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音韵是什么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2 08:36:39
古诗的音韵是什么啊
古诗的音韵是什么啊
古诗的音韵是什么啊
古诗和古词分别在盛唐和晚宋到达了顶峰.作为地球上最复杂的汉语文学,唐诗宋词成为世界古典文学里一颗最灿烂耀眼的明珠.\x0d唐宋人的贡献包括了诗词格律的音乐化、规范化.唐诗宋词有极其严格复杂的格律,所以,我们国家需要有一些专业人才去终身研究古文字、古汉语、古典文学、古典诗词,特别是唐宋诗词的格律.\x0d诗词格律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音调、用韵、章法.其中以音调最为重要,用韵为其次.\x0d古人的声调音韵和今人有很大的差异,要研究古诗词声调音韵是非常复杂的.古代没有录音机,后人只能从前人的诗歌作品和有关音韵的书籍去推断.但是,从远古起年代的变迁、地域方言的融合变异使这研究极度困难.\x0d汉语发音从西周到南北朝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南北朝人读先秦文献的时候,发现有许多押韵不和谐的地方了.例如《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上下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中的“音”和“南”两个字不押韵,后来的人牵强地改变“南”字的读音使其押韵.北梁人沈重在《毛诗音》中指出:“南:协句,宜乃林反”.他用反切的方法标注他认为正确的读音(用普通话读,他把“南”字的方音改成nín).他这种方法叫做“协韵” (亦称“叶音”).\x0d隋朝人陆德明认为不应该使用协韵法,因为他认为古代人押韵不严谨,没有必要改正《诗经》的读音.他指出:“沈云协句宜乃林反,今谓古人韵缓,不烦改字”.\x0d到了宋朝,朱熹等人继承发展了南北朝的协韵法,系统地改正《诗经》和《楚辞》里所谓“不和谐”的韵脚字的读音.他们把读音脱离时空固化了,把韵的使用绝对化了,认为古人写诗都严格,认为古人对韵脚字可以临时改读,导致了错误的分析.\x0d宋朝吴棫、郑庠、项安世、程迥等人对古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后代的学者开辟了研究古音的新途径.\x0d明代音韵学家陈第反对宋人叶韵说,认为《诗经》、《楚辞》反映的是古音,不能以唐宋今音为标准随音改读来求韵脚的谐合.他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观点,彻底扫清了叶音说的谬误.\x0d最早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上古音的学者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顾炎武.他继承了陈第的学说,认为“古诗无叶音”,并发明了“离析唐韵”的研究方法,旨在恢复古代汉语的发音.他奠定了上古音研究的基础,一直到今天,他的“离析唐韵”仍然是上古音构拟的原则之一.\x0d字的读音除了有韵之分,还有声调之分.今天普通话规定了第一字调(现名阴平)、第二字调(现名阳平)、第三字调(现名上声)和第四字调(现名去声),(“儿化”“轻声”等读音变异例外).但唐人对声调的划分却不同,汉语有四个声调“平上去入”,即所谓“四声”.“平仄”就是四声的简单化归类:平就是平声,仄包括了上声、去声和入声三个声调.\x0d现代的普通话已经没有入声,在普通话的体系下可以认为,阴平和阳平属于平声,上声和去声属于仄声.\x0d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的方言里都还保存着入声.在普通话的体系下,入声字已经分别归属于入声字变为去声、阳平,也有归属于阴平、上声的.\x0d普通话也没有全浊声母,只有“全清、次清、次浊”三类,其中b、d、g、j、x、zh、sh、z、s是全清音,p、f、t、k、h、q、ch、c是次清音,m、n、l、r、y、w是次浊音(以上都是按汉语拼音标注).全浊字与入声一样,已经在普通话中消亡了.\x0d历代的韵书把同一声调内的同韵字归为一个韵目,各以一个代表字加序号命名,比如上平一东、入声一屋等等.\x0d诗不是写的,是吟出来的,是唱的.从唐代起,诗词发展了极其严格的韵律,特别是对平仄的要求,一般是不准许违背的.所以今人仿作,如果不依平仄,也不依古韵,只能称作“打油诗”.如果想仿作古诗,比如五古、七古,反而要避免有太多的律句,以求格调高古.但如果做格律诗词,那是必须务必严格遵守规则的.\x0d既然诗是吟唱而生,词诗是填写而成,那么人们必然是依附他们那个年代和那个地区的方言的.古代交通不便,语言的差异很大,我相信所有的诗家词人都带有一定的方言,而且,随着年代的推移、文化的交流、地方语言之间的融合变异,复杂性就更大了.我也相信,唐宋人写诗词,大都不会苛求更古老的音韵,而是各自依照本地当时代的发音去写、去配曲的.即便是参照韵书,那韵书的根基也来源于诗人词家的方言.\x0d如果我们用现代的普通话来朗诵唐诗宋词,往往会觉得平仄错了,甚至用用韵也错了.律句对平仄的要求非常严格,例如“当春乃发生”句中的“发”字,唐代是入声字,与“春”字平仄相错,但如果用普通话来读,“入声”已经消失,读阴平,显然与平仄格律相抵触.又如唐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其中的“期”和“儿”似乎没有押韵,但“儿”用吴语发音,是“ni”,实际上是押韵的.我的家乡在无锡,我说家乡话“儿子”就读成“nize”,而非“erzi”.\x0d确实,专业人士研究古诗词,必须研究历代诗歌的发展史,了解唐韵,研究各个朝代方言的变化,研究古音韵的变化.而今人弄诗填词,必须符合格律,但惟独发音,我认为不必再依照古韵了.\x0d另外,有四点理由:\x0d(2)宋人不依秦韵,清人有别唐韵,唐宋诗人词家如果苛求上古的读音,那么还能出现盛唐繁华的诗坛吗?还能出现南北宋繁华的词坛吗?同样的道理,我们不能批评古人作诗词为什么不选用最最古老的发音,也不能批评古人为何不统一方言,在交通发达、媒体通用、人流宏大、普通话推广的今天,要让格律诗词获得新生和发展,就不宜提倡按古代的读音创作,不宜提倡按古韵书选字.\x0d(3)今人模仿写古体诗词,即使严格按《词林正韵》选字,即使格律规范,也难以表达出现代社会的意境和风味,总给人“东施效颦”之感,你水平再高、研究再深,未必能“正统”到进入古人的境界.\x0d(4)其实声调的束缚远大于章法的束缚,放弃追求古老死亡的读音,有利于减轻格律的束缚,有利于格律诗词的新生.\x0d前几天,[中华诗词报]对我的《五绝·山雪》提出很专业的意见,因为我把古入声字“白”按现代普通话的阳平的发音使用了,建议我修改后推送.为此我提出可以按现代人的读音来写的,并请求他们给以答复赐教.[中华诗词报]要求我注明“新韵”,否则要按“平水韵”改写.一字之改,谈何容易,即使勉强修改,原作的韵味意境也没有了.何况我是依新韵而作,没有修改的必要.当然,我们以后创作、推送古体诗词,必须注明新韵或平水韵.\x0d总之,祖国的文学宝库需要很多专业人员来进一步发掘,古典文学需要他们采用现代化的手段来采集、整理、分析、研究、校核、辨析、修订、补缺、求证、评注、收藏、保管、出版、发行.当然也需要由一群精通古典文学的学者来带动古典文学的发展,给古体诗词赋予新的生命.\x0d作为一般的业余爱好者,我深感自己缺乏古典文学的专业底蕴,要硬装成文人墨客,张口“之乎者也”,闭口古风古韵,反而要给人感觉到面目可憎.而另一方面不能不看到,更多地了解古代的韵书、了解诗词的格律,熟悉古典文学的语法,是更好地赏析古典文学的必要条件.\x0d我不提倡大量写古诗词,不仅格律太艰深,而且时代变了,要“装”出那样风味来,确实太难太难.所以以赏鉴为主,偶尔兴来,填上一首“打油”的,也必须绞尽脑汁,苦思冥想,而且绝对不能发表的.所以,我有个原则,实在写不出严格符合新旧韵律的作品,宁可不写古诗词,宁可写现代诗.\x0d所以我倡导青年朋友学好现代汉语,提倡健康的文风.文章要有内容有新意,不要无病呻吟或耸人听闻,更不要敏感的话题做文字游戏;主题须鲜明,层次要分明,分段要合理,特别要讲究自然段的分割;力求文字的规范化,力求语言的准确、通俗、精练,屏弃文字的生造堆砌,避免莫名其妙、故作姿态的语言表述;准确运用各种修辞方法,准确使用标点符号.\x0d我们还应当提倡学习古汉语知识,以便更好地赏鉴古典文学.即使偶尔要模仿写古体诗词,不妨抛弃唐宋的发音或更古老的方言,更不宜使用现代方言,应当使用现代汉语拼音的标准发音,但必须合乎格律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