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章读后感鲁迅叫什么名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18:31:28
鲁迅文章读后感鲁迅叫什么名字鲁迅文章读后感鲁迅叫什么名字鲁迅文章读后感鲁迅叫什么名字《狂人日记》读后感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

鲁迅文章读后感鲁迅叫什么名字
鲁迅文章读后感
鲁迅叫什么名字

鲁迅文章读后感鲁迅叫什么名字
《狂人日记》读后感
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将狂人这个具有恐惧、多疑、知觉障碍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特征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描写得栩栩如生,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表现他所受到的精神迫害,更不是一篇精神病人的纪实作品,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狂人的形象具有“狂”与“不狂”的两重性.狂人的“狂”,一方面在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特征,一方面也在于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而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说出了当时人们不敢说或根本还没有想到的话.如同历史上凡是反抗传统、反抗社会现存秩序的人都无一例外地被视为“疯子”一样,狂人的思维和语言常常是离经叛道的,但他的观察和结论却是丰富和深刻的.作品虽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记,却始终围绕着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不断发生的吃人现象展开,其用意就是告诉大家,在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中,其实满本都只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是鲁迅对封建道德下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的结果.作品通过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观察了他身边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过枷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着吃人.狂人为此而困惑,作者为此而愤怒:“是历来如此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在狂人或作者看来,这些人如果不改,最后终会被吃掉的,而未来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那些“或者还有”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鲁迅(1881-1936),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为周树人,改字为豫才。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的母亲是鲁瑞,父亲是周伯宜。在这一生中他写了小说,散文,杂文100多篇.
鲁...

全部展开

鲁迅(1881-1936),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为周树人,改字为豫才。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的母亲是鲁瑞,父亲是周伯宜。在这一生中他写了小说,散文,杂文100多篇.
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 “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因为在那里发生的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从此弃医习文。
《朝花夕拾》读后感之三《二十四孝图》

“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
鲁迅先生在《二十四孝图》中排抑不住的激愤之言。
只是,究竟为何如此激愤?近一个世纪前的“新文学革命”似乎已有些茫远,竟一时不能理解先生话里的深意。
但读完全文,终于渐渐明白,这话里包含着鲁迅先生对封建文化、封建孝道怎样的痛恨啊!
鲁迅先生回忆了自己儿时读《二十四孝图》时的感想,对其中那些所谓孝道故事进行了分析和批判。他说初得到长辈赠这本书时“高兴极了”,但是这“高兴”却并 不长久,“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这本书的负面影响竟有如此深重!
从“子路负米”“黄香扇枕”到“卧冰求鲤”,进而到“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先生层层深入地写出了他对这些所谓孝道故事的反感。尤其对于“郭巨埋儿”这个故事,他的笔调更是冷峻。
他说“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读这故事,不但让他担忧这孩子,也深深地为自己的命运担忧呢!“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 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 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没想到被称为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竟曾有如此感受!
看这段文字,仿佛能看到一个穿着小长袍的孩子正睁大眼睛小心翼翼地看着父母的一言一行,时刻担心自己也有被埋掉的危险。
想笑,可又怎么笑得出来?(按照故事里的逻辑,这不正是极有可能发生的危险么?)
可爱的幼稚的孩子的童心,竟被这故事吓到如此地步,这恐怕是封建卫道者所始料不及的吧?
这样的笔调写出这样的情感,算幽默笔法么,我不知道,但我确乎能感觉到先生嘴角的一丝冷笑了。由此可见所谓的封建孝道教育不过是将“肉麻当作有趣”,根本不顾儿童性命的“以不情为伦纪,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罢了!
所以无怪乎先生开篇便不惜“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甚至即使“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无怪乎先生一再呼喊“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

收起

鲁迅原名周树人

````````周树人~~~~

周树人

周树人

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