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史的问题看几次会议几种文学思潮朦胧诗文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简答题:十七年农村革命小说的特点战争文学的评述张承志张贤亮邓友梅朦胧诗的审美艺术特征舒婷北岛审美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14:58:47
现代文学史的问题看几次会议几种文学思潮朦胧诗文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简答题:十七年农村革命小说的特点战争文学的评述张承志张贤亮邓友梅朦胧诗的审美艺术特征舒婷北岛审美艺
现代文学史的问题
看几次会议
几种文学思潮
朦胧诗
文革文学
寻根文学
先锋文学
简答题:
十七年农村
革命小说的特点
战争文学的评述
张承志
张贤亮
邓友梅
朦胧诗的审美艺术特征
舒婷
北岛审美艺术特征
山东作家群的特点
论述题:
几个流派的比较异同
《波动》
天安门诗歌运动的意义
《班主任》的意义
现代文学史的问题看几次会议几种文学思潮朦胧诗文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简答题:十七年农村革命小说的特点战争文学的评述张承志张贤亮邓友梅朦胧诗的审美艺术特征舒婷北岛审美艺
1、中国的文学思潮
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与西欧不尽相同.在中国文学史上,虽有各种文学流派各树旗帜,递嬗相继,但像欧洲近代那样连续形成几次大规模文学思潮的现象比较少见.中国古代以明清时期形成的文学思潮较有代表性.有的研究者把明清文学思潮分为三个阶段,即以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吴承恩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以《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和《长生殿》的作者洪升为代表的感伤主义,以《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可备此一说.晚清谴责小说批判现实主义的特点更为突出,只是所影响的社会面不很大,似可视为明清文学思潮的尾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五四”新文学运动也是一次与时代发展方向相一致的大规模的文学思潮.这次文学思潮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时期,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之下形成的,属于世界社会主义文学思潮的一部分.它具有鲜明的文学纲领和丰富的文学实绩,后来并发展成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运动.
2、朦胧诗
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1],“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是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3、.文革文学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空前的政治运动,从1966年到1976年,历时10年,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深远的破坏性的影响,知识分子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文革文学出现了高、大、全的基本特征.“四人帮”把“样板戏”作为其推行专制统治和思想统治的工具,文学创作在总体上出现了荒芜、枯竭、畸形的局面.
4、寻根文学
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尝试以现代意识去关照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寻根小说具有现代意识.以现代意识关注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创作手法上传统和现代相融合.
5、先锋文学
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难于让众人理解
6、十七年农村
十七年农村小说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的历史风云,反映了社会与时代,塑造了一大批成功的任务形象,也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
个人觉得是追求高大全,人物形象描写比较单薄,比如《创业史》中的梁生宝,《红旗谱》中的朱老忠.
7、战争文学
与反侵略、反奴役保家卫国等正义战争相对的是侵略、奴役、征服等非正义战争.战争态度也从主战变成反战.主战文学强调的是战争的正义性、必然性和爱国性,反战文学强调的则是战的非正义性、残酷性和毁灭性.在古希腊语中,“战”(errhein)的定义是“外出”、“走向灭亡”、“消失”.在中国古籍中,“战争”一词始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无论中西,战争都与灭亡、忧患等概念相关联.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观,战争态度也有了主战与反战之别.所谓“春秋无义战”就是后人对当时国以“尊王攘夷”为借口,实则“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争夺霸业相互厮杀这种战争的定性.虽然从整个历史发展看,各国争战推动了各国内部的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加速了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的历史变革,但从局部看却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孟子的“争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就是对当时战争的非正义性、残酷性与毁灭性的真实描写,因此他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等进步的战争观.中国文学自古以来就有反战传统.《诗经·何草不黄》、《乐府·战城南》、唐李颀的《古从军行》、杜甫的《兵车行》、元好问的“丧乱诗”等都描写了战争的残酷与毁灭性质.元代的萨都剌在《过居庸关》一诗中表达了“男耕女织天下平,千古万古无战争”的反战愿望.清代初年的吴嘉纪在《过史公墓》,傅在《州有感》中愤怒谴责了清征服者肆意屠杀夺的非正义战争.
欧洲最早的反战文学可以追溯到古希腊阿里斯托芬的反战喜剧《阿卡奈人》作品表达了阿里斯托芬反对内战,主张和平的立场.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亨利六世》描写了英法百年战争和英国国内的“玫瑰战争”,表达了作者反对封建混战的态度.在莎士亚看来,无论那种战争,都是反人民、反民族的:“狮子们争夺窝穴,却叫无辜的驯羊在它们的爪牙下遭殃”(II, v).十七世纪德国诗人格吕菲乌斯的《祖国之泪》(一六三六)揭露了战争的罪恶和恐怖,表达了作者对德国残酷的“三十年战争”(又称“宗教战争”,一六一八-一四八)的否定态度.斯蒂芬·克莱恩是美国战文学中第一位重要的战争小说家,他的《红色荣誉勋章》开创了美国反战小说的先河.他的反战诗歌《战争是仁慈的》也是美国最早的反战诗歌之一.与克莱恩同时代的战争小说家安布罗斯·比尔斯的《士兵与平民的故事》也用极其血腥恐怖的笔调和辛辣讽刺的语气表达了的反战态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各国涌现了大量的反战文学作品.著名反战诗人有上面提到的西格弗里德·萨森、乔伊斯·基尔默、乔治·海因斯,以及鲁波特·鲁克、威尔弗莱德·欧文等人.著名的反战小说家和反战小说则有捷克作家哈谢克的《好兵帅克》、法国作家巴比塞的《火线》、德国作家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美国作家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等等.这些作品虽然产生于不同国家和不同作者之手,但都描写了发生在欧洲的这场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表达了西方知识分子对西方传统战争观和价值观的巨大幻灭和对战争的彻底否定.自奴隶社会以来,正义与非正义始终是各国人民判断战争性质的最基本的战争观和价值观,主战与反战也始终是各国人民最基本的战争态度.
8、张承志,作家,早年的文风如铁,慷慨硬朗,充满了大漠荒原气息,90年代以后,其人宗教情感增重,文字开始变的诡秘起来,甚至有些偏激.文学之于张承志,不是目的,不是终极,而是工具,是手段,是表达人生理想和精神追求的物态载体.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已出版著作30余种.
张承志在清华附中高中毕业后,于1968-1972年在内蒙古乌珠穆沁插队当牧民.1972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75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搞考古工作.1978年以突出成绩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翁独健先生研究生,1981年毕业获民族历史语言系硕士学位.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1987年调海军政治部文化部当专业作家,现辞职为自由作家并作油画.1983-198 4年曾以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特定地区研究计划"合作人及东洋文库外国人研究员的身份在日本搞中北亚历史研究,其后几度应邀赴日本搞学术研究和讲学,并出访美国、加拿大、德国、蒙古等国家.长期从事中亚、新疆、甘宁青伊斯兰黄土高原的历史宗教考古调查.信仰伊斯兰教.使用数种外语.1985年当选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小说选刊》编委.1987年被英国剑桥大学国际传记中心收入《世界名人录/世界作家名人录》中. 处女作为蒙文诗《做人民之子》发表于内蒙古蒙文杂志《花的原野/1978,6》上,第一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获得了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阿勒克足球》获得《十月》第一次文学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张承志
《三份没有印在书上的前言》(《花城/94,3》)中称,张承志有三本仅以外文出版的作品,即为《内蒙古大草原游牧志》(七、八年前出版,在日本印行六次,作者认为就作品对游牧生活细节的描绘来说,海外尚没有能与它相比者,但他为它被当作旅行手册而感到可悲,他盼望的读者是"企图为青春寻找意义的年轻人",而不是游客或少数所谓专家学者.)、《中国之中的伊斯兰教》、《红卫兵的时代》(以日文创作,日本发行,四万册),后者被作者认为是"第一本关于早期红卫兵运动的正面总结.",他说:"对此我有认真的把握.因为在所谓老红卫兵的成员中,我尚未发现有谁比我对红卫兵造反事实的意义更肯定;也没有谁比我对红卫兵的特权阶级思想更敌对,这是第一点.其次是因为十几年来我一直留心了西方六十年代的学生运动和左翼运动,我注意到了它们不可否定的意义,也注意到了它们优于和劣于我们的方面.".
9、张贤亮,1936年12月生于南京,在家庭影响下,从小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童年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度过的,他的父亲毕业于哈佛商学院,“九·一八事变”后回国,先后结交过张学良、戴笠等人,1949年,张贤亮的父亲作为旧官僚被关押,于是,被认为出生于反动家 庭的张贤亮,注定要历经一番磨难.1954年不到18岁的张贤亮就这样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 后来张贤亮的父亲在监狱中死去,18岁的张贤亮就担起了家庭的重担,19岁的张贤亮带着母亲和妹妹,离开北京,到宁夏这块至今也不富裕的土地上,他们在贺兰山下安了家. 张贤亮和巩俐
张贤亮在20世纪50年代初读中学时,开始广泛接触俄罗斯文学和法国文学作品. 1955年中学毕业后,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张贤亮就被调往宁夏银川干部文化学校担任文化教员. 他开始尝试文学创作,曾经写作并公开发表了60余首诗歌.象《夜歌》《黎明时的歌》等都是在这个时间发表的,1957年的张贤亮在西北,甚至在全国的诗坛都颇有知名度. 1957年7月,张贤亮新创作了一首搏动着青春豪情的《大风歌》,在当时很有影响的文学月刊《延河》登载,引起了轰动.但是,就是因为这首《大风歌》,张贤亮遭到了猛烈的批判. 1957年9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署名《斥大风歌》的文章,一位著名诗人义正辞严的抨击了《大风歌》中被认为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和思想,于是,《大风歌》成了右派言论的代表作品,作者张贤亮被戴上了右派分子的帽子,被关进银川市附近 的劳改农场,过起了与世隔绝的囚犯生活. 1960年的一天,张贤亮逃离了被关押了三年的劳改农场.但是,很快就被抓了回去过着遥遥无期的改造生活. 张贤亮右派生涯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劳改和劳教中度过的,在这期间 ,以“书写反动笔记和知情不报”的罪名被判三年管制;在“社教运动”中再次以“右派翻案”的罪名被判三年劳教;“文化大革命”中,升级为“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被群众专政;1970年,又被投进农垦兵团监狱……运动一来就抓去劳改,劳改几年又被转移到另一个农场就业劳教,境遇非常惨烈.这种抓了放,放了抓的状态一 张贤亮
直持续到文革后期直到1979年9月张贤亮被彻底平反. 告别了长达22年之久的右派生活,这时的张贤亮已从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成了一位四十三岁的中年人.1980年张贤亮调至宁夏《朔方》文学杂志社,担任编辑,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1年开始专业文学创作. 1980年,1983年,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肖尔布拉克》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之后,《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更是让张贤亮名声大振. 他担任了宁夏作家协会主席、文联主席,完成了400多万字的作品.而后张贤亮又迷恋上书法,成了书法家,他执着于书法艺术,并且字写得酣畅淋漓、起落有致,颇有文学大家的气魄. 张贤亮嗜烟如命.在他的身上,活泼、开朗是主流,但一半是苦难.所不同的是,张贤亮把苦难咀嚼成大段大段的抒情文字.重新执笔后的张贤亮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的重要作家之一. 1992年,张贤亮又一次做出了出人意料的举动,他下海弃文从商.宁夏有自己得天独厚的资源.宁夏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历史.面对宁夏的荒凉、沉寂,面对巍峨无语的贺兰山, 镇北堡是明清时代的边防城堡,张贤亮从这片荒凉中看到了商机,1993年张贤亮当起了华夏西部 影视城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建立了镇北堡西部影城,在影视圈内颇有影响. 1993年初,作为文化人“下海”的主要代表人物,创办华夏西部影视.如今华夏西部影视城公司下属的镇北堡西部影城已成为宁重要的人文景观和旅游景点,被誉为“中国一绝”.华夏西部影视城的成功,证明了在市场经济社会发挥人的智慧与管理的重要,为较为滞后的西北地区发展经济提供了一条思路. 张贤亮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宁夏分会主席等职,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联委员,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张贤亮他在风风雨雨的商战中不仅仅担任以上的职务,他这个国家一级作家在创作之余,还担任几家公司的董事长,在商海大潮中畅游.
10、
邓友梅(1931年生人)山东平原人.中共党员.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八路军鲁中军区通讯员,新四军、华东野战军文工团团员,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中央文学研究所第二期学员,北京第三建筑公司支部书记,北京市文联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中国作协第四届书记处书记、第五届全委会副主席及第六、七届名誉副主席.全国第八、九届政协委员.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邓友梅自选集》(5卷),《京城内外》、《烟壶》、《散文杂拌》等.《我们的军长》获全国第一届优秀短篇小说奖,《话说陶然亭》获全国第二届优秀短篇小说奖,《追赶队伍的女兵》获全国第一届优秀中篇小说奖,《那五》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烟壶》获全国第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等. 邓友梅,1931年生于天津市.13-14岁曾在日本作征用工.1945年春回国后投奔新四军参加抗日.历任通讯员、文工团员、见习记者等职.靠自学走上文学道路,1955年在中央文学讲习所学习结业后,从事专业创作.五十年代是大陆最活跃的青年作家之一.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62年摘帽后调到鞍山,先后在鞍山话剧团、鞍山市文联任创作员.文化大革命中受严重迫害,送盘锦等地改造,拔乱反正后得到改正,调北京市文联任专业作家,党组成员.1984年当选中国作协理事,书记处书记,被任命为外联部主任.1996年第6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作协副主席.邓友梅是全国政协第八、九届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副主席,中国对外友好协会理事,国际笔会、中国笔会中心会员.邓友梅著有《邓友梅短篇小说选》、《京城内外》等短篇 邓友梅
集和《邓友梅集》、《早逝的爱》、《烟壶》、《据点》及散文集《樱花、孔雀、葡萄》、《一分钟小说一百篇》等.其中《我们的军长》、《话说陶然亭》、《追赶队伍的女兵》、《那五》、《烟壶》连续5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邓友梅的作品译有英、法、德、意、日、阿拉伯、老挝等多种文字.
11、
朦胧诗的特点,可概括为: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1.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行”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 2.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的诗歌创作方法.诗人在凝神观照中,拆除开所观照的对象,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赋以静止的生命与灵魂,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这种“移情说”应用到文艺创作便产生了象征手法.象征附丽并寄托着朦胧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具有着无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于表达多层主题,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 3.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 4.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喧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不拘于只借助外部的声音循环作为诗的韵律美,而是重视诗行中的内在声音美以及其他各种内在的韵律美.尤其重视把外部的韵律和内部的韵律结合起来,从而使诗歌的韵律美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12、
舒婷
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有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1964年就读于厦门一中,1969年至闽西山区插队,1972年返回厦门,当工人、统计员、染纱工、焊锡工等等.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 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真水无香》等.
舒婷诗歌特有女性的细腻和敏感,如她对爱的细腻感受,以及对人生的苦难的体悟,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色彩,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既温馨平和又潜动着激情.她的诗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用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13、
北岛审美艺术特征
北岛是中国新时期诗歌无论如何也绕不过的岛屿.这大概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了吧.问题是,由于名人效应及其各种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人们对北岛诗歌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朦胧诗层面,乃至还有不少人只知其人而不知其诗,更有甚者,是对北岛诗歌的曲解、误读、隔膜. 宏观上,有人不满北岛尼采式的「一切价值重估」;有人指责北岛普罗米修式、丹柯式的英雄姿态;有人气闷北岛波德莱尔式的「交感」对应体系,等等. 微观上,有人惊讶于北岛网式错综的「〈生活〉观」;有人痛斥〈慧星〉对新时期「抹黑」;有人困惑〈履历〉式的「非理性」,等等.就是对名诗〈迷途〉的理解,望文生义之说,也导致了解读上的多重迷途.而我更愿意从症候分析的角度来揭开它的谜底.北岛的妹妹姗姗因救落水小孩而死,就像「一棵迷途的蒲公英」走向了「蓝灰色的湖泊」.1974年,为了纪念她,北岛在给自己的小说〈波动〉署名时使用了「艾姗」这个笔名.在90年代写的〈安魂曲——给姗姗〉里,北岛两次写到:「迷途即别离」.据此,我认为,这是一首追悼诗人心爱的妹妹的悼亡诗.而很多人将它说成是写人们在迷失中克服种种困难去寻求无形的真理、历史的本质力量,乃至诗人自我. 这种种偏见、浅见、成见,「使『北岛』这个名字在被加速度经典化的同时,也被焊死在人为设计的当代诗歌发展框架的某一点上,成了诗歌不断超越自身的一个证明,更准确地说,一件祭品.」1北岛在〈完整〉里也嘲讽了这种空洞的完整、感受的麻木、机械的操作、权力的纷争和利益的分配:「在完整的一天的尽头/一些搜寻爱情的小人物/在黄昏留下了伤痕//必有完整的睡眠/天使在其中关怀某些/开花的权力//当完整的罪行进行时//钟表才会准时/火车才会开动//琥珀里完整的火焰/战争的客人们/围它取暖//冷场,完整的月亮升起/一个药剂师在配制/剧毒的时间」;在〈中秋节〉里,北岛进一步说:「满月/和计划让我烦恼」,希望在黑暗里「多坐一会儿,好像/坐在朋友的心中」;还有〈关键字〉里的令人难堪: 我的影子很危险 这受雇于阳的艺人 带来最后的知识 是空的 北岛不愿意自己仅仅成为一种无生命的象征或者是空无一物的所指,而希望「那不速之客敲我的/门,带着深入/事物内部的决心」.显然,北岛鄙夷杂耍人般的「导演」手下的剪接(〈剪接〉). 任何一种创见,最终难免也会沦为一种成见,自陷于历史循环的怪圈,成为新一轮的「危险的平衡」,再次暴露出了话语的暴力.北岛告戒人们要警惕如此「万物正重新命名」的稳妥.因为,实质上「这是死亡的钟声」(〈钟声〉).这也许就是阐释的宿命,是经典式「史述」或清算式「史述」的弊害. 北岛不喜欢别人把他纳入「朦胧诗派」,因为那是人们强加给他的,而且这在当时还带有强烈的贬抑性.他宁愿把他们那一批人命名为「《今天》派」2.因为他和芒克等人在1978年12月就创办了民刊《今天》3,发表了由他执笔的宣言式的〈致读者〉4,自印了「今天丛书」5,还举办过同仁诗歌朗诵会6.无奈的是,诗歌史上摆弄权术的人,即北岛所隐喻的「一些搜寻爱情的小人物」还在沿用朦胧诗的称谓,可见,那黄昏里留下的伤痕还在继续发炎!因此,应该如北岛所希望的、恢复「《今天》派」命名.
只能解决这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