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函数的几种解析式及求法教学设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8 12:47:36
二次函数的几种解析式及求法教学设计二次函数的几种解析式及求法教学设计二次函数的几种解析式及求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及步骤;掌握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形式.【过程与方

二次函数的几种解析式及求法教学设计
二次函数的几种解析式及求法教学设计

二次函数的几种解析式及求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理解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及步骤;掌握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形式.【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归纳,使学生经历结合所给条件灵活选择二次函数解析式的形式,达到简便运算,提高学生分析、探索、归纳、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归纳、应用以及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类比、转化等学习数学的方法,养成既能自主探索,又能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会根据不同的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函数关系式.【教学难点】 在实际应用中体会二次函数作为一种数学模型的作用,会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一)导学 函数关系式中有几个独立的系数,需要有相同个数的独立条件才能求出函数关系式.例如:我们在确定一次函数的关系式时,通常需要两个独立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时,通常只需要一个条件,在确立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时,也只要一个条件就行了,下面我们来探讨,要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需要几个条件?(二)自学 例1、 已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于A(-1,0),B(3,0),并且过点C(0,-3),求抛物线的解析式?解法一:,关键是:(1)熟悉待定系数法;(2)点在函数图象上时,点的坐标满足此函数的解析式;(3)会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二:已知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时,可选用二次函数的交点式:y=a(x-x1)(x-x2),其中x1,x2 为两交点的横坐标.例2、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在(3,-2),且与x轴两交点的距离为4,求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小结:此题利用顶点式求解较易,用一般式也可以求出,但仍要利用顶点坐标公式.难点,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三)展示 1、由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自己完成.2、同时,让学生演板,尝试完成.3、老师点拨.(四)一试身手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过原点,当x=1时,y有最小值为 -1,求其解析式.2、已知二次函数与x 轴的交点坐标为(-1,0),(1,0),点(0,1)在图像上,求其解析式.点拨:让学生思考每道题只有一种方法吗?不同的方法看哪种更简便.(五)知识应用 有一个抛物线形的立交桥拱,这个桥拱的最大高度为 16m,跨度为40m.施工前要先制造建筑模板,怎样画出模板的轮廓线呢?xy1620-20 点拨:(1)学生建立坐标系,(2)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解答的?(3)观察那些方法较为简单?(4)总结应用型函数的解答思路.(六)总结 1、二次函数解析式常用的有三种形式:(1)一般式:_______________ (a≠0)\x0d(2)顶点式:_______________ (a≠0)\x0d2、本节课是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应注意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合适的解析式形式:(1)当已知抛物线上任意三点时,通常设为一般式y=ax2+bx+c形式.(2)当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或能求出顶点坐标)、对称轴、最值等与抛物线上另一点时,通常设为顶点式y=a(x-h)2+k形式.(h、k分别是顶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 (3)当已知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或交点横坐标时,通常设为两根式y=a(x-x1)(x-x2).(其中x1、x2是抛物线与x轴两交点的横坐标) 3、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思想方法 待定系数法、配方法、数形结合等 【课后反思】 求函数解析式是初中数学主要内容之一,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在陕西中考第24题固定出现,更是联系高中数学的重要纽带.在求函数的解析式时,应恰当地选用函数解析式的形式,选择得当,解题简捷,若选择不当,解题繁琐,甚至解不出题来.在初中阶段,主要学习了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其中,学生在学习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时感到比较困难.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教师应在给出相应的典型例题的条件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自己去发现规律.最后,教师清楚地向学生总结每一种函数解析式的适用范围,以及一般应告知的条件.在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要从以前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教会学生如何学,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学习,去获取知识.在《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引导者,也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自主讨论、交流,来探究学习中碰到的问题、难题,教师从中点拨、引导,并和学生一起学习,探讨,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也才能真正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