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婴宁如何以鲜花衬托婴宁的形象(从性情和外形分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3 16:15:47
聊斋志异婴宁如何以鲜花衬托婴宁的形象(从性情和外形分析)
聊斋志异婴宁如何以鲜花衬托婴宁的形象(从性情和外形分析)
聊斋志异婴宁如何以鲜花衬托婴宁的形象(从性情和外形分析)
婴宁是蒲松龄所描写的诸多女性形象中的一个.也是蒲松龄描写得最成功的一个,婴宁的形象即使是置身于世界文学之林,也是毫不逊色的.究其原因,那就是作者抓住了婴宁最典型性的性格进行塑写.
婴宁是蒲松龄所描写的诸多女性形象中的一个.翻开《聊斋志异》,我们可以看到《娇娜》、《青凤》、《聂小倩》等以篇中女主人公直接命名的篇目.在蒲松龄的笔下,这些女性形象或秀婉温柔,或刚直不屈,或贞洁自爱,或清新脱俗,无不如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而婴宁的形象是这许多女性形象的代表,也是蒲松龄描写得最成功的一个.婴宁的形象即使是置身于世界文学之林,也是毫不逊色的.究其原因,那就是作者抓住了婴宁最典型性的性格进行塑写.
婴宁最大的性格特征就是爱笑.蒲松龄就是抓住了婴宁的笑进行具体细致,生动传神的描画的.在作者笔下,婴宁的笑是多侧面的.有微笑,有大笑,有非笑而似笑,有嗔笑,有含情脉脉的笑.“笑容可掬”、“含笑拈花而入”、“笑不可遏”、“微笑而止”、“犹浓笑不顾”等等.读到这里,读者也禁不住粲然.一个天真未凿,活泼可爱,机灵聪慧的女性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婴宁的笑是跟她特定的生存环境分不开的.在未嫁给王子服这前,婴宁是生存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半真半幻的环境中.“约上余里,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行人,止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李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这就是婴宁所生活的世外桃源般的环境.脱俗得不食人间烟火.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一点市井的喧嚣.这也就造就了婴宁爱笑便笑的性格,而不必顾忌世俗的看法.婴宁的笑是天真自然,清新脱俗,而不是呆板做作的.在这里,婴宁的笑是未经封建礼教熏染,而发自内心的,最真诚最灿烂的笑.她所展示的是一颗最纯洁无邪的心.
在《婴宁》里,蒲松龄不仅展示了婴宁天真无邪的笑容,也描述了婴宁从笑到不笑的整个过程.在嫁给王子服伊始,婴宁就遭到好色之徒“西人子”的挑逗.这在婴宁所生活的那个环境中是绝无仅有的.而这次事故,却是因为她迷人的笑容引起的.虽然婴宁凭借着自己的机智略施小计就惩罚了“西人子”,但这次遭遇却使婴宁第一次感受到现实社会的污浊.并且这件事后,婴宁即遭到王子服之母的训斥.从此以后,婴宁便“正色,矢不复笑”.即使是众人再三挑逗,婴宁“亦终不笑”.或许从这件事中,婴宁感受到了现实社会的残酷和苛刻.在这样的尘世里,是容不得笑声的,特别是女人的笑.
婴宁的不笑,事实是就是封建社会对一颗最天真无邪的心灵的扼杀.读到这里,我们也不禁要扼腕而叹.
《婴宁》: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独到之处
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它塑造了一系列优美动人的人物形象,最令人难忘的是那些花妖狐魅幻化的女子形象.其中婴宁具有鲜明的个性:天真烂漫,肆意言笑,亦憨亦黠,不受任何礼教约束,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因此,《婴宁》成为《聊斋志异》的代表作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来简要分析婴宁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特点如下:
一、刻画人物,虚实相衬,“痴憨”相衬,众星捧月,以优美的
景色衬托人物美好的心灵.
婴宁是一个美丽纯真、娇憨活泼的女子.作者十分巧妙的应用虚实相衬的手法.虽写的是王子服、老媪、婆婆、西邻之子和自然环境,但实际上却处处落笔在婴宁身上.王子服是小说里的一个关键人物,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塑造婴宁形象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 小说开头只用“容华绝代”来概括,并没有具体描写婴宁的美貌,而是通过王子服的巧遇、思念、寻找等细节,从侧面来描写,衬托出婴宁的沉鱼落雁、钩人心魄的美貌,使人感到呼之欲出.王子服初遇婴宁,在婴宁美貌之前,如醉如痴,忘记男女之别“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婴宁离开后,他“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恹恹而行”,达到失魂落魄的地步;回到家里,因思念婴宁,茶饭不思“不语亦不食”、“肌革锐减”;被其表兄哄骗得知婴宁消息后,“喜溢眉宇”、“饮食渐加”;久不得婴宁消息,他又把玩婴宁遗弃的梅花,睹物思人,陷入无限思念中,难以忘怀.这些虽带有夸张的色彩,但也通过王子服的动作、心理、喜怒无常的情绪变化中,真实地从侧面写出他对婴宁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为了找到他的一见钟情的“梦中情人”,王子服不顾千山万水,只身前往山中寻找心上人.当他在园亭中发现婴宁时“心骤喜,但念无以阶进.欲呼姨氏,顾从无还往,惧有讹误.门内无人可问,坐卧徘徊,自朝至于日昃,盈盈望断,并忘饥渴”.这样充分写出了王子服对婴宁的一片痴情.
这样通过以虚写实,虚实相衬,既间接地写出婴宁的美貌,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出现了“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婴宁”.
其次,王子服和婴宁“痴憨”相衬,以痴衬憨,颇具喜剧色彩.王子服在婴宁家呆了一个晚上,因无法向婴宁倾诉爱慕之情,急的象热窝上的蚂蚁,此时天赐良机,婴宁从树上落下来.王子服先是“扶之,阴捘其腕”,婴宁毫无反应; 乃出袖中花示之,婴宁接之,不以为然说:“枯矣!何留之?”;王子服只好含蓄的说:“此上元妹子所遗,故存之”,想“以示相爱不忘”,然而,婴宁却要“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王子服无奈之中,只好开门见山的表白:“我非爱花,爱拈花之人耳”.但婴宁仍不会意,“葭莩之情,爱何待言”.最后,王子服不顾什么礼节明白告诉他此乃“夫妻之爱”、“夜共枕席耳”,婴宁仍无所悟:俯首思良久,曰:“我不惯与生人睡.”后竟告诉母亲“大哥欲我共寝.”生大窘,急目瞪之.王曰:“此背人语”、“背他人,岂得背老母?且寝处亦常事,何讳之?”在如此憨呆的婴宁面前痴情的王子服无计可施.
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大多都在塑造婴宁的性格上具有一定的作用.如作品通过“老媪”的对婴宁的介绍“颇亦不钝,但少教训,嬉不知愁.”、“年已十六,呆痴如婴儿”这就通过老媪之口,从侧面精妙地点出婴宁的性格特征.
最后,作品多次描写优美的环境,用世外桃源般的环境来衬托婴宁活泼灵秀、纯真烂漫、孩子般无邪的内心世界.王子服因不得吴生消息,怀梅袖中,负气自往,但望南山行去,但见山中之美景:“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用“丝柳、桃杏、修竹、野鸟”修雅茅屋,描写出一个与世隔绝、幽深寂静、纯洁优美的世界,衬托出婴宁纯真烂漫、不拘礼节的性格;作者又借王子服之眼,来描写婴宁家的鸟语花香的温馨的环境:“见门内白石砌路,夹道红花片片坠阶上,曲折而西,又启一关,豆棚花架满庭中.肃客入舍,粉壁光如明镜,窗外海棠枝朵,探入室中,裀藉几榻,罔不洁泽”.这就用婴宁爱花、爱草的性格特征,暗示婴宁纯真烂漫的性格;最后还再次描写了舍后有小园的环境“次日至舍后,果有园半亩,细草铺毡,杨花糁径.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
这样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外到内,层层深入地不断渲染整个优美的环境,也正是这样的环境才能更好的衬托出婴宁的性格.
二、抓住个性特征,反复渲染爱花、爱笑的特点,使婴宁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笑声塑性格,鲜花配美人.小说开头“笑容可掬,拈梅花一枝”、“ 遗花地上,笑语自去”点出了婴宁的“爱花、爱笑”的两个性格特征.
首先,婴宁的笑千姿百态、不拘礼节.为了突出婴宁的独特个性,作品极少雷同的写出她千姿百态的笑:含笑、隐笑、嗤笑、复笑、狂笑、大笑、憨笑、浓笑、忍笑------
这种种笑声,时时处处都有:郊游时、会客时、拜见婆婆时、捉弄西邻之子时、走路时站着时、坐着时、下树时------
这种种笑声可解忧——“每值母忧怒,女至一笑即解”;可去苦——“奴婢小过,恐遭鞭楚,辄求诣母共话,罪婢投见恒得免”;可博人爱——“邻女少妇,争承迎之”;可增其媚——“然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人皆乐之”.
这笑声由远及进,极有层次地描写,使人觉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将出来会见王子服时“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到门口时“嗤嗤笑不已”、进门后“犹掩其口,笑不可遏”、被老媪斥责后“忍笑而立”、当王子服问“妹子年几何矣?” 后,婴宁再也忍不住“复笑,不可仰视”.
其次,“爱花”是婴宁另外一个突出的特性.她无论在哪里哪里就是花的世界:“遗花地上、拈梅花遥望谷底丛花乱树、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执杏花一朵、含笑拈花而入;窗外海棠枝朵,细草铺毡,杨花糁径、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窃典金钗,购佳种,数月,阶砌藩溷无非花者”.从这里可以看出,花是婴宁生活的一部分,她爱花着象征着她的心灵美.
三、亦憨亦黠,写狐写人,表达了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大胆追求.
婴宁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性格上具有“亦憨亦黠”的特点,作者写狐目的是为了写人.婴宁是人和狐的和身.在她的身上既有人性,也有狐性,因为她与人一样也有七情六欲,感情丰富:时而大笑,时而哀哭,时而憨语,时而伤感,时而任性.她比谁都勤劳,她比谁都孝顺.作者这样对美的构想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美的渴望、美的向往和颂歌.
婴宁的形象,一是“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二是“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既天真又狡猾.狡黠是婴宁的陋处,也是婴宁的真处.婴宁出生于幽谷,受育于鬼狐,不审三从,不知四德,无视长幼之序,不用进退之仪,用笑声蔑视、笑声动摇一切封建礼教的束缚.值得注意是婴宁的悲啼——哭求丈夫为母迁葬的.这悲啼是我们了解婴宁性格复杂的原因,认识婴宁天真狡黠之间关系的钥匙.我们容易被婴宁的笑声所迷惑,她不仅是个天真娇憨的姑娘,更是深沉早熟的姑娘.笑是她试探人生、应付生活、取得胜利的手段.她自己解释由笑转为零涕时说:“曩以相从日浅,言之恐致骇怪.今日察姑及郎,皆过爱无有异心.直告恐无妨乎?妾本狐产.母临去,以妾托鬼母,相依十余年始有今日.妾又无兄弟,所恃者惟君.老母岑寂山阿,无人怜合厝之.九泉辄为悼恨.君倘不惜烦费,使地下人消此怨恫,庶养女者不忍溺弃”. 她对至亲又兼阿婆的老人,甚至对同床共枕的情人尚如此不肯轻易袒露,尚必待仔细审查后方倾诉内心的愿望,婴宁的心灵是何等的深沉,何等的细致,又何等的善于控制啊!这也可见当时封建社会摧残人性的力量是多么强大.这正是其性格产生的社会根源,婴宁天真狡黠的出发点.她有意遗花地上,引起王子服的相思,在王子服面前,明骂似贼、却暗送秋波,引来了王子服后又故作痴呆,不解共寝,甚至似知非知,似痴非痴地说出:“背他人何得背老母”------这一切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真是黠得无与伦比.婴宁是当时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女子的影子,表现了当时人们反对封建礼教“三从四德”的束缚,表达了人们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这正是婴宁形象的光辉所在,也正是《婴宁》这颗明珠的夺目之处.
小说主要表现的是婴宁的憨痴可爱.而这一性格的传达,作家主要就通过人物的一个典型的行为而达到的.这个典型的行为就是“笑”.
王子服初见婴宁,婴宁“笑容可掬”,又“遗花地上,笑语自去”.二见婴宁,婴宁“含笑拈花而入”;等到鬼姨向王子服引见婴宁,婴宁则更笑得突出:“闻户外隐有笑声”,“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忍笑而立”,“女复笑,不可仰视”,“女又大笑”,“笑声始纵”;然后又在小园,“见生来,狂笑欲堕”,“女笑之作,倚树不能行,良久乃罢”;然后便是与王子服同归王家之后,更是笑得惊世骇俗:“但闻室中吃吃,皆婴宁笑声”,“母入室,女犹浓笑不顾”,“才一展拜,翻然遽入,放声大笑”,“至日,使华装行新妇礼,女笑极不能俯仰”.
纵观全篇,作家描绘婴宁,别笔不多,惟一“笑”.这一“笑”贯穿全篇.而也就是这浓墨绘就的一“笑”,却使人物形神兼备,可说是一笑生神.更者,也正是这一“笑”,仿佛一把尖刀,直插入了封建道德的心脏,使那些卫道士们瞠目结舌,口不能言.
婴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笑得最美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