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 重点词语 详解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9 08:41:01
过秦论重点词语详解过秦论重点词语详解过秦论重点词语详解相关人物宁越战国时中牟人.相传他怕种田劳苦,发愤读书.别人休息他不休息,别人睡觉他不睡觉.学了十五年终于学成.见汉刘向《说苑·建本》.唐李白《上安

过秦论 重点词语 详解
过秦论 重点词语 详解

过秦论 重点词语 详解
相关人物
宁越
战国时中牟人.相传他怕种田劳苦,发愤读书.别人休息他不休息,别人睡觉他不睡觉.学了十五年终于学成.见汉刘向《说苑·建本》.唐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幸容宁越之辜,深荷王公之德.”
他家世代种田为生,但他感到种田太辛苦.便问朋友说:“怎样才能免除种田的辛苦?”他的朋友说:“如果你能立志求学,苦读30年,就不用再种田了.”
他说:“别人休息的时候,我不休息,别人睡觉的时候,我不睡觉,我苦读15年,应当有所成就.”他刻苦读书15年,因为品学兼优,周成公就聘他为师.终于实现了他的志愿.
相传晋时有人犯夜禁被捉到宫里.长官王安期问他为什么犯禁,他说因为在老师家学习,不知不觉夜深,所以犯禁.王听了说:“责罚象宁越那样勤学的人以树立自己的威望,是不合理的.”派人把这人送回家.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
战国时齐人攻打廪丘,赵国派孔青率领死士前往救援,抵御齐人,结果大败齐军,俘获齐军战车两千辆,将三万具齐军的尸首葬成两座大坟.
宁越对孔青说:“这些车辆、尸首若不加利用太可惜了.不如把齐兵的尸首还给齐人,在齐国境内再发动一次无形的战役,让战车能发挥另一种运输的功能,而齐国的府库就会因掩埋这些尸首而耗竭.”
孔青说:“万一齐人拒绝收尸,那该怎么办?”
宁越说:“率军出征作战,不能得胜,是罪一;只准百姓出征,不准百姓返国,这是罪二;不肯接纳战死沙场百姓的尸首,这是罪三.有这三罪,百姓就会怨恨君主,无心尽忠君主,君主无法驱使百姓效力,这就叫二次进攻.”
宁越可算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用武能以力取胜,用文能以德取胜.

徐尚,战国时人,以苏秦为首的合纵连横谋士.
苏秦
苏秦,字季子,东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阳轩里人据(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是战国时期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
与赵秦阳君共谋,发动韩、赵、燕、魏、齐诸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退地,至乐毅破齐前夕,遭车裂而死.《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苏子》三十一篇,今使.帛书《战国策》残卷中,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与《史记》所载有出入.

杜赫
《战国策》中关于杜赫的文章有5篇.
杜赫想让东周重用景翠,就对东周君说:“您的国家很小,倾尽您的珍宝侍奉显赫诸侯的笼络人心的方法,不是太适合,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比如张网捕鸟,把网设在没有鸟的地方,永远也不会捕到鸟;把网设在鸟多的地方,容易使鸟惊觉,又会把使鸟惊飞.只有把网设在有鸟而鸟不多的地方,才会捕到很多鸟.如今您把钱花在声名显赫的人身上,可这些人却瞧不起您;把钱花在普通人身上吧,您对这些人指望不了什么、无所企求,又浪费钱财.君王只有把钱花在暂时穷困潦倒,现在并不显赫,将来一定成大器的人身上,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齐明:东周臣
周最
周最
周公子,侍奉秦昭王.其能力较强,但私欲也很重,时刻不忘为自己谋利,所以成不了大事.《战国策》中涉及的21篇.
齐国派周最出使韩国,胁迫韩国任命韩扰为相国,罢免公叔.周最为此很苦恼,他说:“公叔和周君的关系很好,派我出使韩国,使韩国废掉公叔而立韩扰为相.俗话说:‘人在家里生气,一定会把怒容在大庭广众之下表露出来.'如果公叔怨恨齐国,那是没有办法的事,可是他一定会和周君绝交从而痛恨于我呀.”史舍劝道:“您就去吧,我会让公叔尊重您的.”
周最来到了韩国,公叔非常愤慨.史舍见公叔说:“周最本来不想出使韩国,是我私下里强迫他来的.周最不想来,是为了您好;我强迫他来,也是为了您好.”公叔说:“请您说说您的理由.”史舍回答道:“齐国一个大夫养了一条很凶猛的狗,不能呵斥,呵斥它就要咬人.有一位客人想试试,先小心地盯住它,轻轻地呵斥,狗没有动;又大声呵斥它,狗竟没有了咬人的意思.周最以前有幸能够侍奉您,这次不得已才出使韩国.他将按照礼节慢慢地陈述齐国的要求,韩王一定以为齐王并不急于这样做,一定不会答应这个要求.如果周最不来,别人一定也会来出使的.来的人和您没什么交情,又想要讨好韩扰,出使肯定会很快,说话的口气一定很急切,那么韩王一定会答应他.”公叔说:“好.”于是就很敬重周最.韩王果然没有让韩扰取代公叔为相.

陈轸
战国时纵横家.秦国在一次战争中打败了韩国,于浊泽俘虏了韩国的两个将领.韩臣公仲向韩王献计,用韩国的一座名城和一些兵器为议和条件,让秦国向南出兵攻打楚国.楚国处在秦、韩军队联合进攻的情况下.楚国谋臣陈轸向楚王献缓兵之计,即告示全国,调兵遣将,扬言去救韩;并派遣使者,携带很重的礼品献给韩国,阻止秦、韩合兵.韩王果然中计,听信楚国救援韩国的假言,派人与秦国断交.秦、韩大战,楚国坐山观虎斗.韩国大败.陈轸的缓兵之计运用成功.
陈轸妙语破谗言

战国时候,张仪和陈轸投靠到秦惠王门下,都受到重用.
不久,张仪发现陈轸很有才干,担心日子一长,秦王会冷落自己,偏爱陈轸,他便找机会在秦王面前说陈轸坏话.
一天,他对秦惠王说:“大王经常让陈轸往来于秦国和楚国之间,现在,楚国对秦国并不比以前友好,对陈轸却特别好.可见陈轸所作所为全是为他自己,并不是诚心诚意为我们秦国做事.听说.陈轸还常将秦国机密泄露给楚国.作为大王的臣子,他怎么能这样做呢?我不愿和这种人在一起做事.最近,我又听说,他打算离
开秦国到楚国去.要是这样,大王还不如先杀掉他.”
秦王很生气,马上召见陈轸.一见面,他就对陈轸说:“听说你想离开我这儿,准备上叨,去呢?告诉我吧,我好为你准备车马呀.”
陈轸莫名其妙,两眼直盯着秦王.但他很快明白,这里面话中有话,于是镇定地回答:“我准备到楚国去.”
果然如此,秦王对张仪的话更加深信不疑,便强压住怒火说:“那张仪的话是真的?”
原来是张仪在捣鬼,陈轸顿时明白了.他不慌不忙地解释说:
“这事不单张仪知道,连过路的人都知道.我如果不忠于大王您.楚王又怎么会要我做他的臣子呢?”
“既然这样,那你为什么将秦国机密泄露给楚国呢?”
陈轸坦然一笑,对秦王说:“大王,我这样做,正是为了顺从张仪的计谋,用来证明我是不是楚国的同党呀.”
秦王一听,糊涂了.
陈轸接着说:“楚国有个人有两个妾.有人勾引那个年纪大一些的妾,遭一顿大骂.他又去勾引那个年纪轻一点的妾,得一时欢畅.这个楚国人死了,有人就问那个偷情者:‘如果你要娶她们做妻子的话,是愿意娶那个年纪大的呢,还是娶那个年纪轻的呢?’他回答说:‘娶那个年纪大些的.’人们又问他:‘年纪大的骂你,年纪轻的喜欢你,你为什么要娶那个年纪大的呢?’他说:‘处在她那时的地位,我当然希望她答应我.她骂我,说明她对丈夫很忠诚.要娶她为妻,我当然也希望她对我忠贞不贰,对那些勾引她的人破口大骂.’大王,您想想看,我身为楚国的臣子,如果我常把秦国的机密泄露给楚国,楚国会信任我、重用我吗?楚国会收留我吗?我是不是楚国的同党,大王您该明白了吧?”
秦惠王听陈轸这么一说,消除了疑虑,更加信任陈轸,给他更优厚的待遇.

昭滑
昭滑
昭滑是接替昭阳担任大司马的人物,也是楚国抗秦派的另一个代表,是一个精明的军事
家和外交家.
前317年,楚简记此年为“大司马昭滑救吕之岁”.楚之吕即河南南阳,昭滑救吕,大概
是为了援助正在与秦兵苦战的韩魏两国.
前314年,昭滑参与了存燕运动的外交活动.
《赵策二》:
齐破燕,赵欲存之.乐毅谓赵王曰:「今无约而攻齐,齐必雠赵.不如请以河东易燕地
于齐.赵有河北,齐有河东,燕、赵必不争矣.是二国亲也.以河东之地犟齐,以燕以
赵辅之,天下憎之,必皆事王以伐齐.是因天下以破齐也.」王曰:「善.」乃以河东
易齐,楚、魏憎之,令昭滑、惠施之赵,请伐齐而存燕.
前312年,楚两败于秦之后,丢失了鄢郢、汉中之地,张仪又企图再次对楚国发动外交攻
势.
《楚策一》:
张仪相秦,谓昭雎曰:「楚无鄢郢、汉中,有所更得乎?」曰:「无有.」曰:「无昭
滑(原作昭过,形近而误)、陈轸,有所更得乎?」曰:「无所更得.」张仪曰:「为
仪谓楚王逐昭滑、陈轸,请复鄢、郢、汉中.」昭雎归报楚王,楚王说之.
有人谓昭滑曰:「甚矣,楚王不察于尊名者也.韩求相工陈籍而周不听;魏求相綦母恢
而周不听,何以也?周曰是列县畜我也.今楚,万乘之犟国也;大王,天下之贤主也.
今仪曰逐君与陈轸而王听之,是楚自行不如周,而仪重于韩、魏之王也.且仪之所行,
有功名者秦也,所欲贵富者魏也.欲为攻于魏,必南伐楚.故攻有道,外绝其交,内逐
其谋臣.陈轸,夏人也,习于三晋之事,故逐之,则楚无谋\臣矣.今君能用楚之众,故
亦逐之,则楚众不用矣.此所谓内攻之者也,而王知察.今君何不见臣于王,请为王使
齐交不绝.齐交不绝,仪闻之,其效鄢郢、汉中必缓矣.是昭雎之言不信也,王必薄之
.」
可见,此时昭滑已经是“能用楚之众”的抗秦派第一人物和张仪的眼中钉了.
此策中的谓昭滑者,是一个爱国心很强、联齐抗秦意志很坚决的外交人物,有可能就是
屈原.
昭滑后来大概没有被放逐,而是采取了另一种方式离开了楚国.他被派往越国,开始从
事一项大胆的征服计划.
到了前306年,
《楚策一》范环谓楚王:
“且王尝用昭滑于越而纳句章,昧之难,越乱,故楚南塞濑胡而郡江东.计王之功,所
以能如此者,越乱而楚治也.”
昭滑在越5年(前311-前307年),其具体事迹已不得而知,但设郡江东、征服了越国的
大部分地区,应该是无疑的.在前312年楚国遭秦国重创后,昭滑灭越对楚国来说,是一
项重要的成就.现在就可以对怀王这么说了:“王虽东取地于越,不足以刷耻;必且取
地于秦,而后足以刷耻于诸侯.”

苏厉
苏厉
事迹不如两位兄长多,但是由于三苏(苏秦,苏代,苏厉)被后世称道,也同样闻名遐迩,也可能含有苏氏家族雄辩才能遗传因素的影响,主要为齐国服务.《战国策》中涉及的8篇.
《史记 苏秦列传》中有对苏代,苏厉的详细介绍.

乐毅
乐毅,生卒年不详,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齐伐燕之仇.
乐毅先祖乐羊为魏文侯(魏斯,魏国开国君主)手下的将领.曾率兵攻取中山(参见魏灭中山之战),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中山复国后,又被赵武灵王(?—前295年)所灭(参见赵攻中山之战),乐毅也就成了赵国人.

吴起
吴起(约公元前440—前381年)
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孙膑
【名人简介】
孙膑(约前380~前320),战国时兵家.齐国阿(今属山东)人.孙武后代.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成魏国大将,妒忌他的才能,把他骗到魏国,处以膑刑(挖去膝盖骨),所以叫孙膑.后担任齐威王的军师,先后在桂陵和马陵大败魏军.

带佗:《易林·益之临》说:“带佗、儿良,明知权兵,将师合战,敌不能当,赵、魏以强”可知他们是赵,魏的将领
倪良---战国时期军事家,率领六过军队 始祖——西汉御史大夫倪宽 (?~前103)西汉武帝时千乘郡(今东营市广饶县石村乡倪家村)人.幼年家境贫寒,每下地劳动,总是把《五经》挂在锄钩上,有空即读,“带经而锄”的故事广为流传.
王廖
王廖

(?—?)
战国时人.名将兼兵法家.《吕氏春秋—不二篇》:“王廖贵先,倪良贵后”.贾谊《过秦论》:“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王廖可能即是秦昭王时将军戮.

赵奢
赵奢,生卒年不详,号:马服君,汉族“马”姓起源.赵国人,与赵王室同宗,当届贵族.战国后期赵国名将.战国八将领之一,主要生活在赵武灵王(前324—前299年)到赵孝成王(前265—前245年)时期,享年约60余岁.
赵奢的早期活动不详.据《战国策·赵策》载,他对赵胜说:“奢尝抵罪居燕,燕以奢为上谷(燕郡,治所在今河北怀来县,辖今张家门以东,吕平以北)守,燕之通谷要塞,奢习知之.”据此,他可能参与过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而在惠文王四年(前295年) “沙丘之乱”后,赵成、李兑专权,迫害武灵王近臣,正值燕阳王召贤,赵奢亡命入燕,得信任,被任命为那守.赵惠文王十二年(前287年)李兑失势,受其迫害者陆续回国,赵奢可能此时才回到赵国.
田忌
田忌,生卒年不详,田氏,名忌,字期,又曰期思,封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南),故又称徐州子期.战国初期齐国名将.
田忌以田齐宗族的身份作齐将,他很赏识孙膑的军事韬略,向齐威王举荐孙膑,威王任孙膑为军师.田忌在孙膑的谋略和协助下指挥了两次著名的战役.
一次是桂陵之战.齐威王四年(前353年),魏惠王围攻赵国的邯郸,赵求救于齐.齐威王认为魏在邯郸城下经过一年多的苦战,已筋疲力竭,出兵时机成熟,便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救赵.田忌原拟直接进攻魏主力,后采纳孙膑“围魏救赵”、“批亢捣虚”的作战方针,趁魏国国内防务空虚,直捣魏国都城大梁,迫使攻赵的魏军“释赵而自救”,待魏军回兵时,中途予以截击.结果,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大败魏军.


楼缓
楼缓:前后侍奉赵武灵王和秦昭王两位著名的君王,活动时间跨度有四五十多年,多次损害赵国,将赵王的愚蠢暴露无遗.《战国策》中涉及的10篇.

廉颇

历史传记
由于列国史书都已经被秦始皇焚烧,以下是仅存的关于廉颇的史料.
廉颇,生于公元前327年卒于公元前243年,死时已是84岁高龄.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前298—前266)、赵孝成王(前266—前245)、赵悼襄王(前245—前236年)时期.
赵惠文王初,东方六国以齐最为强盛,齐与秦各为东西方强国.秦围欲东出扩大势力,赵国当其冲要.为扫除障碍,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改变策略,实行合纵,于惠文王五十四年(前285年)在中阳(今山西中阳县西)与赵相会讲和.以联合韩、燕、魏、赵五国之师共同讨伐齐国,大败齐军.其中,廉颇于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今山东郸城县西,本为卫国领地,后属齐),威旗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廉颇班师回朝,拜为上卿(上卿为当时最高级的文官,相当于后来的宰相),秦国虎视赵国而不放贸然进攻,正是慑于廉颇的威力.此后,廉颇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

原题为过秦,即指陈述秦始皇政治上的过失。今题过秦论是由昭明文选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