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会的帮忙写下例子啊!详细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9 19:52:39
求一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会的帮忙写下例子啊!详细点...
求一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会的帮忙写下例子啊!详细点...
求一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会的帮忙写下例子啊!详细点...
一位数除两位数 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除法算式的演算格式.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口算
600÷6 27÷3 240÷8 160÷4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P19植树情境图,让学生说图意.
2.引导观察: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演)
42÷2 52÷2
3.师:42÷2等于多少(生:42÷2=21)你是怎么想的?
(生:40÷2=20 2÷2=1 20+1=21)
同学们会口算出答案,那么怎样用竖式计算呢?(揭示课题)板书:一位数除两位数.
三、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教学例1:42÷2=21
(1)用竖式计算,你们会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2)比较一下,你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理由.
学生发表意见:(学生多数会喜欢地一种算法,简单、竖式短,很少有学生喜欢第二种也就是课本例题的形式)
师:其实第二种方法有自己的优势,它能让大家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3)师边用演示边讲笔算除法的计算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请哪位用第二种方法做的同学上来讲解一下.(师配合补充)
(4)让学生质疑
(还会有一部分学生会提出第一种竖式也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列竖式算52÷2
2.教学例2 :
52÷2
(1)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2)你们同意哪一种算法?
学生讨论后得出:第一种是先口算出26的,应该用第二种方法才正确.
(3)师:让我们借助小棒来验证(师生共同摆小棒,师边演示边讲解)
52÷2也就是把52根小棒(5捆和2根)平均分成2份.先把5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20),还余1捆;再把多余的1捆拆开与2根合并是12根也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加起来共分得26根,所以 52÷2=26
师指第二个竖式,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1”,这个1是怎么来的?表示多少?
指商个位上的 “6”,这个6是怎样得来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4)我们再看一看是怎样算的?(教师演示)指名学生叙述计算过程
(5)比较例1和例2笔算竖式的区别,强调:笔算除法时,如果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
3.练习反馈
4.引导概括总结:从哪一位除起?商怎样写?被除数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每次除得的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五、全课总结
数学广角——重叠的问题
教学内容: 人教新课标版三年级下册108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
全部展开
数学广角——重叠的问题
教学内容: 人教新课标版三年级下册108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1、猜两个脑筋急转弯题:
①看电影: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师板书:外婆、妈妈、女儿】
②小明排队:小明排队去做操,从前数起小明排第3,从后数起小明排第4,你猜这排小朋友一共有几人?
师:引导学生,你能上来用你喜欢的方法解释一下吗?(让学生用画图来表示解释)
【生板书画画:○○●○○】
2、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下面统计表
师:朝阳小学三(1)班选出8人参加学校的语文活动小组,又选出9人参加数学活动小组。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8+9=17人,
师:同意吗?一定吗?
生:齐说同意、一定。
师:出示图1集合圈,
语文组 数学组
师:你能把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人的姓名图片贴在下面两个圈里吗?
师:出示带有17个同学姓名填入圈中。
二、探究新知
1、问题的引出
师:出示例题中的统计表
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
师:仔细观察这张表格提供的信息与前面的表格提供的信息有什么不同?
生:有几个同学重复了。
生:有三个同学既参加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重复”是什么意思?
生:重复,就是一个人参加了两项活动。
师:在实际生活中你们遇到过这种情况了吗?
生:遇到过,比如我既参加了象棋小组又参加了绘画小组。
生:我参加了三个兴趣组。
师:如果还用两个圈来表示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的人数你认为下面那幅图能代表你们的意思?
语文组 数学组 语文组 数学组
生:图2。因为图2有重复的部分。
师:只能用图2来表示来表示重复的关系吗?
生:两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交叉在一起也行。
师:谁来说说重复的部分是什么意思?
生:重复部分就是两项活动都参加人。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参加语文组的有几个人?参加数学组的呢?
生:语文组有8人,数学组有9人。
师: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你觉得用哪副图来表示参加两个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比较合适?
学生思考后出示课件一起完成
2、交流汇报
师:展示学生的作品并强调不管圆圈中学生姓名怎么放,但这三个重复的同学都放在重叠的部分上。
师:怎样计算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一共有多少人?
生:一共是14人,我是数出来的。
生:8+9=17 17-3=14
师:第一个表格为什么直接用8+9=17就算出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而这一次8+9后还要再减去3呢?
生:因为如果还是17的话就把杨明、李芳、刘云多算了一次,因此要减去3。
生:第一个表格没有重复参加的,第二个表格有重复参加的。
师:不管用数的方法还是用算式计算都要注意什么?
生:不能把重复的三个人多算了一次。
3、明确“韦恩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感受其的价值。
师:刚才我们通过数一数,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现在谁来说说这个集合图有几部分组成?每部分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三部分,左边一小部分表示只参加语文组的人数,中间一部分表示两个小组都参加的人数,右边一小部分表示只参加数学组的人数。
师:相机在集合图上标示出“只参加语文组”、“既参加语文组又参加数学组”、“只参加数学组”的字样。
师:简单介绍“韦恩图”来历。
很多年前,英国的数学学家韦恩在计算物体重叠问题的时候发明了这个图,从此以后人们计算重叠问题的时候就方便了很多,后来人们就把这图叫做韦恩图.
师: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提供的信息不会像表格中那样的。
师:相机把例题呈现在统计表中的学生姓名打乱。
师:如果给的是现在这样的信息,你觉得“韦恩图”和文字所提供给的信息,哪一个更能清晰地表示出“只参加语文组的”、“只参加数学组的”、“两项都参加的”这三者中间的关系呢?
生:用“韦恩图”来表示。
师:用“韦恩图”不仅能清晰的表示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便于我们计算。
师:你认为在什么样情况下使用“韦恩图”来解决问题呢?
生:有重复关系的,
师:相机板示课题:数学广角——重叠问题。
三、巩固应用,落实“双基”
1、教材p110练习二十四第1题
2、教材P110练习二十四第2题
四、小结
收起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91页~第9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实践活动,正确理解几分之一,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经历认识分数的过程,体验创造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
全部展开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91页~第9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实践活动,正确理解几分之一,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经历认识分数的过程,体验创造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是让学生初步理解几分之一分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正方形、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出新课。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生:喜欢。)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做一个分苹果的游戏。
游戏规则是:老师出示一些物品,并把它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分得的个数,请同学们用击掌的方式告诉老师。每份分得几个就击几次掌,听清楚了吗?
1、师:老师带来4个苹果,把它平均分给2位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分几个?(请告诉老师!)
2、师:现在老师要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位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分得几个?(请告诉老师!)
3、那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位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分得多少?(请告诉老师!)
师:怎么不拍了?
生:因为每位小朋友只分得半个。
师:对,半个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老表示。
师:这节课就带着同学们一起认识一位能表示半个苹果的新朋友 —— 分数。(板书:分数)
师:大家想不想认识?我们就来比一比,看哪位同学这节课表现最棒!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一)认识1/2
1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你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一个饼。
师:把这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那另一半能用1/2表示吗?(生:能。)
师:刚才我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位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分得的苹果数现在能表示吗?(生:能。)
师:用哪个数表示?(生:1/2)
教师书写1/2,要求学生仔细看教师书写。
师:谁看清楚教师写1/2时,是怎样写的?看清楚了吗?哪位同学来告诉大家(请一位同学叙述,全班再叙述一遍,并用手书空。)
师:谁能告诉老师:横线下边的2表示什么?(生:横线下边的2表示:把一个饼平均分的份数。)横线上边的1又表示什么呢?(横线上边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
(二)认识1/4
1、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如果老师把这个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生:四分之一)----四分之一。写作:1/4
师:像1/2 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表示一个饼的1/2 1/4时,是怎样分的?(生:平均分)
师:对,要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如果老师让同学们用纸折出一个几分之一的分数,你们会吗?
2、请小组长拿出两张正方形纸,小组合作折出这张纸的1/4,并把它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教师巡回检查,选出几份不同的折法进行展示并点评。)
师:同学们请看这3种折法,虽然不同,但它们都表示这张纸的1/4。
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92页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遍课本92页,并把92页上括号中的部分补充完整。
[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能力。在这个环节设计 “ 折一折 ” ,就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的意义,为后面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新的分数作了铺垫。 ]
(四)巩固练习:完成93页做一做 1
师:请同学们看93页做一做1,同学要注意图形是被平均分成几份?每个图形都是选择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
师:请同学们迅速完成
(教师出示课件对答案)
(四)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师:刚才,小精灵悄悄的给我提了一个建议,让我们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能迅速折出1/2 1/4 1/8.
师:请小组长拿出三张圆形的纸片,小组合作完成,分别折出1/2 1/4 1/8 ,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教师---开始!)
(生:活动)(教师巡回检查并选出几份展示)直观比较1/2 1/4 1/8 的大小。
2、教师用课件演示,使学生理同一个物品,把它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少。
3、让学生完成课本93页例三及做一做 2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创新动力,在动手实践、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二、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1、第96页第1题。
2、第96页第2题。
3、第96页第3题。
三、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师:请同学们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分数有什么特点?(生:都是几份之一的分数。)
师:对!今天我们只是初步的认识分数。(板书:的初步认识)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的学习分数、认识分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像1/2,1/4这样的分数都是分数。
2、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选其中的一份,就叫做这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3、要平均分图形才能用分数表示。
4、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一份就越少。
作业:请同学们回去用两张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的纸,任意折出几分之一,并把它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