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古迹赏析文章.请给篇文章.如果是长沙市的名胜古迹赏析文章最好咯.如果不是.也没关系.我只要知道格式是怎么样,应该用什么样的形式写就行了.最好是给篇文章做例子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5 10:39:28
名胜古迹赏析文章.请给篇文章.如果是长沙市的名胜古迹赏析文章最好咯.如果不是.也没关系.我只要知道格式是怎么样,应该用什么样的形式写就行了.最好是给篇文章做例子噢.
名胜古迹赏析文章.
请给篇文章.
如果是长沙市的名胜古迹赏析文章最好咯.如果不是.也没关系.我只要知道格式是怎么样,应该用什么样的形式写就行了.最好是给篇文章做例子噢.
名胜古迹赏析文章.请给篇文章.如果是长沙市的名胜古迹赏析文章最好咯.如果不是.也没关系.我只要知道格式是怎么样,应该用什么样的形式写就行了.最好是给篇文章做例子噢.
长沙名胜古迹
浏城桥楚墓
【浏城桥楚墓】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城东区浏城桥.1971年配合人防工程清理了一号墓,这是目前长沙出土的形制较大而又保存最完整的楚墓.墓坑为长方形土坑,带墓道,坑长5.81米,宽3.97米,深7米,上部还残存二级台阶.葬具为两椁一棺,椁周围填0.6米厚的白膏泥.椁为长方盒形,外椁长4.5米,宽2.88米,高2.04米;棺为悬底弧棺.随葬品共262件,其中陶器53件,组合为鬲、鼎、簋、壶、缶、敦等,另有铜鼎、漆木器及大量兵器、车马器.根据随葬的器物推测,墓主为楚国大夫一级的官员,时代为战国初年.1982年,在1号墓附近又发掘了5座时代与一号墓基本相同的墓葬,但规模均小于一号墓,且无棺椁保存.?
北津城遗址
【北津城遗址】位于长沙市岳麓区三汊矶.西依谷山,东临湘江,以水为防.整个城址呈三角形,面积约50万平方米.城址西北和西南有一道土筑城墙,长约2100米.夯土城墙南高北低,横断面呈梯形.南段城墙底宽约14米,上宽约7~8米,高约10米;北段城墙底宽约8米,上宽约4米,高约5~6米.城墙南北两方各有一自然缺口,俗称"北门口"、"南门口".城墙外环绕一串水塘,当是原护城河的残迹.城内地势起伏不平,有一长片稻田自北门口到城南东折濒江,可能为原来城中水道之遗痕.1981年以来,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对此处及其周围进行了多次调查和部分试掘,在城墙夯土中及城内城墙附近,发掘出一批战国至西汉初年的遗物,有战国铜?、西汉筒瓦、板瓦、瓦当等.城外北面有一片土冈,冈上发现一批西汉中期的墓葬.城外西北为望城县谷山山脉,跨城址约1.5公里的两山峰顶之间有一块小坪,俗称"鞍子坪".在坪中发掘出大批西汉时期的筒瓦和瓦当,坪下山脚处还发现一批西汉墓葬.城外西南约100米处有孤山一座,俗称"东瓜山".从山脚至山顶,西汉筒瓦、瓦当碎片到处可见.考古材料证明,此处是西汉时期的古城遗址.?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长沙市雨花区文物保护单位.马王堆位于长沙市东郊浏阳河的西南岸、长浏公路北侧.距市中心约4公里,属长沙市芙蓉区东屯渡乡.原为河湾平地中隆起的一个大土堆,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及其家族的墓地,故名马王堆.堆上有东西两冢,形似马鞍,又称马鞍堆.堆上分布西汉墓3座,一号墓位于东冢稍偏北,墓主为二号墓墓主之妻辛追;二号墓位于西冢,墓主为西汉长沙王丞相、?侯利苍,死于吕后二年(前186);三号墓位于东冢一号墓的南端,墓主为?侯之子.一号墓于1972年1月16日至4月28日由湖南省博物馆配合马王堆疗养院的基建工程发掘.1973年11月至1974年对二、三号墓进行了发掘.三墓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由封土、墓道、墓坑和墓室组成,方向正北.封墓填坑情况基本相同,棺椁四周及顶部填塞30~50厘米厚的木炭,底部及木炭层外均以白膏泥封固,最后填五花土夯实.三墓均为棺椁数重.二号墓因被盗,尸骨腐烂无存,三号墓仅存骨架.一号墓尸体保存完整,皮肤浅褐黄色,润泽有弹性,五官清楚,黄黑色头发,口内尚存牙齿16颗,经鉴定为女性,年龄50岁左右,身高1.54米,体重34.3公斤.经解剖,死者生前患严重冠心病和多发性胆结石等多种疾病,其肠胃内有甜瓜子138粒.出土时,棺内有20厘米深的无色透明液体.三座墓葬中,一、三号墓随葬器物保存完好,两墓各出土器物2000多件,可分为帛书和帛画、简牍、漆器、乐器、兵器、陶器、木俑、丝织品、竹笥及其他等10大类.帛画5幅,两幅为引魂升天图,两幅为出行仪仗图,一幅为气功强身图,色彩鲜艳,技法精妙.帛书20余件,内容有《易经》、《老子》(甲本和乙本)、《战国策》,以及天文、历法、五行、杂占等术数方面的书籍,总字数10万字以上.另外还有两幅地图,为西汉长沙国地形图和南部驻军图.这些珍贵文物,有的是从未见过的新资料,有的与传世文献有不同程度的出入.简牍共922支,其中医书竹简190支、木牍10支,内容有"八益""七孙(损)",涉及黄帝、彭祖等人,很可能与已佚的《黄帝内经》有关.漆器共500件,大多数为木胎,上有花纹和文字.器形有鼎、盒、壶、钫、盘、盂、耳杯、耳杯盒、奁、案、几、卮、勺、匕及屏风等10余种.乐器共8件,其中瑟、竽各2件,七弦琴1件,箫2件,竽律1套,竽律管一套共12支.其中琴、箫、竽及竽律都是首次发现的西汉乐器及乐律.兵器38件,有戈、矛、剑、弓、弩、矢及矢服、兵器架等.陶器共51件.木俑共266件.丝织品有两大类,一类衣物成品,一类是未经使用的成幅织品,如纱、绢、绮、锦等,共61卷.丝织品共有20余种颜色.竹笥共98个,里面盛放的随葬品有衣物和丝织品、食物、中草药和其他植物、模型明器等.此外,墓中还出土博具1套,铜镜、角质梳篦等梳妆用具2套,"辛追"印章1枚,及竹木杂器.二号墓被盗掘后残存的器物中,最重要的是三方印章:一为玉质私印,阴刻篆文"利苍",另二方为铜质明器官印,阴刻篆文"?侯之印"和"长沙丞相".?
西汉长沙王室墓
【西汉长沙王室墓】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位于长沙市望城坡古坟垸.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由主墓和三座呈品字形环拱主墓的陪葬坑组成.墓主为西汉早期长沙国某代王后.1993年2~7月,长沙市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长沙市文物工作队配合湖南省财经专科学校基建工程对该墓进行了发掘.主墓为一带斜坡式墓道的岩坑竖穴木椁墓,全长37米,宽近16米,深约10米.分内外二层椁室,外椁四周用400余根粗短木材层层环绕叠垒,规模巨大,结构严谨,气势恢宏,宛如一座汉代"地下宫殿".该墓由"梓宫"(棺柩)、"便房"(棺房)、"黄肠题凑"(短木枋)、"外藏椁"(回廊)等部分组成.这一整套埋葬制度正是《史记》、《汉书》中提到的"天子之制".其墓主的地位、葬制均在马王堆汉墓之上.该墓虽曾多次被盗,仍出土了金、玉、漆、陶等类文物2000余件.其中大批漆器对深入研究西汉早期器物有重大价值,特别是出土了3件五弦漆筑,为全国首次发现的先秦两汉时期相和乐器的实物,对于中国古音乐史的研究有重大意义.该墓出土的另一件文房用品--漆盒砚长台,亦称稀世珍品.漆砚盒宽约20厘米、高12厘米,砚石圆形,嵌于漆盒中,旁侧还配置墨块,装饰精美,构思奇巧,十分罕见,可称之为汉砚中的佼佼者.?
贾谊祠
【贾谊祠】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亦称贾太傅祠、贾谊故宅.位于长沙市天心区太平街太傅里.贾谊(前200~前168),河南洛阳人,汉文帝时召为博士,迁太中大夫,后遭权贵周勃等人所忌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居长沙3年,有"贾长沙"之称.其故宅规制,初时无考,晋代长沙郡公陶侃曾居此,故又一度称陶侃庙.唐代杜甫、韩愈、李商隐、刘长卿等均有吟咏诗句.宋、元时,祠几度兴废.明成化前为兵营,成化元年(1465),长沙太守钱澍赎回修葺,仍复祀贾谊,李东阳《汉长沙王太傅贾公祠记》详其事.万历八年(1580),兵备道李天植于祠内增祀屈原,又有屈贾祠之名.清康熙、乾隆两度重修,嘉庆间,巡抚左辅再修贾祠.光绪元年(1875),粮道夏献云、巡抚王文韶择地另建屈祠,此处仍为贾祠,同时大兴土木,在贾祠后增建清湘别墅、怀忠书屋、古雅楼、大观楼等,又叠石造池,构成一典雅园林建筑群.惜1938年毁于长沙大火,已荡然无存.今贾谊祠为长沙大火后复建,仅陋室一间,建筑面积56平方米,坐东向西,砖木结构,青砖墙,小青瓦硬山顶,室内东向砖墙设龛,额题"太傅殿",龛内供木雕描金贾谊坐像一尊,1971年像被盗,至今下落不明.贾谊祠前,太傅里小街的一侧有两眼水井,其口敛腹阔,状如壶,传为贾谊所掘,因杜甫有"长怀井依然"之绝句,后人又称此井为"长怀井".另外,原秋风亭内置一独脚石床,亦传为贾谊所用,但此物早失.贾谊祠有"长沙最古的古迹"之誉,常年到此寻幽访古者不少.1988年7月,配合基建工程,长沙市文物考古部门发现贾谊祠遗迹和有关碑文数通,为确定贾谊故宅提供了科学依据,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修复贾谊祠、建设贾谊馆的规划正在组织实施中.?
走马楼孙吴简牍
【走马楼孙吴简牍】1996年7~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长沙市文物工作队配合城市基本建设,对市中心五一广场走马楼西侧"平和堂商厦"建设区内古井群及遗址进行了清理发掘,共出土了铜、铁、木、竹、陶、瓷等各类文物3000余件,其中,编号为J22的古井出土了三国孙吴纪年简牍17万余片,取得重大考古收获.出土简牍呈灰褐色.按其形制分大小木简、木牍、竹简、封检、标识签牌等.据初步清理结果,其内容可归纳为五个方面:一为券书类,包括佃田租券书和官属各机关之间钱、米、器物调拨券书;二为司法文书类,主要涉及一些文化、经济案件的审理、申述、复核的具体内容和有关程序;三为长沙郡所属人名民簿类,主要记载户主姓名、年纪、身材状况等;四为名刺、官刺类,涉及赠物、问安、行政公务方面的内容;五为账簿类,比较详细地记载了钱、布、米、器物、租税等方面的出入账目.三国时代的文献史料,由于战乱的原因,传之后世的极少,长沙走马楼出土的这批内容丰富、形制特别的简牍涉及三国时代吴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租税、户籍、司法、官职诸多方面,真实而详细地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社会交往、经济关系等,再现了距今1700多年前的社会生活画面,可大大增补史籍之阙,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走马楼这批简牍数量巨大,超过全国历年出土简牍的总和.它与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文书、满文老档一起被誉为中国古史研究文献资料的五次大发现,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并为全球考古界瞩目.长沙市政府已决定在河西龙头山建立简牍博物馆和简牍科研机构,清洗、脱水、整理工作由长沙市文物部门在国内外专家的指导下积极进行.?
麓山寺
【麓山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岳麓山腰.为湖南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始建于西晋泰始四年(268),初名慧光寺,唐初易名麓山寺.明神宗万历年间赐名万寿禅林,清时改称万寿宫.民国初年复麓山寺名.古寺几经修葺,至民国初年,殿宇尚完整,保持原有格局.1944年,日机轰炸,寺大部被毁,仅存观音阁,今寺均为重建,基本上恢复了旧貌.坐西朝东,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阁.南北两侧辅以禅堂、斋舍.其中以大殿为全寺核心建筑,面阔7间,重檐歇山顶,副阶周匝,外形及柱网均仿唐建筑风格.殿内重塑释迦牟尼佛、药师、琉璃光佛、阿弥陀佛.寺自西晋至今,历时1700余年,既是宗教活动场所,又为历代文人骚客游憩题咏之处,唐杜甫曾有"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之句.唐开元十八年(730),李邕撰《麓山寺碑》,至今尚存.观音阁有"万亿香海水,千百日月光"门联,传为麓山寺创始人法崇禅师所题.1983年,国务院公布麓山寺为重点开放的寺院之一.现寺内设宗教专门管理机构,接待中外游客及宗教界人士.?
橘洲
【橘洲】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又称橘子洲.位于长沙市区湘江中.为长沙市重点名胜之一.全洲南北纵长3公里,最窄处仅40米,面积51公顷.相传西晋惠帝永兴二年(305)始成此洲,以产佳橘而得名.元代洲上建有水陆寺,因而又称水陆洲,寺庙久已无存.唐宋以来,以风景秀丽著称,"江天暮雪"为潇湘八景之一.1904年后,长沙辟为对外开放的商埠,洲上曾建有英领事馆和长沙新关.1962年,橘子洲头辟为水陆洲公园,1967年更名为橘洲公园.公园占地14.15公顷,遍植美橘,成为橘园,有37个品种、2359株橘树.金秋季节,红橘缀满枝头,观赏游人如织.四周碧竹环拥,两岸亭廊相对,绿草如茵,藤架如伞.临江最南端古洞庭宫旧址上建有望江亭,凭栏俯瞰,江水滔滔,如在巨轮上.亭旁建有诗词碑,高4.8米,北面镌刻毛泽东手书"橘子洲头"四字,南面镌刻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词一首?
陶公庙
【陶公庙】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又称陶真人庙.位于长沙市东15公里朗梨镇上,北枕临湘山,西濒浏阳河.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四年(505),以祀东晋太尉陶侃之孙陶淡、侄孙陶?.相传淡、?二人结庐修炼于此,后羽化为仙.清咸丰二年(1852)封陶淡为孚佑真人、陶?为福佑真人,并列祭典.庙依临湘山而建,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布置山门、戏楼、前殿、后殿等建筑物共1570平方米.平面作二阶梯,左右辅以崇垣,弓形封火山墙,庙貌更加赫然,故史有"狮岭仙迹"之谓.戏楼是陶公庙建筑群之精华,台的平面呈方形,以花岗石支撑台枕,以减少四根落地圆木金柱的负荷,台面铺木板,歇山顶,覆黄琉璃筒瓦,正脊和垂脊均有脊饰,正脊中立宝瓶,两端鳌鱼收尾.台的四檐翼角高翘,檐下饰如意斗拱和龙凤,天花有藻井作描金双龙戏珠图饰,金柱和檐柱的正面均悬近现代名家楹联,戏台的踢脚线都做成镂雕山水人物故事花板,间以坐狮栏柱,可谓极精之雕刻艺术品.前殿是陶公庙的主体部分,面阔5间,进深2间,小前瓦,抬梁式屋架,前檐下的券棚作饰,檐枋上雕刻极繁,正面格扇门上亦雕八仙人物和山水图案,殿内金柱为花岗石方柱,柱础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原殿中祀陶真人像,额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所题"德化无疆"、清穆宗载淳御笔"民赖恩福"等匾,惜毁于"文化大革命".陶公庙已历1400余年,各代均予修葺.1986年,长沙市人民政府拨专款维修山门、戏台,并得到香港同胞李伯忠的资助,二期工程正在进行,长沙地区民俗博物馆亦在此筹建.?
隋舍利塔
【隋舍利塔】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市岳麓山清风峡南侧,爱晚亭右前方.相传隋文帝杨坚为感戴僧尼智仙抚养之恩,诏令在全国各处名山建佛塔以藏舍利子,是塔故名隋舍利塔.塔建于隋仁寿二年(602),五代时被毁.民国初年,麓山寺僧寻得遗址将塔复建.1957年修整时,在塔外加修石护栏."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近年已按原貌修复.塔用花岗石构成,外形酷似一僧帽,分三层,底层为塔基,作须弥座式,四角作芭蕉叶形,浮雕力士像;中层以整块花岗石琢成圆形,两端收分似纺锤;上层为一僧帽状石,通高3米,边长1.3米.塔的前方竖花岗石碑一通,碑高1.6米,宽0.5米,正面刻"隋舍利塔",碑阴刻"共建菩提".?
铜官窑遗址
【铜官窑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望城县铜官镇至石渚湖一带.南距市区27公里.此间沿湘江东岸5公里河滨,已发现瓷窑遗存19处,每处范围最小约300余平方米,最大约1万余平方米,共计约30万平方米.根据发掘的地层关系和出土遗物上的纪年铭文,可知为唐代窑址.发现于1957年,后经1974年、1978年、1983年多次调查发掘,出土瓷器1万余件,分别收藏在长沙市博物馆和湖南省博物馆内.出土瓷器品种之多、形式之丰富,在唐代瓷窑中实为罕见.瓷器在装饰艺术方面有特殊成就,尤其是釉下彩绘和釉下题诗题句,为研究唐代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学,研究唐代文学史和书法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彩绘为褐绿色,线条流畅,形象生动,人物、山水、花草、鸟兽,无不兼备.人物画如"竹林七贤"罐、"莲花太子"壶等,有吴道子画风.山水画在极为有限的画幅内,表现出风旋浪急、水卷云飞的汹涌动态和高远无垠的境界,准确地把握了处理空间的技巧.花草画主要描绘荷花、芦苇等水生植物,简洁淡雅,意境优美.鸟兽画描绘动物品种繁多,所绘动物或伫立,或飞翔,或凝神觅捕,或戏弄花蕊,各尽其致,各异其趣.彩绘画反映出铜官窑艺人高超娴熟的绘画技巧和即兴抒绘的艺术造诣,是极有价值的唐代美术作品.在瓷器上题写诗词、谚语、格言或俗语,以书法艺术和诗词的美学意味来装饰瓷器,是铜官窑的一大创造.已发现的诗词约100余首,联句和单句约30余组,诗词与题句多为不曾见诸著录的唐代民间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大众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生存状态.该窑的瓷器曾广泛流传在江淮一带,日本、朝鲜、印度尼西亚等国亦有发现,英、美、瑞典等国博物馆也藏有此窑精品.现窑址上还保存着一些兀立于山头的"窑包"、依山而卧的"龙窑"、堆积遍地的瓷片.?
孙隐山
麓山寺碑
【麓山寺碑】位于长沙市麓山岳麓书院南面护碑亭内(护碑亭1962年建).唐开元十八年(730),李邕撰文并书,江夏黄仙鹤(前人谓是李邕化名,真伪无考)勒石.碑为青石,高272厘米,宽133厘米,圆顶.有阳文篆额"麓山寺碑"四字,清晰无损,碑文28行,每行56字,共1400余字.字体楷书.因年久碑面风化,部分断裂,现存1000余字.碑文叙述自晋泰始年间建寺至唐立碑时,麓山寺的沿革以及历代传教的情况.词章华丽笔力雄健,刻艺精湛.因文、书、刻工艺兼美,故有"三绝碑"之称.又因李邕曾官北海太守,故亦称之为"北海三绝"碑.是长沙市尚存最早、价值最高的碑刻.麓山寺碑曾为历代艺林、文豪所推崇,宋代米芾于元丰三年(1080)专程前来临习,并刻"襄阳米黻同广惠道人来,元丰庚申元日"16字于碑阴.李邕(687~747),字泰和,扬州江都(今属江苏)人.曾官澧州(今湖南澧县)司马,攻文、善书,取法二王(羲之、献之)而有所造.?
密印寺
?
?
开福寺
【开福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市开福区新河开福寺路一侧.长沙市佛教协会设于此.五代时马殷始建会春园,后马殷之子马希范改园为寺.宋、元、明、清各代曾予维修.清乾隆三十年(1765)、六十年(1795)曾两度毁于火,民国时亦两次修葺.现存建筑具有清代寺院风格.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6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6311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放生池、弥勒殿、大雄宝殿、毗卢殿;东有客堂、斋堂、摩尼所、方丈室、藏经楼;西有讲经堂、禅堂等.山门巍峨共三层,正中横额"古开福寺"为清光绪十七年(1891)总兵陈海鹏题,两侧石联刻"紫徽栖凤,碧浪潜龙",为嘉庆十一年(1806)韩蔚题.大雄宝殿为全寺主体建筑,面阔五开间,一明二次二梢,石柱,琉璃瓦,重檐歇山顶,正脊以琉璃方格砖砌,中立宝瓶,两端以兵书宝剑收尾,四檐角悬风铃,殿内供释迦牟尼及其弟子泥塑像,十八罗汉像置于东西两壁龛内.自宋以来,开福寺渐具园林风景,寺院建筑融于一体的特点.寺内及其附近紫徽山、碧浪湖、白莲池、龙泉井、鸳鸯井等,相互辉映,为古刹增色不少.清光绪十二年(1886)王?运、王行谦等在此组织"碧湖诗社",传为盛事.1949年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维修."文化大革命"中,开福寺遭破坏,殿内佛像全毁,所藏经书字画散失殆尽.1980年佛教界在人民政府资助下先后修葺山门、大雄宝殿等.1983年,国务院公布开福寺为重点开放佛寺.?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市岳麓山东麓青枫峡口.北宋开宝九年(976)由潭州(今长沙)太守朱洞创建,咸平二年(999)经州守李允扩建,形成讲学、藏书、供祀三位一体的基本规制.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并颁赐"岳麓书院"匾额,于是名闻天下.南宋乾道元年(1165),湖南安抚使刘珙复建,并延请张?NC12B?主教事,使书院出现鼎盛局面.张?NC12B?反对科举利禄之学,以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指导思想,其"循序渐进"、"博约相须"、"学思并进"、"知行互发"、"慎思审择"等教学方法,至今仍有借鉴之处.乾道三年,朱熹自闽来访,交流学术,一时成为盛事.绍熙五年(1194),朱熹任湖南安抚使再至潭州,扩建书院,延请大儒,颁《白鹿洞书院教条》于岳麓书院,使规制一新,道传三湘.岳麓书院被比作先秦时的"洙泗"、"邹鲁",与嵩阳书院(河南)、白鹿洞书院(庐山)、应天书院(河南)一起,并称为宋代四大书院.张、朱主讲时期,培养了大批人才,如吴猎、赵方、彭龟年、游久言、游九功、陈琦等,被称为"岳麓巨子".宋末元兵南下,书院诸生抗元守城,"荷戈登陴,死者什九".元代以后,学院屡毁屡建,时废时兴,历经沧桑,不辍优良学风,培养出大批栋梁之材,真可谓"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陶澍、魏源、左宗棠、曾国藩、郭嵩焘、李元度、唐才常、沈荩等,概出于此.光绪二十九年(1903),巡抚赵尔巽奏废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后又改为高等师范.1918年湖南高等工业专门学校迁此,1926年成立湖南大学.1953~1959年,湖南师范学院、中南土建学院相继使用书院房屋,1960~1961年,移交湖南大学使用.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1980年,湖南人民政府决定拨款修复岳麓书院,1986年10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修复后的书院,占地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30平方米.主轴线上依次为前门、赫曦台、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及主体建筑文庙、百泉轩,大门两侧为斋舍.另有崇道祠、四箴亭、濂溪祠、船山祠,分别祀张朱、二程、周敦颐和王船山.?
赵汝愚墓
【赵汝愚墓】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市天心区妙高峰北麓青山祠.占地约500平方米.墓葬坐南朝北,南依妙高峰,北碟高约4米的石基,使墓地成为依山之台地.台地中部有椭圆形墓冢,以花岗石砌墓围,南面依山处砌高约2米的围墙,东南角有门与外相通,北面临石基有石护栏,东西各立华表1根.石基中间有台阶30余级.基壁上嵌石碑,碑上首刻"南宋忠定赵福王墓",下首刻"南宋庆元二年丙辰安葬,清宣统二年庚戌续修",中间为清末长沙名士叶德辉所撰碑记.台基前方约10米处右侧有墓庐.赵汝愚为饶州余干(今属江西)人,宋宗室,官至右丞相,被韩?胄所诬贬永州时经衡阳遇害,后追封为福王,谥忠定.因死于旅途,葬址说法不一,此墓或为衣冠冢.原墓"文化大革命"中部分被毁,现长沙市人民政府和天心区人民政府正计划逐步修复.?
?
天心阁古城墙
【天心阁古城墙】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市城南路与天心路交会处西北.明洪武年间(1368~1398),长沙守御指挥邱广营建长沙城垣,将元代所筑土城墙全部改用石基砖砌.今仅存天心阁古城墙一段,余已拆除.明末,张献忠率部攻入长沙,城墙曾遭破坏,清顺治十一年(1654),洪承畴驻节长沙,拆运明藩王府砖石修筑城墙,使长沙再度"城池崇屹,甲于他郡".清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攻占长沙之后,抚台骆秉章、毛鸿宾、恽世临、李翰章、刘琨等先后重修,对天心阁段古城墙着力加固,设炮台9座,并增建月城,使古城墙成半环拱式内双城格局.辛亥革命以后,拆除长沙城墙,修筑环城公路,惟留下天心阁一段古城作为胜迹.当时有联云:"阁上九霄迎日月,城留一角看江山".今存天心阁古城墙,长226.2米(为明代所筑古城墙的1/35),高13.4米,顶面宽6.1米,占地5125平方米.1983年,湖南省、长沙市人民政府拨款,进行全面维修.?
云麓宫
【云麓宫】位于长沙市岳麓山峰顶.属道教二十三洞真虚福地.明成化十四年(1478)吉简王就藩长沙时所建.嘉靖年间(1522~1566),太守孙复与道人李可经加以扩建,形成较完整的道宫格局.后圮.隆庆年间(1567~1572),在山修道的金守分请殿元张阳和为之倡修,于原址处募建三殿堂,前为关帝殿,中为玄武祖师殿,后为三清殿,名云麓宫.其建筑均石柱铁瓦,古朴典雅,并在宫后增建望湘亭,供人凭栏远眺.明末及清咸丰初,云麓宫两度毁于兵燹.清同治二年(1863),按原格局再加以修葺,并在殿前后左右建五岳殿、天妃殿,又增建宫门.进士吴獬游此时为宫门题写"对云绝顶犹为麓,救道安人即是宫"一联,联内隐"云麓道宫"四字,传为佳作.抗日战争期间,云麓宫殿堂、神像、碑刻遭到严重破坏.1946年,道人邬云开、吴明海等筹款修复.于望湘亭中增置纯阳真人(吕洞宾)浮雕石像,并刻真人所著《百字铭》.亭壁挂清人黄道让"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木刻楹联."文化大革命"期间,云麓宫遭到严重破坏.现存道宫房屋600平方米,部分建筑由长沙市宗教部门管理.长沙市道教协会设此.云麓宫地处岳麓山巅,四周古木参天,景色宜人,是游人品茶、谈联、观景、歇憩之地.?
清真寺
【清真寺】位于长沙市西区三兴街115号.省、市伊斯兰教协会设此.康熙五十年(1711)来自晋、豫、陕等地的穆斯林商人集资兴建,称客寺.民国7年(1918)南京旅湘的穆斯林客商集资建镜陵义学于客寺南侧.但这些建筑均毁于1938年长沙大火.原寺规模较大,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由大殿、水房、南北讲堂、殡仪室、教长房等组成,为中国传统庙堂式建筑.现清真寺为1938年大火后重修,占地1400平方米,一般居民式建筑,由礼拜堂及几间附设用房组成,长沙市穆斯林礼拜及三大节日等教事活动都在这里进行."文化大革命"中,寺内所存历代阿訇抄写的《古兰经》等被焚,仅存明正德年间瓷香炉一个,上燔阿拉伯文.清真寺恢复教事活动后,曾先后接待了巴基斯坦、赞比亚、津巴布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穆斯林友人多批.1985年,人民政府先后拨款85万元,择白沙古井之上方兴建清真古寺,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为大圆顶阿拉伯式建筑.?
谭嗣同故居
【谭嗣同故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大夫第官邸.位于浏阳县城关镇正路.建于明末清初,占地约10000平方米.故居坐西南朝东北,砖木结构,二进院布局,东侧有园囿,前栋临街,面阔5间,进深2间,二层硬山顶.中堂与后堂之间有一过亭,歇山顶,封火山墙,盖小青瓦,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基本保存完整.?
天心阁
【天心阁】位于长沙市城南路与天心路交会处西北古城墙上.始建年代不详,乾隆年间始有登天心阁的题咏.乾隆四十二年(1777)重修.长沙城东南隅地脉隆起,崇垣跨其脊,特建阁以振其势.清同治二年(1863),巡抚恽世临、李翰章扩建天心阁,高15米.1924年,赵恒惕主湘政,对阁宇进行全面整修,增建轩、廊与主楼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