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词或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0 03:37:21
苏东坡的词或诗苏东坡的词或诗苏东坡的词或诗水龙吟  【宋】苏轼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②.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

苏东坡的词或诗
苏东坡的词或诗

苏东坡的词或诗
水龙吟
  【宋】苏轼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②.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③.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
  这是一首悼亡词.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所以开篇使点出了“十 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生,指作者;死,指亡妻.这说明,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除阐明题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现“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词句.“不思量”,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恰好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这种感情的深度.“千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马上对此进行补充.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睽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时机也难以得到.死者“凄凉”,生者心伤.“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 里”,是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进了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进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设想;即使突破了时、空与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仍然“相逢”, 但相逢时恐怕对方也难以“相识”了.因为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尘满面,鬓如霜”,形同老人了.这三句是从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对新法而乞求外调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内)和世事的巨大变化.
  下片写梦境的突然出现:“夜来幽梦忽还乡”.就全词来讲.本篇的确是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则悲中寓喜.“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仿佛新婚时,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满是蜜意柔情.然而,紧接着词笔由喜转悲.“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两句上应“千里 孤坟”两句,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这五句是词的主题:“记梦”.正由于梦境虚幻,所以词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惝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着去尽情描 述.这样,反而可以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结尾三句是梦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对死者的慰安.如果联系开篇的“十年”,再加上无限期的“年年”,那么,作者对亡妻的怀恋,不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么?本篇在艺术上值得注意的特点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挚.由于作者对亡妻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对方去世十年之后,作者还幻想在梦中相逢.并且通过梦境(或与梦境相关的部分)来酣畅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既无避忌,又不隐晦.“不 思量,自难忘”,“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与吐属自然这样的特点.另一特点是想象丰富、构思精巧.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 字展开描写.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再一特点是语言爽快,纯系白描.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具有一种古诗和律诗所难以产生的内在的节奏感和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尘下.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相互媲美.
  望江南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简析】
  春也未老,人也未老,于公务闲暇登台的知州,心境是否也一样"超然"?风儿以"细"状摹,可知正吹得轻冷;柳枝以"斜"勾勒,愈见得飘拂动人,漾映眼底的,是一带环城的碧水;辉照满城的,则有缤纷竞放的春花.而后看鳞次千家的檐瓦,迷蒙在飘飘洒洒的雨影之中.那情景,能不牵萦一颗"游于物外"的超然之心.
  蝶恋花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简析】
  句句藏着一个"春"字.残红褪,柳绵吹少,是春衰的景象;青杏尚小,芳草绿遍,又呈生机勃郁.春光已老,春光犹在,正是这么一个恼人的时节.中间插写的燕子飞来,流水人家,既是补足""的信息,更使画面增添动态的美.花残、杏小、燕飞、水绕,柳绵纷纷芳草处处,不言"春"而春在其中,这叫做"藏中有露".
  贺新郎
  苏 轼
  乳燕飞华屋.
  悄无人、桐阴转午, 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
  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 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尽, 伴君幽独.
  艳一枝细看取,又恐被、秋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 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 两簌簌.
  【简析】
  一边是轻弄团扇的美人,一边是半吐红巾的榴花.花儿红丽,叠皱处恰似美人微蹙的愁眉.人儿芳洁,顾盼中却如夏日榴花般幽独!她也曾在桐阴转午间入梦,梦中与君王共赴瑶台.意外的欣喜,却被推户之声惊破:梦醒处只闻风吹窗竹!它也有与百花争春的风姿,却只能开在繁华过后!谁都爱三春的"浮花浪蕊",空负了这芳心的"千重似束"!
  阮郎归
  【宋】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
  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洗沉烟,
  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
  小荷翻,
  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
  琼珠碎却圆.
  【简析】
  特有的韵味,从一伴活泼少女的感觉中传写,便多了几分情性.惬意的昼眠,忽被落棋之声惊醒,本有些恼,揉揉眼睛,却见碧纱窗下,飘缕缕沉得之烟;窗外的槐柳绿影,传阵阵新蝉之鸣,不禁又喜从心生.于是便挎盆出门,痛痛快享受泉流洗沐的清凉.看雨后的小荷,随溪流翻动得多欢!石榴花衬着湿润的绿叶,愈见得红丽如燃.伸纤手玩弄泻池的流泉,那就更有味啦,连溅落荷叶的碎滴,也一粒粒圆转如珠!
  算子
  苏 轼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枫落吴江冷.
  【简析】
  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有恨的,究竟是孤鸿还是幽人?静夜如此寂寞,又何须漏壶提醒辰次?月儿依然残缺.不见有清满的佳期!疏淡的笑墨,似写凄淡的夜色;清美的词境,难歇哀愤的心.
  洞仙歌
  【宋】苏轼
  余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余,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乎?乃为足之云.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倚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度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①淡,玉绳②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③流年暗中偷换.
  【注释】
  ①金波:月光.②玉绳:星名.③不道:不觉.
  【简析】
  自炎,玉人自凉,连水殿上偶来的风,也带着缕缕池荷的清香.夜已三更,庭户无声,仰听疏星时流的河汉,似也已波静浪歇----词人的胸际了无尘俗之气,创造的词境正如此清馨.于是见"一点明月",唤起花蕊夫人,在与蜀主携手中,共对沉沉夜天.夜如何"的启问,问得神情宛然;屈指盼西风的企待,又带着几多"流年暗换"的怅惘.
  永遇乐
  苏 轼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注:□(纟+沈去掉三点水)
  【简析】
  莅临徐州,宿于唐代名妓关盼盼的燕子楼.是夜,明月皎洁如霜,好风清凉如水,此为大景,以静衬托夜之深.鱼跳曲港,露泻圆荷,此为小景,以动反衬夜之静.如此静夜,自能梦遇佳人.然三更鼓响,一片叶落,忽然惊醒,于是怅然若失,起而寻梦上征融情入景,若梦若醒,亦真亦幻,给人以惝恍迷离之感.下片由人亡楼空,直抒感慨,把故园之思,今昔这感、人生如梦之叹,打成一片.他从自己今日凭吊燕子楼,推想到他日后人又将凭吊自己所建的黄楼,一种人生须臾、荣枯无常的感慨袭上心头,使他深有"古今如梦,何尝梦觉"之慨.看来,这燕子楼的一梦,也不特是艳遇而已,更暴光坡心境的一次澄化.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简析】
  从身披斜阳,杖藜徐步于村舍古城间的迁谪之客心上体会.远处有明丽的山峦,耸立在夕照如火的林巅;近处则秀竹丛丛,遮隐了村舍院墙.移步间秋草衰黄、蝉声喧乱,然后欣喜地发现一片清亮的池塘,看翻飞水天的白鸟之影,闻映照绿涟的红荷幽香……浓淡相衬的着色,动静相对的勾勒,给画面带来了何其支人的韵致!流连在其中的词人,那心境想必也格外旷闲.
  满江红
  苏 轼
  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西江月
  苏 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
  过酒家饮酒,醉.
  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
  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水调歌头①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③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⑥
  --------------------------------------------------------------------------------
  【注释】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 《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 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 长圆.”
  ⑥婵娟:美丽的月光.
  【简析】
  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它构思奇特,畦径独辟,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是苏词的代表作之一.
  行香子·过七里滩
  【宋】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
  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算当年、虚老严陵.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西江月·重九
  苏 轼
  点点楼头细雨,
  重重江外平湖.
  当年戏马会东徐,
  今日凄凉南浦.
  莫恨黄花未吐,
  且教红粉相扶.
  酒阑不必看茱萸,
  俯仰人间今古.
  满江红·怀子由作
  苏 轼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
  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
  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
  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
  衣上旧痕馀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
  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念奴娇①·赤壁怀古②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③.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④.
  羽扇纶巾,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⑤.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⑥
  【注释】
  ①又名《百字令》.双调,一百字,仄韵,多用入声.
  ②周瑜破曹操的赤壁 在今湖北浦圻县,苏轼所游为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
  ③千堆雪:流花千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又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④周瑜二十四岁为东吴中郎将,人称周郎.小乔为乔玄次女,其嫁周瑜在建安三年,为赤壁之战十年前事.
  ⑤“笑应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装.
  ⑥酹: 以酒洒地,用以敬月.
  【品评】
  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乱石崩云” 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 惊心骇目.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 ,春风得意.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间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因此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对于原破.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苏 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
  的词人本就生性豪放,密州铁沟出猎,左牵黄犬,右擎苍鹰,相随千骑锦士驰卷平冈,何等声势,何等豪气,由此倾动了满城老少,使老夫陡发少年狂气,在亲射虎,看孙郎的奇想中跃现的,正是当年孙权射虎的风采!但词人的胸胆,又何甘只在射虎中称雄?连年犯边的西夏,正需要魏尚那样的勇将御击!酒酣的词人因此宣告:倘若汉文帝再遣冯唐,我便是当世魏尚,愿换弓如月,一箭射落象征"侵掠"的恶星天狼!
  临江仙
  【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①?
  夜阑风静谷纹②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注释】
  ①营营:纷乱.②谷纹:水波纹.
  【简析】
  黄州的郁愤,似乎全已在东坡夜饮中舒泄.来归临打开亭寓所,妙在"仿佛三更",或许不到三更?醉中谁能辨清!"敲门"是白费劲了----小小家童竟也有如雷的鼾声.好在寓所临江,听江声比自比鼾声有味,但醉立到天亮也累,"倚仗"正物我两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