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不要单单的解释,也把意境写下来,最好加上写作背景和思想感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4 20:50:03
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不要单单的解释,也把意境写下来,最好加上写作背景和思想感情!
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不要单单的解释,也把意境写下来,最好加上写作背景和思想感情!
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不要单单的解释,也把意境写下来,最好加上写作背景和思想感情!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文学鉴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营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泊秦淮》.
文学赏析
《泊秦淮》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三.下面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其钧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诗中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像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这就犹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诗人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和“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因此,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这“近酒家”三个字,就像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绝.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不禁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4]
名家点评
李锦文:《泊秦淮》则反映了南朝陈国那些醉生梦死的贵族们竟然不知道隋朝已经陈兵江北,南朝政权摇摇欲坠,甚至还在用陈后主创制的《玉树后庭花》那种靡靡之音叫歌女们演唱.因此所谓“商女不知亡国恨”,实际上指的是那些贵族,那些当权者.因为歌女唱什么歌是不能由自己决定的,而是要按客人们指定的曲目来演唱的.诗人在这里是用的曲笔,矛头是指向那些无耻而又无聊的贵族统治者,将这种历史的教训用短短的一首七绝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不得不佩服诗人手段的高明.
樊修章:在《泊秦淮》这首诗中,杜牧更是以政治家的深沉表达了对时事的忧虑.第一句写暮烟凉月笼罩着寒水荒沙,一片凄凉.第二句视点变换,由远景切换为近景,镜头对淮河边一家酒家.后两句画面再次切换,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正在唱《玉树后庭花》的歌女,由此引发出诗人对“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深沉感慨.《玉树后庭花》是陈朝灭亡前夕陈后主制作的歌曲,被后世称为亡国之音.那个歌女唱的也许真是《玉树后庭花》,也许只是一般的流行歌曲.但由于诗人心中有一幅陈后主荒淫亡国的图象,而且蜻蜒点水一样老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叠合点.此情与歌女唱歌的此景一碰,立即爆发出灵感的火花,诗人眼前就展现出一个新天地.他表面上是指责卖唱的歌女不顾国势的日益危机,还在唱这种靡靡之音,实际是指责晚唐士大夫毫无心肝,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刻,还这么醉生梦死地享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第一首诗写大雨和诗人所处,第二首诗表明陆游投身抗战、为国雪耻的壮志至老不衰.但是,诗人空怀壮志,却不为朝廷所重,只能“僵卧孤村”,把为国家恢复中原的理想寄托到梦境之中.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
创作背景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作品鉴赏
编辑
第一首诗主要写十一月四日的大雨和诗人之处境.前两句以夸张之法写大雨瓢泼,其声响之巨,描绘出黑天大风大雨之境,很是生动,波涛汹涌之声正与作者渴望为国出力、光复中原之心相印.后两句转写近处,描写其所处之境,写出作者因天冷而不思出门,其妙处是把作者的主观之感和猫结合一起写.这首诗也道出了作者处境悲凉.[5]
第二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诗的开头两句,意思紧密相联:“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让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诗人自己尚且“不自哀”,当然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但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就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精神状态.这两句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山河破碎,国难当头,自有“肉食者谋之”,诗人不必多此一举.另外,诗人正是因为“喜论恢复”、热心抗敌才屡屡受打击,最后才罢官闲居的.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问心无愧,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今后国运如何他可以毫不负责.其次,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作为年迈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担报国杀敌的义务了.作为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七旬老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就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达官贵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们承担着责任和义务却无心复国,显得渺小和可鄙.
“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创作背景
编辑
这首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公元1279年(宋祥兴二年).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文学赏析
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起一经”当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说的,四周星即四年.天祥于德祐元年(1275),起兵勤王,至祥兴元年(1278)被俘,恰为四个年头.此自叙生平,思今忆昔.从时间说,拈出“入世”和“勤王”,一关个人出处,一关国家危亡,两件大事,一片忠心.唐宋时期,一个人要想替国家做出一番事业,必须入仕,要入仕,作为知识分子必须通过科举考选,考选就得读经,文天祥遇难时,衣带中留有个自赞文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就是把这两件事拴在一起的.圣人著作就叫经,经是治国安邦的.这两句诗,讲两件事,似可分开独立,而实质上是连结在一起的.干戈寥落一作干戈落落,意思相近.《后汉书·耿弁传》“落落难合”注云:“落落犹疏阔也.”疏阔即稀疏、疏散,与寥落义同.《宋史》说当时谢后下勤王诏,响应的人很少,这里所讲情况正合史实.
颔联接着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还是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宋朝自临安弃守,恭帝赵昰被俘,事实上已经灭亡.剩下的只是各地方军民自动组织起来抵抗.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拥立的端宗赵昱逃难中惊悸而死,陆秀夫复立八岁的赵昺建行宫于崖山,各处流亡,用山河破碎形容这种局面,加上说“风飘絮”,形象生动,而心情沉郁.这时文天祥自己老母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真像水上浮萍,无依无附,景象凄凉.[4]
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皇恐滩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令人惊恐,也叫惶恐滩.原名黄公滩,因读音相近,讹为皇恐滩.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境内赣江中,文天祥起兵勤王时曾路过这里.零丁洋在今广东省珠江15里外的崖山外面,现名伶丁洋,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过此.前者为追忆,后者乃当前实况,两者均亲身经历.一身为战将,一为阶下囚.故作战将,面对强大敌人,恐不能完成守土复国的使命,惶恐不安.而作为阶下囚,孤苦伶仃,只有一人.这里“风飘絮”、“雨打萍”、“惶恐滩”、“零丁洋”都是眼前景物,信手拈来,对仗工整,出语自然,而形象生动,流露出一腔悲愤和盈握血泪.
尾联笔势一转,忽然宕进,由现在渡到将来,拨开现实,露出理想,如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绕梁.全诗格调,顿然一变,由沉郁转为开拓、豪放、洒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赤诚的心如一团火,照耀史册,照亮世界,照暖人生.用一照字,显示光芒四射,英气逼人.据说张弘范看到文天祥这首诗,尤其是尾联这两句,连称:“好人,好诗!”诚然文天祥把做诗与做人,诗格与人格,浑然一体.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