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理主义和经验主义不是很了解两种主义的内涵和意义,在文章中看到,不理解它们的背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11:18:41
唯理主义和经验主义不是很了解两种主义的内涵和意义,在文章中看到,不理解它们的背景.
唯理主义和经验主义
不是很了解两种主义的内涵和意义,在文章中看到,不理解它们的背景.
唯理主义和经验主义不是很了解两种主义的内涵和意义,在文章中看到,不理解它们的背景.
唯理主义认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不是实践而是理性,这显然是唯心论.但主张用理性代替盲目信仰,反对宗教权威,则是进步的.
自由作为一种理念,是人类的自然愿望.但是对于在文明社会如何实现自由理念的方法论和价值观的不同取向,导致了民主社会和集权社会的分野.这是因为自由的实现首先有赖于制度.早在公元前的古代世界,民主制的古希腊和古罗马与集权制的斯巴达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古希腊和古罗马人都认为他们的法律之所以优于其他国家是因为这些法律"立基于众人的才智,"并且"获益与实际经验的帮助和时间的检验".而斯巴达人认为自己之所以伟大,"并不是因为其每一部特定的法律的优越,…而是所有这些法律都趋向于由某个个人早先确定的目的."显然,前者是对自发传统的发展和提炼,本质上是自生的秩序;而后者是基于既定目标的人为构建,实际上是一种乌托邦实践.
到了18世纪,自由理论的发展仍然延续了上述的分野.传承了古希腊民主理念的苏格兰道德哲学家(以大卫·休谟、亚当·斯密和亚当·福格森为首)一派认为自由的本质是强制的不存在或最小化,并且自由社会的发展是有机的、缓进的和非完全有意识的,即有赖于试错程序.他们强调制度的源起并不在于设计,而在于成功并且存续下来的实践."被人们认为极有作用的种种制度,乃是某些显而易见的原则经由自生自发且不可抗拒的发展而形成的结果,"而"不是人为设计或政治智慧的结果".所以他们被称为经验主义自由传统或英国传统(盎格鲁自由),实际上还包括法国人孟德斯鸠、以及后来的贡斯当和托克维尔.另一派是法国传统(高卢自由),其代表人物以法国启蒙运动的百科全书派和卢梭、重农学派和孔多塞,也包括英国人托马斯·霍布斯和潘恩等人.首先,与英国传统认为"自由的本质是否弃强制"相反,"高卢自由,乃是那种试图在统治中寻求的自由."认为只有"在追求和获致某一绝对的集体目的的过程中方能实现自由";其次,与英国传统主张由自发秩序和自生传统形成规范制度相反,法国传统主张依靠理性的周全规划去发明和设计这些制度;最后,与英国传统主张通过试错程序来完善自由社会相反,法国传统主张"一种只有强制方能有效的模式".所以,法国传统又被称为唯理主义传统,他们的主张基于这样的假定:"人生来就具有知识的和道德的禀赋,能够根据审慎思考而形构文明."他们的主张实际上是"在组织中寻求最高程度的政治文明,亦即在政府组织做出的最高程度的干预中寻求政治文明.而这种干预是暴政抑或是自由则完全取决于谁是干预者,以及这种干预对哪个阶级有利."正是唯理主义传统衍生了法国大革命的残暴、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的暴政和德国国家社会主义的疯狂以及至今仍在打着代表人民的旗号的形形色色的极权主义政权.而经验主义传统高举天赋人权的大旗,倡导主权在民的自由民主制度,不但为英国宪政的完善和发展提供精神资源,更催生了美国民主政治体制,逐步形成了人类政治文明的主流.
为什么同是对自由的追求却产生了大相径庭的结果?分歧的根源在于对自由社会的期许有所不同.唯理主义相信"单个个人都倾向于理性行动而且个人生而具有智慧和善."所以大众完全可以在精心设计和周密策划好的制度框架内,朝着预先设计好的发展目标各自努力,达至各有所得的皆大欢喜.这里所谓理性行动倾向多半是指安分守己;而智慧则表现为各司其职的能力,即统治者有能力设计好发展目标和管理制度、辅助者有能力尽忠职守、劳动者有能力理解规则和领导意图;最后,所谓善就是知足,遵纪守法即实现了自由.这就是集权式民主制(totalitarian democracy)下的自由社会,所以必须依靠强制和暴力的政权工具,以防有人理性不够而将非分之想付诸实施,以防有人智慧不够而不守规矩,以防有人善心泯灭而贪心不足.
经验主义是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其特点是在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从狭隘的个人经验出发,不是采取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而是采取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
经验主义(Empiricism)一种认识论学说,认为人类知识起源于感觉,并以感觉的领会为基础.经验主义诞生于古希腊.距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期间,它不断地与另外两种学说发生争议:一种学说为天赋论,主张知识属于与生俱来的本性之观念;另一种学说为理性主义,主张唯有理性推理而非经验观察才提供了最确实的理论知识体系.然而,上述的争议虽然从未中断过,但它们之间的冲突却时而激烈,时而缓和.
作为一个认识论的概念,经验一词主要指与理性认识相区别的一个认识阶段、认识形式,即感性认识.理性主义者将人们对有关事物的见解区分为一般的、易犯错误的信念和永久的、已被证实了的真理性知识,并在其中划出一条深深的鸿沟.他们声称,感觉经验只能产生关于表象世界的意见,由于表象可能使人受到蒙蔽,所以这种得之于观察的经验是不可靠的,无法被确认为知识.鉴于此,理性主义者主张全面放弃感觉,而专注于从理性中寻觅真正的知识.还有一些理性主义者认为,许多知识是生而具有的;学习的实质,就在于通过理性能力对内部潜在的内容作出重新发现.他们指出,在这样一个先验的知识概念系统中,短促和随机的临时性经验必然找不到它的位置.
一方面,理性主义者认为,知识仅仅存在于一个完美的独立世界之中.我们感觉到的世界,只是对于完美的知识世界所隐约透露的神秘影像的复制,这种复制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所以感性认识处在不确定的状态之中,其认识的成果也只是一些摇曳的幻影而已.另一方面,理性主义者也往往轻视实践,贬低科学的价值.由于科学来自观察和感觉世界中作为实践运用的知识,因此理性主义者认为这些基于不确定性知识的科学是片面的,甚至不合天赋理念的观点.在极端的意义上,理性主义者武断地否认了科学的可能性.
从恩培多克勒开始,一种与上述思想截然对立的哲学,即经验主义学说渐渐兴起.经验主义怀疑理性所依赖的先天印象,认为它们纯属想象出来的幻象,并力图表明,正是观察才引起了知识.针对理性主义者放弃感性经验的主张,激进的经验主义者声称唯有观察和感觉者是唯一有效的知识源泉;事实上,人的感觉经验能够发现和揭示真理.由此,便推动了经验主义研究感知系统.这也是心理学的开端.
恩培多克勒这位历史上的第一位经验论者,为了其哲学目的,不知不觉地展开了一个典型的心理学课题的探讨.在他看来,理性主义者所谓人为自身心灵的神秘内涵所吸引而进行实质为记忆的学习,并通过这种学习而获得知识的天赋主张难以成立.在有关遗传的实际知识尚未问世之前来谈论所谓与生俱来的理念,只能是为摆脱哲学或科学难题的一条捷径,因此这种主张是无法验证的.经验主义希望通过找出知觉的作用机能来坚持知识来源于知觉的观点,最终反证出理性和先天本性不可能充分知识的源泉.
在西方,与基督教观念相结合的新柏图式理性主义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直到13世纪,随着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重被发现,理性主义开始走向衰落.尽管由地师承关系,亚里士多德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柏拉图主义的观念,但在本质上,他却是一个经验论者.他认为,人类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世界的具体事物,即实体,因此需要依靠感觉经验才能实现和完成这种认识.他说过:“那引起感觉的东西是外在的.……要感觉,就必须有被感觉的东西.”这里,亚里士多德以感觉乃至知识、认识依赖于外在客观的信念表明了坚定一致的经验主义主张和朴素浅显的唯物主义倾向.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