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国与欧洲贸易还有欧洲人怎么在中国进行贸易?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2 15:00:30
明朝中国与欧洲贸易还有欧洲人怎么在中国进行贸易?
明朝中国与欧洲贸易
还有欧洲人怎么在中国进行贸易?
明朝中国与欧洲贸易还有欧洲人怎么在中国进行贸易?
东西方贸易的发展14—16世纪,亚洲的东西方贸易十分兴旺.东西方贸易发展的标志:一是改变了进出口商品结构.15世纪中叶以前,东西方在贸易中主要是供应贵族所需的奢侈品和特产.自15世纪末以后,西方国家除从东方进口奢侈品外,还进口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印度的纺织品、地毯、药材、蓝靛、珠宝,东南亚的香料、胡椒、丁香、肉桂等商品.西方国家向东方国家输出的商品有羊毛、呢绒、金属制品等.亚洲各国的外贸都处于顺差地位,取得了大量的金银.二是开辟了新商路.地理大发现前,东西方贸易的商路有三条:一条是古“丝绸之路”;另一条是地中海商路;再一条是印度航线.这三条贸易商路跨越亚、非、欧三大洲,将东西方贸易联系起来.地理大发现后,欧洲殖民者开辟了从欧洲通往印度的新航路,从而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外贸易额成倍的增长.印度莫卧儿王朝初期,计有30种棉织品、23种丝织品、10种织棉、毛毯等产品远销各国.
进入20世纪后,欧洲在世界上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中国与之关系更加复杂,回顾中国与欧洲的交往史,总结经验教训,成为中国史学界面临的任务之一;加上这时中欧人士之间来往互访比以前增加,存于欧洲的有关历史资料被中国史学家发现者越来越多,为研究中欧交往史提供了便利.因此,明代的中欧关系也成为这一时期研究的一个热点.一方面研究明朝与欧洲国家间的各种交往,另一方面特别着重研究天主教的传入和耶稣会士来华的问题.关于前者,出版有张维华《明史佛郎机吕宋和兰意大里亚四传注释》(哈佛燕京学社,1934年)等论著.关于后者,出版的成果可分五类:其一为天主教传入研究.包括陈垣《从教外典籍见明末清初之天主教》(《北平图书馆馆刊》8卷2期,1934年)、徐宗泽《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圣教杂志社,1938年)、方豪《中国天主教史论丛(甲集)》(重庆商务印书馆,1944年)、王治心《中国基督教史纲》(青年协会书局,1940年)等论文和专书.其二为来华耶稣会士生平研究.包括国安《利玛窦东来之前后》(《清华周刊》32卷1期,1929年)等论文.其三为来华耶稣会士著述研究.包括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中华书局,1949年)等论著.其四为以耶稣会士为主的来华欧洲人传入欧洲文化成果研究.包括翁幕《明清之交西学东渐考》(《学灯》,1924年8月)、 方豪《明季西书七千部流入中国考》(《文史杂志》3卷1、2期,1944年)以及张荫麟、李俨、 陈垣、向达、郑鹤声等所写的有关论文,这类论文数量极多,而且对耶稣会士在这一方面的贡献,基本上给予肯定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