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洲平原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4 18:42:32
珠三角洲平原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是什么?
珠三角洲平原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是什么?
珠三角洲平原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是什么?
不是应该也差不多吗?
一年前的4月16日,《经济观察报》面世.在第一期报纸的头版上,我们关注了两件事情,一件是一些政府官员进入行业协会,一件是长虹集团人事出现变局,我们称它为“长虹代沟”.这两篇报道都不能称得上成功之作,但是,它们代表着这张新报纸自身的定位和价值取向——对引发中国经济领域重大变化的人和企业投入最大的关心,对中国经济的走向做出独立的思考.
在随后的5个月里,《经济观察报》又接连报道了联想集团的重大举动,跨国企业AT&T在上海的遭遇,GE公司最新的投资活动,国内最大的公司联通和它的CDMA项目的进展,航空公司最新的重组动态,以及苏南现象引发的思考,中关村下一步发展的方向等等.我们报道过的人物包括知名企业的领导人段永基先生,刘氏兄弟,王志东,CA公司的王嘉廉,阳光文化的明星杨澜;当然也包括政府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官员和专家,这中间有最近成为另外一类新闻热点的梁锦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中国的首席代表大谷一朗先生,世界银行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迪帕克,经济学家林毅夫、樊纲等等.
新报纸面世5个月后,它变成了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采用橙色新闻纸印刷的、颇有现代气息的报纸.显然,报纸变化的不仅仅是颜色,伴随着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我们开始把我们的视角放得更大、视线放得更远.从上海APEC会议前的中美关系特刊开始,我们跟踪了9.11事件的全部过程,我们全面报道了国内外各界对这一事件可能产生的影响的评论和看法,我们并大胆预测了9.11事件后中国经济的走势.
在9.11事件之后,我们借用金融大鳄索罗斯的口说出“当前最让人担心的就是‘不确定性’”.而令人意味深长的是,“不确定性”这个词的流行,恰好表明中国的社会经济变革已经从“摸着石头过河”转入到寻求有序化发展的阶段.
去年年末,中国入世谈判成功之际,我们推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特刊”,并于2002年第一期提出了“中国国际化元年”的理念.抱着这一理念,我们的两位出色的记者现在正在美国巡回采访,从东海岸的政治中心、金融中心到西部的高科技中心,在最近的8周时间里他们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的变化,并带回亲身经历后的思考结果.
当然,这一年中给我们最多的鼓励还是市场的认可,读者的认可.上海一位叫陈宏伦的读者因为买不到我们的几期报纸,特意来信说:“这么好的报纸(对我来说!)会不会因为营销的思路出问题才买不到?我不知道贵报的营销思路,更不知道贵报的经营情况,但至少如果贵报不能成为中国新兴经济的权威报纸,我会非常伤心的!”华中理工大学新闻系的几个大学生很喜欢我们的专题版,为此他们还在课余严格地按专题的版式和规划精心制作了一个环保主题的专题寄给我们……更多的读者则对我们的报道提出各种批评意见和建议,对我们的采编工作给予了有力的支持,我们相信读者已经看到这些建议在报纸上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
我们从创刊之日起就一直认为,读者是一张报纸最后的制作者,一篇报道只有在经过读者阅读之后,才能最后算做完成了制作过程.所以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机会与读者交流,与读者一起把这张报纸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