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一节好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6 03:36:38
如何评价一节好课?如何评价一节好课?如何评价一节好课?一、看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意义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

如何评价一节好课?
如何评价一节好课?

如何评价一节好课?
一、看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意义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的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的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这是一节好课的基础.二、看学生的参与状态 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作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谈不上“主体”.看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是浮光投影,浅尝即止,还是潜心钻研,情动意发?所以教师“唱主角”的课不是好课;只是少数优秀生展示才华,大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的课不是好课;表面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的课不是好课.三、看学生的交流状态 课堂上,教师是否创设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他能与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他讲错了,没有关系;他提出问题,有人关注;他不认同老师,不会受批评;他对教材有异议,也没有人指责.当他学习困难时,会得到善意的帮助;当他取得成功时,会得到诚挚的祝福;当他标新立异时,会得到大家的喝彩.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这样的课就是好课.反之,课堂上视书本为“圣经”,把教师的话当作是“金科玉律”,学生“唯书”是从,“唯师”是从,这样的课就不能算是好课.四、看学生的达成状态 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如果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五、看课堂的生成性这节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六、看课堂是否真实 每节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观摩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扎实、充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博大起来,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一堂好课,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体验,这是任何时候评价一堂课都必须守住的底线.过去评价课堂知识含量,主要是看教师课堂传授的知识是否足够多,至于学生接受的程度与效果如何又另当别论.如今更要看学生有无切实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同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达成状态,更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地跟进、共鸣、投入,每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尽可能大、尽可能全面的发展.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让优等生“吃得饱”,早日脱颖而出,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评课观点从主要看教师转而主要看学生,这不仅是视角上的转移,更多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只要观念切实转变了,素质教育的理念牢固了,评价一堂课的优劣,是不难定性的.“好课”会让学生受益一生.新课程环境下,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精心认真备课,研究教材,分析学生,研究教学过程中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在课堂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将会学到什么知识目标、达到怎样的能力目标,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生将会有怎样的情感体验,将会形成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感性思维、逻辑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创造性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