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虚极,守静笃,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4 03:07:58
致虚极,守静笃,
致虚极,守静笃,
致虚极,守静笃,
致虚极,守静笃\x0d佛教认为:人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成佛.这佛不是人们心目中的那种意义的佛.他们是完成了自身进化的人,他们只是在进化程度上高于常人.他们仍然会死去.\x0d前面说过,人体是一个高度自动化的能量耗散系统,他对外界的刺激的反应都是自动的.其他动物也一样,只是由于他们从界获得能量的能力低下,只能获得自己生存所必须的那一部分能量,这就决定了其它动物不可能产生超出其正常生存以外的多余的且是有害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而人类却不一样,人类的进化程度最高,他的可利用能量也最多,不仅能保证自身的正常的生理活动的需要,而且还产生了剩余,人们在对世界一星半点认知能力(同样是由于多余的能量造成的)的鼓动下,在有更多可利用能量的基础上,对外部刺激产生了非自己身体自动感应的自以为是的反应(各种情欲).这种不正确的反应反过来又影响机体各项生理机能的正常运行,从而降低人体从外界获得能量的能力,阻碍人体完成进化过程.\x0d老子的教导更进一步,他要人们“致虚极,守静笃”“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说的都是要虚静、柔弱,以减少人们主观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老子看到人们之所以心不静,神不安,是由于有了知识,其实知识本身没有过错,知识是道的规律性的反应.但由于人们进化程度的差异(实际是受外欲蒙蔽程度的高低差异),对道的理解也就是对知识的运用还不够高明,因此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这包括超出正常生理需求之外的奢欲和所有不健康的心理如嫉妒、迷信、自私、愚昧等.所以老子要求人们要无知无欲,“绝学无忧”.那么虚静之后会有什么成果呢?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从事于用世之学,情欲一天一天增加,而修养道德,情欲则一天一天减少.减损又减损,渐至于无为的境地.渐至于无为的境地,就没有什么事情不能为了.为什么无为反而能无不为?让我们来看一下其中的奥秘.\x0d首先,当情欲一天一天减损以至于无的状态的时候,人体各项生理功能就会发挥至最佳状态,使能量的摄取效率大大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没有七情六欲耗散能量,能量就会在体内得以积蓄,量的积累最终引起质的变化,这时人对世界和自身的理解就会由此而上一个新的台阶.达到“涤除玄览”的境界,“玄览”就是览玄,玄就是道,是万物运行的规律.这是人类进化的第一步.\x0d老子看到人们只有在婴儿时期才能做到虚极静笃的状态,因为婴儿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对世界没有任何认识,属于无知无欲的状态,因此老子提倡人们要象婴儿一样:“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老子还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老子劝告人们要专气致柔精神内守而不为外物所动,达到至静至和境地,才能象婴儿一样,自身能量才能得以积蓄,这样就能做到“涤除玄览,明白四达”.对自身和道的理解上一个新台阶.老子又进一步要人们“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只有这样才能“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雄为强为刚,雌为弱为柔,也就是说人们要柔弱不要刚强.其实老子并不是要人们柔弱无能,相反,他的柔弱无为正是为了无所不为、无所不能.二十世纪初一位英国的科学家说老子是一位进化论者,可谓真正理解了老子的苦心.前面说过,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体都是一个能量耗散的结构,刚和强都是生命体处于一种体内能量从有用状态向无用状态过渡的状态.人类由于有了比其它动物多得多的能量.因此保证了在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可以保持刚和强的状态,比如人类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一天进行交配生育后代,而动物则不行.然而刚和强是耗费能量的状态,持久刚强意味着持久的耗费能量,身体可利用能量减少的最终结果只能是柔和弱,甚至死亡.老子清醒的看到这一点.所以他说要无为,软弱.\x0d很有意思的一片文章,相信作者悟的较深好像不符合现代科学规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