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中如何运用表扬与批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2 14:53:52
班主任工作中如何运用表扬与批评班主任工作中如何运用表扬与批评班主任工作中如何运用表扬与批评对具有良好行为的学生进行表扬,对犯了错误和存在不足的学生提出批评,这种方法在小学里尤为普遍.我们在运用这种方法

班主任工作中如何运用表扬与批评
班主任工作中如何运用表扬与批评

班主任工作中如何运用表扬与批评
对具有良好行为的学生进行表扬,对犯了错误和存在不足的学生提出批评,这种方法在小学里尤为普遍.
我们在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如果不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那么带来的只是副作用.对小学生表扬和批评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1.表扬的方法
命名荣誉法.
对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可采取授予荣誉的办法进行表扬.如“小小文学家”、“小小数学家”、“体育小明星”、“小小劳模”、“优秀干部”“文娱活动积极分子”等.在授予荣誉前,要发动学生进行评选、评议、取得集体舆论支持.授予荣誉时,要注意场景的布置,气氛活泼、热烈、令人振奋.班主任的态度和说话要真诚,庄重,使接受荣誉者感受到自豪和愉快,并受到更高层次的激励和鞭策;也会使广大同学受到教育和鼓励,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
评价赞扬法.对自尊心、上进心较强,各方面表现都较好,受表扬次数较多或不喜欢抛头露面的内向学生,可采用把正反思想和行为进行比较、分析的方法,充分肯定这些学生的好思想、好作风、好成绩.激励受表扬的学生发扬成绩,争取更大进步;鼓励后进者迎头赶上,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这种方法通常采取不点名的方式,但由于入情入理,分析透彻,因而常能得到集体舆论和支持,振奋广大同学的进取心.
背后赞美法.一个班上,总有几个学生与班主任关系不够融洽,对抗,逆反心理明显,或是性格孤僻,班主任当面的表扬起不了多少作用、有时甚至还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对于这些学生你可在他们不在场的情况下,对他们的同伴议论,表扬他们的优点.这样可使这些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公平合理,增进他们对班主任的认同,逐渐对班主任产生依赖和亲切感,并激发他们不断努力的热情.
默许赞同法.所谓默许赞同法,就是调用种种暗示手段,如点头、微笑、默认等,对学生的优点和成绩进行表扬.由于表扬的语言既含而不露,又可使受表扬者的确感到你在表扬他,易使班主任和被表扬者达成心灵的默契,消除隔阂,使受表扬的学生在无形的精神下鼓励下,扬长避短,不断进步;还可以避免由于表扬失真,对周围同学带来的副作用.此类表扬法比较适合于同学关系较差,不受被老师现直接表扬的同学.
契机鼓励法.这种方法较适用于曾经犯过错误或是在迷茫和落后状态下徘徊的学生,在他们处于转化的关键时刻,或是某个可喜的苗头开始萌芽时,及时抓住学生身心的“闪光点”
,好好做文章.这样既能使这些学生感到温暖和有力的支持,又能鼓起他们克服困难、知难而进的勇气和信心.也许抓住了一个契机,就会使一个学生改头换面,焕然一新.2.批评的方法.
直截了当法.对于性格内向、活泼好动、喜欢爽快的孩子,直截了当的批评可能更易被他们所接受.班主任在批评他们的时候,可以以“自己人”的身份,单刀直入,不绕弯子,直接传递批评信息.对犯有严重错误不肯承认、或怀有侥幸的学生,措词可以严厉一些,使他们受到触动,幡然悔悟.
委婉说理法.对于自尊心强,性格内向,偶犯错误的学生,班主任宜用委婉说理的方法,与他们一起分析错误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危害,有时可让学生自己能认识,或让他对照有关规定及好学生的标准,检讨自己的行为.这种把班主任的批评信息隐含在分析、比较和师生交流中的方法,因其体现了班主任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因此往往更具说服力.
表示惋惜法.那些平时多方面表现都很好的学生,悟性较高,一旦犯了错误,自责、后悔心理强烈.对于这些孩子,过多的说理往往显得多余,班主任可以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惋惜来表示自己的批评态度.如“你什么都好,就这方面存在不足,实在可惜”;“你要是不犯这个错误,那该多好啊”;“你本来可以被评为‘三好’生的,但现在……”这种方式既达到了批评学生的目的,又体现了班主任对学生的理解和爱心,寥寥数言,效果却明显.以“扬”代“弃”法.对于那些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丧失上进心、破罐子破摔的学生,批评可能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班主任用表扬代替批评,不失为一种良策.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学生看到了前途和希望,还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公正.使用这种方法,班主任要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从后进生身上找到闪光点,一分为二地分析、表扬时要恰当其分,不夸大其词,不轻描谈写.戴“罪”立“功”法.小学生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许多的错误往往是自控力差造成的,在认识上不存在什么障碍.对这样的错误,讲多少道理,也往往是徒费口舌,班主任不妨“罚”他做一件好事来弥补自己的过失.这种方法既可消除犯错学生的心理负担,还可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往往使学生乐意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