来中日交往的历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9 18:20:58
中日友好往来的史实自秦汉以来中日交往的历史
中日友好往来的史实
自秦汉以来中日交往的历史
中日友好往来的史实自秦汉以来中日交往的历史
我国封建社会对外经济文化往来,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往来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二个时期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更主要的是隋唐时期.在唐代,胸怀博大、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中国就已经成批接受、礼遇来自日本的遣唐使、留学生(僧),使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达到了鼎盛时期,中国文化从此对日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昨天,在西安举行的“唐代文物与中日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上,30多位来自中国和日本高校、文博单位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研讨. 中日两国历史、考古、文化、艺术领域的一流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国唐代,以其灿烂的文化和包容的外交开启了与日本友好往来的新纪元,在国际交往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中日两国广泛的文化交流,特别是日本多次向中国派出大批的遣唐使、留学生(僧)后,使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达到鼎盛时期,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正是有这种雄厚的历史基础,中日两国的专家学者才在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为今天中日两国人民了解那个光彩夺目的历史时代和解读当时的生活提供了学术支持.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其实基本上都是他们来参拜中国政府.
支持一楼的
补充说:
西汉时,日本30多个国家派出访问使者。
东汉时,赐予日本“倭奴王国印章”。
唐朝时,鉴真东渡。日本的吉备真备遣唐。日本的大化改新就是由返回日本的留学生推动的。
有啊
比较有名的
1汉代的倭奴国赐印
就是说汉代的时候日本上的一个国家就在政治上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往来
2鉴真东渡 鉴真东渡日本
原文:唐高僧鉴真,本姓淳于,扬州江阳人,年十四出家为僧。稍长,遍游长安、洛阳,寻问名师,专研戒律。唐天宝元年,应日僧普照辈延,东渡日本。然东海风骤浪高,或船覆,或粮匮,或失向,历十二载,五渡未成。其实僧目盲,唯至不渝。天宝...
全部展开
有啊
比较有名的
1汉代的倭奴国赐印
就是说汉代的时候日本上的一个国家就在政治上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往来
2鉴真东渡 鉴真东渡日本
原文:唐高僧鉴真,本姓淳于,扬州江阳人,年十四出家为僧。稍长,遍游长安、洛阳,寻问名师,专研戒律。唐天宝元年,应日僧普照辈延,东渡日本。然东海风骤浪高,或船覆,或粮匮,或失向,历十二载,五渡未成。其实僧目盲,唯至不渝。天宝十二年,竟至日,翌年与奈良东建戒台,授戒法。
译文:唐朝有个有名望的和尚叫鉴真,本名叫淳于,是扬州江阳人,14岁出家为僧。渐渐长大,周游长安与洛阳,拜访名师,专门研究佛教清规戒律。在天宝元年,接受日本普照和尚的邀请,东渡日本。但是东海风急浪高,有时翻船、有时缺少粮食、有时失去方向(迷路)。经历了12年,5次渡海都没有成功。那时鉴真已经失明,但志向始终没变。天宝十二年,终于到达日本。第二年在奈良东面建起了戒台,教授佛教的清规戒律。
3遣唐使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十几次遣唐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公元630一669年,共任命七次。使团规模较小,船只一、二艘,成员一、二百。航线走沿朝鲜半岛沿岸的北路,目的主要是为了学习唐朝的制度。
中期:公元702一752年,是极盛时期,共任命成行四次。使团规模扩大,每次达五百多人,分乘四舶,收获成果也最大。航线大多是经南方诸岛的南岛路。为了全面深入学习盛唐文明,实现全盘唐化,有大批留学生、留学僧长期留唐。
后期:公元759一874年,是渐衰期,共任命九次实际成行仅六次。此期唐朝经安史之乱逐渐衰败,因此日本学习唐朝的热情有所降低,使团规模缩小,留学生、留学僧留唐时间也减少成一、二年。航线主要是直接横渡东海的大洋路。
遣唐使团的规模初期约一、二百人,仅一、二艘船,到中、后期规模庞大,一般约五百余人,四艘船,最多是838年第十八次竟达651人。使团成员包括大使、副使及判官、录事等官员,还有文书、医生、翻译、画师、乐师等各类随员和工匠水手。此外,每次还带有若干名留学生和学问僧。
日本朝廷选拔的使臣大多为通晓经史、才干出众而且汉学水平较高、熟悉唐朝情况的第一流人才。甚至相貌风采、举止言辞也不同凡响,就是随员也至少有一技之长,至于留学生与学问僧也均为优秀的青年,有的在留学前已在国内崭露头角,学成归来一般均有一定建树。日本政府之所以精选这样强大阵容的遣唐使团,就是为了更好地吸学生活,赐物几乎与副使相同。遣唐使一旦安全回国,立即奏报朝廷,进京后举行盛大欢迎仪式。使臣奉还节刀,表示使命完成,天皇则为使臣晋级加官,赏赐褒奖,并优恤死难者。
遣唐使团在中国受到盛情接待。唐朝有关州府得到使团抵达的报告后,马上迎进馆舍,安排食宿,一面飞奏朝廷。地方政府派专差护送获准进京的使团主要成员去长安,路途一切费用均由中国政府负担。遣唐使抵长安后有唐廷内使引马出迎,奉酒肉慰劳,随后上马由内使导入京城,住进四方馆,由监使负责接待。按着遣唐使呈上贡物,唐皇下诏嘉奖,接见日本使臣,并在内殿赐宴,还给使臣授爵赏赐。
遣唐使臣在长安和内地一般要逗留一年左右,可以到处参观访问和买书购物,充分领略唐朝风土人情。遣唐使归国前照例有饯别仪式,设宴畅饮,赠赐礼物,珍重惜别。唐朝政府除优待使臣外还给日本朝廷赠送大量礼物,表现了泱泱大国的风度。最后遣唐使一行由内使监送至沿海,满载而归。
逍唐使的贡献首先是引进唐朝典章律令,推动日本社会制度的革新。遣唐便在长安如饥似渴地考察学习,博览群书,回国后参与枢要,仿行唐制,如“大宝法令”即以唐代律令为规范制定的。还仿效唐朝教育制度,开设各类学校教授汉学,培番人才。818年,嵯峨天皇根据遣唐使菅啻原清公的建议,下诏改走礼仪,并命“男女衣服皆依唐制”(《大日本史》卷123)连历法、节令、习俗也尽量仿效中国。
其次是汲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艺术水乎。遣唐使每次携回大量汉籍佛经,朝野上下竞相赞写唐诗汉文,白居易等唐代著名诗人的诗集在日本广泛流传。留唐学生僧人还借用汉字偏旁或草体创造出日本的假名文字。遣唐使还输入唐朝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经过消化改造,融为日本民族文化。
甚至围棋等技艺和相扑、马球等体育活动也是从唐朝传入的。遣唐使团中常有日本画师、乐师以至围棋高手赴唐访师学艺、观摩比赛。
遣唐使于公元895年废止,其原因除唐朝政局动荡不安以外,还有经过二百多年的吸引移植唐代文化,以基本上完成改革。并在基础上开始萌生俱有日本特色的国风文化,因此对中国文化学习的需求已不那么迫切。而且每次遣唐使耗费巨大,加上路程艰辛,也令使臣视为畏途。而唐朝赴日贸易也不断增加,也弥补过去靠遣唐使解决对唐货的需求。因公元894年宇多天皇接受了已任命而未出发的第十九次遣唐大使的奏请,于次年正式宣布停派遣唐使。
4聂荣臻同志以博大的胸怀拯救了日本阵亡人员的女儿.这都是小的事件了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