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2 22:53:14
如何理解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换如何理解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换如何理解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获得知识的途径,培养学生积

如何理解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如何理解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如何理解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获得知识的途径,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师生双边互动、合作交流,这符合教育心理学的现代学习理论,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符合发展经济和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在素质教育下做好自己角色的转型定位. 一、教师应是学生人格的尊重者尊重是教育的重要原则.“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爱默生).尊重,就是要尊重人的人格尊严,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尊重人的独特价值,尊重人在自己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所有的师生都要学会尊重.教师应主动创设一种具有充分接纳性的安全感,支持性的教学氛围,其首要条件就是对待学生要真诚.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相互促进的、适宜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尊重意识和能力. 二、教师应是提高自身素养的示范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教育学生不仅仅用自己的指示,更重要的使用自己的品德,用自己的修养,用自己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来影响学生,并且要具有现代化的观念.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改善重组知识结构,开阔视野.除专业知识外,还应兼学并蓄,涉猎更多的学科领域,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于漪 先生认为:语文教师最要紧的是功底,是视野,是驾驭力.她要求语文教师多读书,要有拼命汲取知识营养的素质与本领,犹如树木,把根须伸展到泥土中,吸取氮、磷、钾以及微量元素. 叶圣陶 先生说:“惟有老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书.”苏霍姆林斯基甚至这样说;“一个语文教师,每年不读五六本书,几年以后,他就不好当老师了.” 三、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课堂教育中彰显并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提供充分的个性发展的空间.
罗杰斯认为,教师的根本任务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习知识,也不仅仅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而应该是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课堂上,我们的教师通过引导点拨,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学生智能.充分让学生自己看、自由说、自主操作、自我反思这样学生就会乐于接受教育,勇于表现自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教育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力,逐渐学会探索式学习,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教师要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变“知识本位”为“全面提高”. 四、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合作与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合作与交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自由地分享彼此的思考、提升经验和知识,聆听各自内心的喜悦、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全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教师与学生形成一个合作的共同体.让学生通过交往、合作,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懂得尊重人、体谅人,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学相长和师生的共同发展 五、教师应是学生情感世界的共鸣者“教育之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就不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新课程改革所热切呼唤的教育真谛之一便是“爱的教育”.因为爱的教育是人性深处的情感教育,是教师的情感深处乃至整个精神世界的健全与完满程度的体现.只有教师能够懂得“换位思考”,善于倾听学生的呼声,把握学生稍纵即逝的灵感,积极寻找师生二者情感世界的情感域、升华点、共鸣圈,才能“始终如一同我们的学生站在同一感情线上”(陶行知),也才能使“师生情感与心灵深处达到最微妙的相互融合与共鸣”(苏霍姆林斯基).惟有饱含师生情感共鸣的学习,学生的整个学习“历程”才会最高效、最富生命力,才最有意义,才能同学生自身个性、生活、生成、成长联系起来.同时,这也是中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角色的灵魂性定位,是教育生命本真性的回归!试想,一个教师如果惯以“思想的权威、情感的独裁”自居,以大人的情感世界藐视、压服,甚至取代学生气象万千的宝贵情感世界,以成人的思想统治、压抑学生的思想.那么,学生情感的冷漠,人文关怀的缺失,精神的匮乏,思想的贫困,灵气的消逝,将不可避免,我们的教育也终蜕变为一片荒凉的沙漠. 六、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平等互动,教师仅仅是组织者而已,这是一个灵动的,变化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如“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同桌交流”等.教师首先随时洞察和把握学生的思维情境,及时调整教学导向.并且要积极主动地创设氛围,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把握好课堂的节奏,使课堂的教学有序进行,而不是一片混乱,这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在自主性学习中,教师应着重帮助学生制定切实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充分信任学生,并注意到个体与整体的差异,因人施教,点面结合. 七、教师应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引导者 新课标要求改变教师的俨然形象,充当学生自主探究的引导者.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常引导学生学会借助工具书、参考资料解决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经常引导学生善于运用教师教给的学习方法,在自己的学习中灵活运用,形成知识社会所需要的、更高的自学能力、技术能力,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念、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心,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从而真正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终身学习夯实基础. 总之,基础课程改革,是对教师传统理念的严峻挑战.唯有反思才能正视现实,才能以开放的心态完成角色的转型定位,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结合素质,切实承担起教师教书育人,传承文化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