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背诵文言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4 17:56:56
如何背诵文言文
如何背诵文言文
如何背诵文言文
人的记忆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整合复述与意义编码就被输入到长时记忆之中.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证明,对材料学习后如果不及时复习,神经系统中留下的记忆痕迹就会随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退,其遗忘的进程随时间的发展,表现出先快后慢的趋势.但是真正了解了的材料就不容易遗忘.所以,加深神经系统中的记忆痕迹,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于是,我开出反复记忆、形象记忆等"方剂"
,对症下药.
一.反复记忆
哲学上讲,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到质变需要一个过程,这就是"量"的积累.正如古人所说的"读书百变,其意自见"
.有人做过实验,文章的长短与背诵的遍数成正相关.一篇较长的文学作品要熟记于心,要读50遍至100遍.可见要想背熟,就要有一定的数量作保证.对此,师生都要有心理准备.那么,是不是读的次数越多,记的越巩固呢?这就需要掌握一个度,成语说的好,过犹不及.超量学习,并不是愈多愈好.根据有关专家的实验,以刚刚达到背诵的学习量的150%最为经济而有效.倘若超额学习的次数太多,则可能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并可能有报酬递减的效应.
二.形象记忆
一篇古文单纯的通过读达到背诵的目的,可能需要读几十遍;但如果文章经过翻译,弄懂文意,对它做进一步的分析理解,也就是"深加工"
,那么背诵就容易多了.对中学生来说,古文大都是由一些抽象的难以记忆的文字组成,如果把这些抽象的文字辅以形象编码,记忆的速度就会加快,巩固记忆的效果也会更好.
于是,对一些古诗文背诵,我让学生采用"作、演、画、排"等一系列方法,变抽象为具体形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作"作"
,即动作.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动作的表演,变单纯记忆为动作记忆,拓宽了记忆的途径,背诵的速度加快了,记忆持续的时间也更长久.如《劝学》(高中语文第一册)的第三段:"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段文字,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加以表现:思(手托下颚作沉思状),学(作写字状),跂而望(提起脚后跟作观望状),登高(登上讲台),登高而招(上讲台招手状),顺风而呼(以手置口前作呼喊状),假舆马(驾车举鞭打马状),假舟楫(两手划水状).经过以上动作的表演,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活了记忆细胞,所以很快就背会了.对这段文字的印象也很深刻,以至于一学期不再复习,背诵的准确率也在90%以上.
(二)演演,即表演.高中所选的古文,有许多是故事性强,人物形象丰满的文章.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季氏将伐颛臾》、《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于是,让学生将此类文章改写成剧本(可根据文章的难易程度分现代版、文言版两类,现代版台词可以适当发挥,文言版台词必须用原文).一个班级分成几个剧组,每个同学都要改写剧本,并在组内评选,选出优秀的剧本,再经过组员讨论润色,边排练边修改,最后定型.经过一个星期的排练,各剧组进行了表演比赛,学生的演出非常成功,博得前来观看的师生们的阵阵掌声.通过演出,学生感到收获非常大.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对课文有了一个深入的理解过程,通过背台词,达到了背诵课文的目的.半个学期后,在学校参加元旦文艺会演,这些同学稍加复习,即可上台表演(文言版),他们所背的文言台词丝毫不差.
(三)画古诗,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适合画图教学,从而增强背诵效果.于是,第一步,让学生给诗词配简易图画.第二步,看配图,背诗词.除课文的古诗词外,还鼓励学生给课外的古诗配图.学生通过绘画,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领悟出诗人的丰富的思想内涵,人文精髓,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进而,背诵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排长诗,由于诗句比较多,所以我就采用排序的方法.具体方法是:裁剪一些硬纸,在每张纸上,写上每句诗的开头的一个字(如果加大难度,可以是每句诗结尾的字),做成纸牌.然后放在一起,打乱顺序.以多种游戏方式,让学生排序.可以一人排序,也可以多人参与.比如游戏方式有:⒈打擂台.①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排的多或准.②排同一首诗,看谁用的时间短.⒉对"山歌"
.上句一组,下句一组,每人手持一张牌,并且每组内先要排序,然后站成两列,大声背出自己的那句诗.⒊空心接龙.按打牌规则,字朝下,排成几列.翻开纸牌,
下句接在上句的后面,然后组成的句子,按原文的顺序再进行排列.
在教学实践中,我运用了以上背诵的方法,所教学生85%能达到背诵要求,记忆的保持时间更长久.从几次正规的考试试卷分析中看出,文言文试题部分,特别是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题,得分率非常高.
一孔之见,仅供同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