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柴 原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7 06:11:53
挑柴原文挑柴原文挑柴原文挑柴  唐洪象(教师)2003-04-20  七十年代初那阵子,农闲时,村里人没事干就去挑柴卖.我姐常挑柴,听姐说每次可挣2、3元钱.看到姐挣钱,我心里痒痒的,也想去挑柴.  

挑柴 原文
挑柴 原文

挑柴 原文
挑柴
  唐洪象(教师) 2003-04-20
  七十年代初那阵子,农闲时,村里人没事干就去挑柴卖.我姐常挑柴,听姐说每次可挣2、3元钱.看到姐挣钱,我心里痒痒的,也想去挑柴.
  一天晚上,我对姐说:“姐,我跟你去挑柴好吗?”姐说:“路那么远,又是山路,你怎挑得动.”我信心十足地说:“不怕,我能挑得动.”姐说:“那你晚上把‘冲担’、‘棒拄’、‘柴钩绳’准备好,晚上早点睡,明早要很早上路的.” 我把挑柴的工具准备好就早早地睡下了.
  凌晨3点钟时,姐把我叫醒了.我们吃了饭,带上挑柴的工具和“饭包”就出发了.
  挑柴的人很多,有年纪大的,也有年纪轻的.我的年纪算最小的.
  村里许多人家的灯都亮着,门也开着.大家相互呼唤着,陆陆续续地从家里出来,不约而同地集中在一块,一批一批地出发了.
  虽说是仲夏,下半夜的天气还是有点凉.淡淡的月色像奶油似地沐浴着空旷的山野,弯弯的山路一直向前盘旋着、延伸着……
  村里的人习俗有些古朴,男女之间总是像隔着一层膜,挑柴族自然按性别划分为姑娘族和后生族.由于我年纪小,还进不了后生族,只能夹在姑娘族中.
  一路上大伙儿说说笑笑往前走,走在前面的后生族不时地传来几声挑逗风骚的话,引得姑娘们一阵轻骂:“厚皮,不要脸.”
  40里山路大约走了4个小时,到达挑柴地———塘坑村是早上8点钟左右.塘坑村是青田县的一个小山村,这里山高柴多,人们靠砍柴卖柴为业.
  村里人三三两两地站在路口,招呼我们去他们家看柴.我和姐到了一户人家的院子,院子里堆满了柴.我们挑了一些干枯的柴过了秤.柴不贵,每百斤一元五角钱.姐挑了80斤,我挑了40斤.
  挑柴族有个规定,不管谁先准备好,不能先走,都要等大伙儿到齐了才一起上路.那天挑柴的人可多了,我数了一下起码有40多人.只听到排在最前头的人吆喊了一声:“走罗!”一支长长的挑柴队伍就像一条龙开始蠕动起来.
  我跟在姐的后面,头一阵子还跟得上,但挑了一段路后就有些跟不上了,可我还是咬着牙跟着.
  别看挑柴很简单,能挑着走就行了.其实,挑柴也有许多技巧,比如说步子要迈得均匀,速度要适中,这样可以保持体力;又比如说换肩时,“棒拄”要拄在“冲担”的中心点,才能保持平衡,还有转身时身子要稳,“棒拄”才不能落地.这些技巧,对于常挑柴的人来说是非常熟练的.而我是个生手,换肩时“棒拄”不时落地,为捡“棒拄”费了不少的力.大概挑了一个时辰左右,我的肩头开始发疼,两只脚也有些不听使唤了.我越来越跟不上姐了,不停地叫姐放慢速度,把停歇换肩的间距缩短些.
  由于我挑得慢,跟不上挑柴的队伍,姐只得跟着我.空荡荡的山野中只剩下我和姐两人.
  到了中午时,我确是挑不动了,我和姐就停在路旁的大松树下吃午饭.午饭是从家里带来的,当然是冷的.七十年代那阵子,大伙儿的家都很困难,我们带的“饭包”都是番薯干饭加咸菜.我和姐同吃一个“饭包”,或许是我过于疲劳,吃饭一点味都没有.我扒了几口就不想吃了.
  中午的太阳特别烈,晒得树叶儿都蔫了,无数的知了也耐不住这如火般的酷热,嘶哑的声音像汇成一组大挽唱.
  这时的我,最幸福的莫过于坐在这树荫底下享受那习习的凉风吹散一身的疲劳.
  虽然歇了一会儿,身子也恢复了些,但磨肿了的肩头却火烧火燎般的疼.我挑得很慢,像蜗牛似地爬行,姐在后面不断地催促我.过了潘山弯,下了尖山岭,我实在挺不住了,带着哭声对姐说:“姐,我实在挑不动了,咱们停下来歇会儿吧.”姐哄着我说:“再坚持一下,过了这条沈降岭就快到家了.”我不管姐同意不同意,把柴往路旁一放就一屁股坐在地上不走了.姐生气地埋怨我说:“我早就与你讲过,这柴不是好挑的,你就是不相信,这下可好了,叫姐怎么办?”姐说是这么说的,但她还是心疼我,叫我在这里等着,她先把自己的柴挑到山下再过来接我.
  我孤独地坐在山坡上,尽管落日的余晖把山野映照得那么斑斓多彩,归巢的鸟雀唱的清音是那么的婉转动听,可过度疲惫的我此刻却麻得一点感受也没有.
  姐来了,她把我的柴挑到山下.我最后使出了吃奶的力气终于把柴挑回了家.
  我连澡也没洗就躺下了,全身像散了架似的,每个关节都酸麻,特别是两个肩头肿得像两个馒头.
  第二天,姐把我的柴挑到窑厂卖了,卖了2元钱.我计算了一下,除了本钱,挣了1元4角钱.这1元4角钱,我拿在手里是那么地沉、那么地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