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作文(500字以类)就是写民族的风俗习惯之类的,比如说就像是老舍写的《北京的春节》、梁实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马晨明的《藏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4 23:59:15
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作文(500字以类)就是写民族的风俗习惯之类的,比如说就像是老舍写的《北京的春节》、梁实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马晨明的《藏戏》
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作文(500字以类)
就是写民族的风俗习惯之类的,比如说就像是老舍写的《北京的春节》、梁实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马晨明的《藏戏》
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作文(500字以类)就是写民族的风俗习惯之类的,比如说就像是老舍写的《北京的春节》、梁实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马晨明的《藏戏》
各个民族的民风民俗 .彝 族 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 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 爱情和幸福的节日. 三. 香港年俗 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信无一个个中国人不识.然而,在香 港过农历年,在习俗上和气氛上却和传统的截然不同. 近年来,已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 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虽然如此,但贴 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 取其吉利之意, 希望来年事事顺利, 平平安安. 此外,舞狮、舞龙灯等也会在一些新界乡村、围村中出现,在新年的市区街头上 也很难看到的大型的舞狮、舞龙灯的表演了.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 禁止的,不过自一九八二年开始每年农历年初二的晚上,在维多利亚港上都会举 行盛大的烟花表演,这已成为这十多年来迎春的一个节目了.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 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 享受晚饭.而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相信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港九多处 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香港市民习惯于晚 饭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欢度佳节. 在香港过农历新年,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节拜年时,到处 可以听到“讨”利是的欢笑声.“利是”原为“利事”,取大吉大利宽好意头,同时也成 为了春节时与亲人不可缺少的习俗. 四.澳门年俗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 "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 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说是用 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说坏话.我在澳门花街的一澳门人家的灶头见 过一张圣诞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诞老人像边贴着"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 联儿. 澳门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的,腊月二十八日在粤语中谐言"易发",商家老 板大都在这岁晚之时请员工吃"团年饭"以示财运亨通,吉祥如意.澳门的年味, 从腊月二十八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除夕之夜, 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 守岁是打麻将, 看电视, 叙旧聊天,共享天伦之乐;大概受西方圣诞节和情人节的影响,年宵澳门人还争 相购买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现今已成了一个澳门年俗.澳门在年宵兴办花 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开富贵,祝报平安,鲜花瑞木兆示着新年 的美好前程.澳门的花市办三天,这三天给奔波一年的澳门人无穷的慰藉. 春节这天,澳门人讲究"利市","利市"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 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利市"."利市"纯脆是以示吉利. 澳门人把大 年初二叫作"开年".习俗是要吃"开年"饭,这餐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 取其生财利路.从"开年"这天起,三天内澳门政府允许公务员"博彩"(赌博). " \x0c开年"过后,澳门又完全回到中国传统春节习俗中,直至元宵佳节,也是烟节爆 竹,玩龙舞狮,欢天喜地. 五.台湾春节习俗拾趣 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佳节.在与福建省一水之隔的 台湾,其历史文化、风士人情、生活习俗、亲缘血统等等均与祖国大陆,尤其是 福建闽南地区一脉相承,因而岛内民众的春节习俗自然与祖国大陆民间大同小 异. 由于宝岛居民的祖先(多为闽南和客家人)去台开发,距今年代久远且屡经沧桑, 那里的春节习俗也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模式和色彩. 六.有趣的江苏春节习俗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 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 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 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 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 "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 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 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 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 "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 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 光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 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 七.桂林春节习俗 ?从"小年夜"到除夕 春节踏着农历 12 月 24 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 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狗、杀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 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 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 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 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 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除夕夜幕降临后,再 \x0c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这是桂林"过小年"的古俗,现在即便是鸣放鞭炮,也仅是 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了. 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 人们忙着置办年货, 打扫居室内外, 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美好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 有成、有荤、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 欢欢喜喜之意.这个夜晚,万人空巷,都在家中守岁.守岁时,要把火盆的炭火 烧得红红火火,以象征生活岁岁兴旺.当零时一到,老老少少喜气盈盈,以爆竹 声声迎接新年.这喜炮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静,人们仍无睡意, 炉火依然旺着,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会忘记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种,等 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种犹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财旺、家旺的好兆 头. 人们对火的感情如此深厚, 或许是因为火给人类带来了文明、 带来了温暖吧. 爱火就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 ? 中国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 55 个少数民族.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 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 大节日来欢庆. 八.达斡尔族:年年高 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 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 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 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九.蒙古族:酒肉不尽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 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 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 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 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 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 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 边舞. 十.壮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 相互祝贺, 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 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 壮族称做“吃 立节”.“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 30 号,相传在 100 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 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 个月的 30 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十一.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x0c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 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颇 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 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 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 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十二.哈尼族: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 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 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 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每年要过两次年.一是十月节,二是六月节.哈尼族历法以十月为岁首,即“大 年”.过年这天,人们走亲访友,求亲订婚.“六月年节”期间杀牲祭祖,开展荡秋 千、摔跤、唱山歌等文体活动.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 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十三.傣族: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 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 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 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另外,每年 4 月 13 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 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 的日子. 傣族——初二、初三,一些村寨将举行“象脚鼓比赛”,选手们精神振奋、击鼓不 停,谁的动作优美、鼓声好即获奖.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 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 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 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另外,每年 4 月 13 日是傣历新年, 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 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十四.高山族:“围炉” 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 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 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 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 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十五.满族:挂旗过年 \x0c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 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 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节日期间, 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 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 在山岗上、 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 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 扭秧歌拜年,阵容较强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围观的群众常 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甚至还有热心的观众—直尾随着秧歌队走 乡串户,直到天明才归. 十六.白族:“放高升”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 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 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 男女青年都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 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对方的爱情了. 十七.侗族: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 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 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 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初一清早,从塘里弄几条又大又鲜灵的鲤鱼,煎、炸、烧、炖、摆上桌,再加一 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侗家人说,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 有余(鱼)、五谷丰登、余钱余粮.春节时,盛行爬山比赛.谁先爬到顶,谁就 得到姑娘或小伙子的礼物.姑娘赠送自己刺绣的侗锦,小伙子献出精致的竹盒、 斗笠,这项活动往往持续半月之久. 十八.彝族: 在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正月初八, 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庙遗址,杀狗献“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 司即为土主神之意),随后由本村“毕摩”祭土主请虎神.8 位村民化装成老虎翩 翩起舞,“老虎们”两耳高耸,尾巴粗壮,浑身虎纹,额上绘一汉字“王”,颈上挂 一个大铜铃,威风凛凛.“毕摩”念罢祭辞请虎神后,虎王率众老虎入村.整个跳 虎节期内,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 一派欢乐气氛中,当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敬祭虎神和 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体村民才能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满幸 福. 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 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十九.撒尼族:食汤圆 \x0c除夕,撒尼语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饭,是很肃穆的.午后,家家门 前插上绿树枝,枝上挂一顶草帽.这是无言的告示:请勿入内!不许谈话!就连 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声言谈的. 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叫“阔期玛”.因为过 新年必食汤圆.从正月初一起的半个月内,人们纵情欢乐.初一晚上举行篝火晚 会,民歌对唱、三弦胡独奏,古朴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们伴随 音乐载歌载舞. 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为的是驱逐灾害,显示人的力量. 每年春节初二日午后,农民要把牛牵出来,绕着寨心走几圈,在它的额上戴红布 扎的花朵,表示对它一年贡献的敬意.还喂它米饭和肥猪肉,表示对自己亲密伙 伴的慰劳. 撒尼人从除夕至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动.从他们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可以 发现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和传统道德中美好的东西. 藏 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藏族是一个古老而热情的民族,在漫 长的历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中的禁忌. 1、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你的手不能搭在对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过或踩在别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别人的衣服上,更 不能从人身上跨过去. 3、妇女晾衣服,尤其裤子,内裤不能晾在人人经过的地方. 4、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声哭叫. 5、家里人出远门,客人刚走,中午和太阳落山后及藏历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或倒 垃圾. 6、外人不能当着已故人的亲属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该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线、织毛衣、地毯等. 8、黄昏时,不能随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将有分娩的孕妇及刚生产的产妇或 重病人时,陌生人更不能去. 9、过了中午以后,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财产拿出去. 10、一个陌生人到你从来没有到过的大山及悬崖峡谷,不能大声喧哗. 11、不能跨或踩吃饭的用具、锅碗、瓢盆等. 12、家里有两个人同时出门,并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时出家门,必须前后 出门而且出门时间要隔开. 13、妇女到晚上不能梳头和洗头,也不能披着头发出门. 14、在使用扫把和簸箕时,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必须先放在地上,然后另一个 人从地上捡起来. 15、每当亲朋好友到你家串门或看望你时,会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为 礼物送你,客人临走时把东西腾出来,不能全部腾空,必须留一点在里面或换一 点自家的东西装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缝的碗不能用来吃饭,也不能给客人倒茶.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房屋呈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树,打扫得十分洁净。室内砌土炕,墙上挂壁毯,开壁龛,并饰以多种花卉图案。饮食方面,他们以面粉、大米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面粉烤制的馕。饭菜种类很多,有抓饭。肉粥、拉面、汤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欢吃甜瓜、西瓜、葡萄、苹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鸡、鸭、鱼肉;禁食猪肉...
全部展开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房屋呈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树,打扫得十分洁净。室内砌土炕,墙上挂壁毯,开壁龛,并饰以多种花卉图案。饮食方面,他们以面粉、大米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面粉烤制的馕。饭菜种类很多,有抓饭。肉粥、拉面、汤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欢吃甜瓜、西瓜、葡萄、苹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鸡、鸭、鱼肉;禁食猪肉、驴肉、食肉动物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
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欢穿对襟“袷袢”(长袍),内着绣有花纹的短衫。女子喜着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戴耳环、手锡、戒指、项链等装饰品,姑娘多梳小辫,现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
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乐观开朗的性格。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有经商传统,同时传统手工业十分发达,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他们制作的地毯、刺绣、丝绸衣料、铜壶、小刀、民族乐器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大部分从事畜牧业。在牧区,春、夏、秋三季住可以拆卸携带的圆形毡房,冬天住平顶土房。哈萨克族饮食很丰富,他们爱吃用牛、羊、山羊奶制成的奶皮子、酥油、奶酪、奶疙瘩,爱喝马奶、骆驼奶和酸奶、奶茶等。在牧区,牧民多食肉,夏季吃新鲜肉,冬季吃事先熏好的干羊肉,并喜欢吃马肠子。肉煮好后,把它削成片,混以面片、洋葱、大葱、胡椒,便成为哈萨克族最爱吃的“纳仁”。另外,哈萨克族人还吃用马油、小米、白糖混制的“杰尼提”、馕、“包尔沙克”、抓饭等食物。
在牧区,哈萨克男子冬天普遍穿羊皮、狐皮、狼皮大氅和用驼毛絮里的大衣;裤子多用牛皮缝制,名曰“夏里巴尔”。妇女喜欢穿红色和其他颜色的连衣裙,天冷时外罩对襟棉大衣,也穿羊羔皮、狐皮、狼皮大衣。姑娘们穿各种绣花衣服,在花帽上以猫头鹰羽毛作帽缨。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牧民,夏天戴白毡帽,妇女戴白布披中,天冷时戴绒头巾,伊犁地区的哈萨克族则戴圆形皮帽。哈萨克族牧民都穿长统皮靴,冬天穿用毡子缝制的长袜,外着皮靴。哈萨克族热情好客,招待来客要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并宰杀羊只。进餐时,主人先将带有羊头的一盘肉献在客人面前,客人将盘中的羊头拿起后,割下羊头右面颊上的一片肉自己吃下,再割羊耳给主人家年幼者,然后将羊头送还主人。
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回族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部分经商,与汉族经济文化联系密切,酷爱养花,庭院中繁花似锦,屋内栽养盆花,讲究清洁卫生。饮食方面,肉食只限于牛、羊、驼、鸡、鸭、鹅、鱼。禁食猪、驴、骡、狗等肉。饮食有自己的特点,家庭饮食一般以拉条子、拌面、揪片子、蒸馍、烤饼和香豆子花卷为主,还有肉汤、羊肉泡馍、蒸肉、清汤牛肉面、凉粉等独具风格的食品,回族喜欢饮茶,主要喝砖茶、红茶、青茶和沱茶。招待客人时,一般还在茶里加上白砂糖和红枣。
服饰方面,散居在城镇的回族穿着基本上和汉族相同。在回族聚居区,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多戴小帽,穿白色衬衫,外套青色和棕色坎肩。青年妇女爱穿纯朴素青的黑色大襟衫袄。已婚妇女一般都要盘头,戴白色、青色布帽或头巾。未婚少女一般都梳辫子,不戴头巾。中青年妇女有佩带耳环、戒指等金银首饰的习惯。
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蒙古族喜欢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等奶制品,牛羊肉和面食,饮酸奶子、奶酒,也喜欢喝茶。农牧区的蒙古族主要吃各种粮食和蔬菜,喜喝米酒。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欢穿镶边的蒙古袍子,腰扎红黄绿彩色缎带,脚穿皮靴和毡靴,头缠红蓝布。现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节日或喜宴时才穿蒙古袍。妇女不论冬夏都喜欢穿裙子或连衣裙,用各色头巾包头。
蒙古族人热情好客。招待客人时,首先摆上奶酪、奶油,各种面制干粮和奶茶,喝完奶茶后还要敬酒。随后端上手抓羊肉,贵客则上整羊。主人把羊的荐骨连着尾巴放在盘子里,上面放上不带面颊的羊头,把小刀递给客人。客人把羊头的一只耳朵割下来,再切一块肉吃下,然后把刀还给主人,主人才动手切肉,请客人动手随便吃。为了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热情,主人要把自己酒杯里的酒,让在座的每个人都尝一尝。蒙古族特别尊敬长辈和教师。无论何时,对年长的人都称“您”,进门、入座、喝茶、吃饭、敬酒等都让年长的人领先,“巴格西”历来被作为贵客迎送招待。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牧民住的圆形毡房称为“勃孜宇”。夏季多住在平原河流附近,冬季则迁居向阳山谷。定居的柯尔克孜族多住平顶方形土房,有壁龛和天窗,住宅周围种有蔬菜瓜果。柯尔克孜族牧民的食品也很丰富。乳制品有酥油、奶疙瘩等。枚民们喜欢牛羊奶、马奶、酸奶、奶茶,食牛羊马等各种肉食和米面细粮。
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女子喜欢穿对襟上衣,缀银扣;也有穿多榴长裙和下端带皱悯的连衣裙、外套黑色坎肩和袷袢的。姑娘们普遍喜好红色衣裙,戴红色丝绒圆顶小帽或大红色水獭皮帽。老幼皆喜欢穿绣有花纹的高筒皮靴。未婚女子梳许多小辫,婚后改扎双辫。装饰品多为银器,如手饲、耳环、项链、戒指等。有的还佩带铸有花纹的圆银片胸饰。柯尔克孜族人好客,重礼节,凡有客人来访,都要拿出最好的饮食款待,尤以宰羊待客最为尊敬。在迁居时,邻居们要宰羊互相招待,以示告别或迎送。
锡伯族 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住房自成院落,庭院种植花木蔬菜。大门多朝南开。住室的窗户和箱柜等家具都雕图案,最常见的是牡丹和莲花。锡伯族妇女擅长剪纸,纸糊的窗户都用剪纸装饰得十分美观。,在饮食方面,以面、米为主食,爱食奶茶、酥油、奶油等乳制品。
忌食狗肉。秋天习惯用圆白菜、韭菜、胡萝卜、芹菜和辣椒腌制咸菜,叫花花菜,作为冬春两季的食物。还喜欢在农闲时打猎、捕鱼,并用鱼腌制腊鱼肉。
在服饰上,妇女喜欢穿旗袍,男子穿对襟短衫,裤脚在脚踝扎紧,现在中青年男子爱穿制服、西服,妇女爱穿连衣裙。
锡伯族 注重礼节。在家庭生活中,长幼有序,晚辈对尊长行“打千”礼。
锡伯族的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如春节、清明、端午等。锡伯族迁至伊犁后,将农历四月十八从东北出发西迁时同父母兄弟分别的那一天,作为每年的纪念日,全“牛录”(旗)老少到野外开展娱乐活动。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多吃牛、羊、马肉及其乳制品,日常食品是使和奶茶,喜欢吃库尔达克(上豆炖肉)和蜂蜜、糖浆。“纳仁”是具有民族风味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上好食品。
乌孜别克族 的传统房屋形式有多种,顶楼呈圆形的称为“阿瓦”,一般则为平顶长方形的土房,取暖多用壁炉。
乌孜别克族家庭多是父母与未成家子女在一起,也有祖孙三代住在一起的。有和维吾尔、塔塔尔族联姻的传统。
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小花帽有绣花的、有用灯芯绒或黑绒制作的。妇女有时还在小帽外面加戴头巾。男子穿长及膝盖、斜领,右任名为“托尼”的长袍,腰间束以三角形绣花腰带,妇女穿宽大多榴的连衣裙,不系腰带。一般多穿皮靴。妇女穿的“且特克”(绣花鞋)十分别致美观。男子衬衣的领边、前襟开口处和袖口常绣有彩色图案花边,体现了乌孜别克族工艺美术的特点,乌孜别克妇女善于刺绣,工艺品“派提努斯”花盘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城市乌孜别克人多穿西装。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分布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大小山谷里,每年春天播种青棵、豌豆、小麦等耐寒作物,初夏赶畜群到高山草原放牧,秋后回村收获、过冬,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塔吉克族人衣食起居等都有适应生活环境的特色。男子穿无领对襟长外套,系腰带,寒冷时外加光面羊皮大氅;戴羔皮圆高筒帽,以黑绒为面,上绣数道花边,帽沿下翻时,掩住双耳和面颊,可御风雪,已婚女子系后身围裙,所戴圆顶绣花棉帽缀有后帘可保暖,外出时在帽上系方形白色头巾,新嫁娘则系红色头巾。男女都穿毡袜,穿野羊皮软靴,用牦牛皮作靴底,轻柔坚实,适于攀缘山路。塔吉克人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乳制品,饮奶茶,以肉食为上好食品。
塔吉克族的村庄里,大都是正方平顶,木石结构的房屋,墙壁多用石块、草皮砌成。屋顶架树枝,抹上拌有麦草秸的泥土。门向东开,一般都靠近墙角。顶部中央开天窗。
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婴儿的出生是件大喜事,亲友闻讯前来祝福。在婴儿身上洒面粉以示吉利。塔吉克人注重礼节,热情好客,谁拿走客人一件东西,意味着恳请客人前去做客。忌用脚踩食盐或食物,忌骑马穿过羊群,忌接近主人的羊圈或以脚踢羊,这会被认为是大不敬。吃饭时忌将饭菜倒在地上,等主人收拾完餐具才能离席,交谈时忌脱帽。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的饮食,种类多,美味可口。主要有肉汤饭,克孜杜尔玛(一种烤制的食物)、沙里玛阿西(一种煮制的食物)、古拜底埃(用鸡蛋和面粉制成的小馕和用肉、奶酪、酥油、大米等焙烘制成),各种油煎饼、烤饼、煎蒸包子、饼干、酱汁、酿制饮料以及各种炒菜等。
塔塔尔族的房屋多用土坯、砖块、石块、木材等材料建筑。有土、木房之分,房门一般朝阴面开。塔塔尔族多住套间,房外都建有围墙,自成院落,厨房内还有炉灶,馕坑。为防止食品变质,每家仓库或院内都垒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将积雪和冰块放进去,这种食品储藏室叫“帕孜”,牧区的塔塔尔族适应游牧生活,住帐篷。
塔塔尔族的传统服装,男子一般穿绣花白衬衣,外加齐腰短背心或黑色对襟长衫和黑裤,喜戴黑、白两色绣花小帽,冬季多戴黑色卷毛皮帽。女子以镶有珠子的小花帽为美,喜穿白、黄或紫红色连衫带褶边的长裙。年长者多穿带领、左衽的白衬衣,外加黑色齐腰短坎肩儿。一般情况下,多系布腰带,冬秋两季,戴皮帽,穿各式长短大衣、短袄,年长者外加套鞋。现在,塔塔尔族青年男子多穿西装和时装。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饮食主要以面粉、大米及牛羊马猪肉、家禽肉蛋为主。在新疆因长期与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居住在一起,猪肉虽不在禁忌之列,但也很少食用,与东北地区达斡尔族大相径庭。花样品种有米饭、拉面、汤面、烤馕等,基本上与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相同,喜在春季3-5月份吃凉面,腊月八日吃腊八饭。
达斡尔人的庭院为方形或长方形。门朝南开,一般不能与院大门相对。住室以西屋为贵,西屋又以南炕为贵。达斡尔人有敬老、互助和好客的优良传统。老年人在社会上威信很高,在各种场合都受到晚辈尊重,人们不论彼此是否认识,都有互相帮助的义务,对于客人,即使生活上有困难,也乐于款待。
达斡尔族最大节日是春节,腊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扫墓,晚上玩个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长辈拜年、请安,然后男女老少穿上节日服装,逐户拜年。达斡尔族请安礼的姿势因本人的性别和对方的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
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过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回族过肉孜节较隆重,维、哈等民族过古尔邦节比较隆重。蒙古族、锡伯族、达斡尔族同汉族一样过春节。
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人死后一般都实行土葬,先由宗教人士给死者擦澡,然后以白布裹尸,用移尸木匣抬到事先挖好的墓穴入葬。出葬时不许妇女和不信伊斯兰教的人到墓地去。死后的第七天、第四十天和一周年均要举行悼念活动,请阿匐念经,请亲友吃饭,此项仪式叫“乃孜尔
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蒙古族喜欢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等奶制品,牛羊肉和面食,饮酸奶子、奶酒,也喜欢喝茶。农牧区的蒙古族主要吃各种粮食和蔬菜,喜喝米酒。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欢穿镶边的蒙古袍子,腰扎红黄绿彩色缎带,脚穿皮靴和毡靴,头缠红蓝布。现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节日或喜宴时才穿蒙古袍。妇女不论冬夏都喜欢穿裙子或连衣裙,用各色头巾包头。
蒙古族人热情好客。招待客人时,首先摆上奶酪、奶油,各种面制干粮和奶茶,喝完奶茶后还要敬酒。随后端上手抓羊肉,贵客则上整羊。主人把羊的荐骨连着尾巴放在盘子里,上面放上不带面颊的羊头,把小刀递给客人。客人把羊头的一只耳朵割下来,再切一块肉吃下,然后把刀还给主人,主人才动手切肉,请客人动手随便吃。为了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热情,主人要把自己酒杯里的酒,让在座的每个人都尝一尝。蒙古族特别尊敬长辈和教师。无论何时,对年长的人都称“您”,进门、入座、喝茶、吃饭、敬酒等都让年长的人领先,“巴格西”历来被作为贵客迎送招待。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牧民住的圆形毡房称为“勃孜宇”。夏季多住在平原河流附近,冬季则迁居向阳山谷。定居的柯尔克孜族多住平顶方形土房,有壁龛和天窗,住宅周围种有蔬菜瓜果。柯尔克孜族牧民的食品也很丰富。乳制品有酥油、奶疙瘩等。枚民们喜欢牛羊奶、马奶、酸奶、奶茶,食牛羊马等各种肉食和米面细粮。
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女子喜欢穿对襟上衣,缀银扣;也有穿多榴长裙和下端带皱悯的连衣裙、外套黑色坎肩和袷袢的。姑娘们普遍喜好红色衣裙,戴红色丝绒圆顶小帽或大红色水獭皮帽。老幼皆喜欢穿绣有花纹的高筒皮靴。未婚女子梳许多小辫,婚后改扎双辫。装饰品多为银器,如手饲、耳环、项链、戒指等。有的还佩带铸有花纹的圆银片胸饰。柯尔克孜族人好客,重礼节,凡有客人来访,都要拿出最好的饮食款待,尤以宰羊待客最为尊敬。在迁居时,邻居们要宰羊互相招待,以示告别或迎送。
锡伯族 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住房自成院落,庭院种植花木蔬菜。大门多朝南开。住室的窗户和箱柜等家具都雕图案,最常见的是牡丹和莲花。锡伯族妇女擅长剪纸,纸糊的窗户都用剪纸装饰得十分美观。,在饮食方面,以面、米为主食,爱食奶茶、酥油、奶油等乳制品。
忌食狗肉。秋天习惯用圆白菜、韭菜、胡萝卜、芹菜和辣椒腌制咸菜,叫花花菜,作为冬春两季的食物。还喜欢在农闲时打猎、捕鱼,并用鱼腌制腊鱼肉。
在服饰上,妇女喜欢穿旗袍,男子穿对襟短衫,裤脚在脚踝扎紧,现在中青年男子爱穿制服、西服,妇女爱穿连衣裙。
锡伯族 注重礼节。在家庭生活中,长幼有序,晚辈对尊长行“打千”礼。
锡伯族的节日与汉族基本同,如春节、清明、端午等。锡伯族迁至伊犁后,将农历四月十八从东北出发西迁时同父母兄弟分别的那一天,作为每年的纪念日,全“牛录”(旗)老少到野外开展娱乐活动。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多吃牛、羊、马肉及其乳制品,日常食品是使和奶茶,喜欢吃库尔达克(上豆炖肉)和蜂蜜、糖浆。“纳仁”是具有民族风味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上好食品。
乌孜别克族 的传统房屋形式有多种,顶楼呈圆形的称为“阿瓦”,一般则为平顶长方形的土房,取暖多用壁炉。
乌孜别克族家庭多是父母与未成家子女在一起,也有祖孙三代住在一起的。有和维吾尔、塔塔尔族联姻的传统。
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小花帽有绣花的、有用灯芯绒或黑绒制作的。妇女有时还在小帽外面加戴头巾。男子穿长及膝盖、斜领,右任名为“托尼”的长袍,腰间束以三角形绣花腰带,妇女穿宽大多榴的连衣裙,不系腰带。一般多穿皮靴。妇女穿的“且特克”(绣花鞋)十分别致美观。男子衬衣的领边、前襟开口处和袖口常绣有彩色图案花边,体现了乌孜别克族工艺美术的特点,乌孜别克妇女善于刺绣,工艺品“派提努斯”花盘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城市乌孜别克人多穿西装。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分布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大小山谷里,每年春天播种青棵、豌豆、小麦等耐寒作物,初夏赶畜群到高山草原放牧,秋后回村收获、过冬,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塔吉克族人衣食起居等都有适应生活环境的特色。男子穿无领对襟长外套,系腰带,寒冷时外加光面羊皮大氅;戴羔皮圆高筒帽,以黑绒为面,上绣数道花边,帽沿下翻时,掩住双耳和面颊,可御风雪,已婚女子系后身围裙,所戴圆顶绣花棉帽缀有后帘可保暖,外出时在帽上系方形白色头巾,新嫁娘则系红色头巾。男女都穿毡袜,穿野羊皮软靴,用牦牛皮作靴底,轻柔坚实,适于攀缘山路。塔吉克人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乳制品,饮奶茶,以肉食为上好食品。
塔吉克族的村庄里,大都是正方平顶,木石结构的房屋,墙壁多用石块、草皮砌成。屋顶架树枝,抹上拌有麦草秸的泥土。门向东开,一般都靠近墙角。顶部中央开天窗。
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婴儿的出生是件大喜事,亲友闻讯前来祝福。在婴儿身上洒面粉以示吉利。塔吉克人注重礼节,热情好客,谁拿走客人一件东西,意味着恳请客人前去做客。忌用脚踩食盐或食物,忌骑马穿过羊群,忌接近主人的羊圈或以脚踢羊,这会被认为是大不敬。吃饭时忌将饭菜倒在地上,等主人收拾完餐具才能离席,交谈时忌脱帽。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的饮食,种类多,美味可口。主要有肉汤饭,克孜杜尔玛(一种烤制的食物)、沙里玛阿西(一种煮制的食物)、古拜底埃(用鸡蛋和面粉制成的小馕和用肉、奶酪、酥油、大米等焙烘制成),各种油煎饼、烤饼、煎蒸包子、饼干、酱汁、酿制饮料以及各种炒菜等。
塔塔尔族的房屋多用土坯、砖块、石块、木材等材料建筑。有土、木房之分,房门一般朝阴面开。塔塔尔族多住套间,房外都建有围墙,自成院落,厨房内还有炉灶,馕坑。为防止食品变质,每家仓库或院内都垒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将积雪和冰块放进去,这种食品储藏室叫“帕孜”,牧区的塔塔尔族适应游牧生活,住帐篷。
收起
在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山脚下,居住着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民族——藏族。当你进藏族旅游时,你不得不了解藏族的一些风俗礼节。
藏族人热情好客,有人前去拜访时,他们必定出门迎接,另外,当你向他们打招呼时,名字后一定要加一个“啦”字,表示尊称,这时一定会有藏族人向你献哈达,你必要双手迎接,哈达,是一种丝制的东西,长短不一,一般以白色为主,因为自古以来,藏族人认为白色代表纯净、吉利,所以哈达...
全部展开
在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山脚下,居住着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民族——藏族。当你进藏族旅游时,你不得不了解藏族的一些风俗礼节。
藏族人热情好客,有人前去拜访时,他们必定出门迎接,另外,当你向他们打招呼时,名字后一定要加一个“啦”字,表示尊称,这时一定会有藏族人向你献哈达,你必要双手迎接,哈达,是一种丝制的东西,长短不一,一般以白色为主,因为自古以来,藏族人认为白色代表纯净、吉利,所以哈达是白色的。
进入藏族的房屋,主人就会敬酒,敬酒用的一般是青稞酒,敬酒的时候,客人先喝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会斟满,然后再喝。当你坐下后,主妇或子女会倒茶,可是你不能自己去端着喝,要她们端在你面前你才可以接过来喝,这样才懂礼貌。
如果你遇上了藏族的丧葬,那么你就太幸运了,因为你可以看到非常隆重的藏族葬礼。最常见的是天葬,把尸体往山顶一放,喇嘛在天葬场诵经超度,点香升烟,鸣钵吹号,直到啄食尸体的秃驾及鹰见烟闻声从各方聚集飞至,啄食尽净方止。专食人尸的鹫鹰,不害小动物,藏族人民称之为“神鸟”,尸体敬献诸“神”,祈祷赎去罪孽,为死者超度。
藏族的风俗数都数不过来,我就不一一说明了,如果你到藏族去游玩,一定得注意礼节哟!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