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好像是墨子这本书说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3 02:22:37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好像是墨子这本书说的.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好像是墨子这本书说的.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好像是墨子这本书说的.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搏,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老子“道德经”的收尾之章(有的版本把它放在了第六十八章).
老子的“道德经”洋洋五千余言,今天看来通篇是哲学,处处辩证法,语言似诗歌,用字修辞至精至妙,既有深奥的逻辑,也有浅显的比喻,既有大量直白的格言,也有许多令人回味无穷的妙语.我在细读这章文字前就认为,老子绝不会用泛泛之言、平平之句来为“道德经”结尾的.所以我对这一章先有了十分的重视.静下心来,细细地读,反复地品味,就有了一点点心知心解.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三句从人类认识事物的角度,提出了信与美、善与辩、知与博的矛盾的对立关系,是善者、圣人(具有最完善人格的人)立言、立学、求知的准则.“信言”是诚实可信的言说.“美言”是表面华美、刻意修饰的言说.这一句是对“上善若水”一章中“言善信”一句的进一步诠释,是说诚实可信的言说表面是不华美的,诚实可信的言说不需要追求表面的华美.上善之人的言说表现出的是朴实无华,追求的是诚实可信.“善者”(有的版本为“善言”)即可以理解为上善之人,也可以理解为善于言说的人.“辩”是辩解或狡辩的意思.善者的言说因为是诚实可信的,所以不需要辩解,而言说狡辩的人就不是善者,或是还不善于言说的人.“知者”可以理解为有真知灼见的人,也可以理解为有精深知识、有技能绝活的人.“博”是广博的意思.这一句就是说有真知灼见的人不是知识广博的人,而仅有知识广博的人是不会有真知灼见的.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积”是积聚、积藏的意思.“为”和“与”是帮助和给与的意思,理解了这三个字也就理解了这句话.圣人不积聚不积藏,他尽自己的所能帮助别人,而自己会觉得更加充实,他尽自己的所有给与别人,而自己反而更加富足.“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之道”是自然的规律,“人之道”是人间的法则.“利而不害”是有利而无害,“为而不争”是付与而不争夺.
这一章前三句可以说是人类在认识事物方面的行为准则,老子用辩证的方法论述了人类在言说和学问领域立言、立学、求知的规范.第一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在2500年后的今天来看也是无可争辩的真理.它告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文字,都不要追求浮华美丽的言辞,要用朴实无华、自然流畅、能够充分表达自己原本意思的言辞.而对于表面浮华美丽的言辞和文字,要认清言者的本意和目的,不要被美言所误导.“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是上一句的延伸.上善之人立言朴实无华,言必真实,就没有辩解的必要.而那些善辩之人,因为要掩盖不真实的本意,故要用华美矫饰的言说来辩解,他们的本意是欺瞒,是不善的.当今一些夸大其实的广告,要掩盖其不实的功用和服务,用漂亮的言辞,精美的画面,来掩盖虚假的真相,他们都是欺骗,都存有不善,是美言不信和辩者不善的现实写照.“知者不搏,博者不知”是知与博的对立关系,应用于今天仍然是真知的格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学科的分支越来越多,学问的前沿越来越细化深化,只求博学既可发明创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必须有更加专深的学问才能适应社会、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才能叫真正掌握对社会有用的学问专长.这就是“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的现实意义.但任何事物间的对立都不是绝对的,都不能把它们绝对化.要充分认识老子提出的信与美、善与辩、知与博的对立性,但千万不能把它们完全的对立起来,因为没有绝对的对立.在这一句上,就有很大的片面性,我们还要从知与博的统一性方面来认识.要认识到博在一定的程度上是知的基础,真正的真知灼见除了必须有精深的学问研究以外,博学也是做精深学问人的赖以进行精深研究的基础,由博入精,先博后精的学问家是普遍存在的.对教育而言,基础的教育就是要求博不求精,而专业的教育就是要舍博求精.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这是贯穿道德经全篇的上善之人的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一种伟大博爱的表现.再与红楼梦中“好了歌”唱出的“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结合起来思考,就应该能真正理解和树立上善之人的伟大价值观了.要理解文中的“既”字的含义,是尽和全部的意思,就是说这种“为”和“与”是尽其所能和尽其所有的.
最后一句“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以天道喻人道,也是贯穿道德经全篇的上善之人“利”与“不争”的行为准则.我在“上善若水新解”一文中已经详细地谈了体会,故不再多述了.老子在道德经全篇的结束之句重提“利”与“不争”的命题,是再一次强调上善之人时刻不要忘记的这一人生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