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能不能在教育上形成共同体,为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23:06:24
东亚能不能在教育上形成共同体,为什么
东亚能不能在教育上形成共同体,为什么
东亚能不能在教育上形成共同体,为什么
它建立在共同利益和地区认同的基础上,并非一个排他性的集团,也不针对任何区域外国家. “东亚共同体”应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基石,通过自由贸易区、经济
东亚共同体形成的可能性和亚洲法研究的意义
阅读次数: 4310
西原春夫
1、此次,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新设亚洲法研究中心,自今日起召开第一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以资纪念,对此,我衷心地表示敬意和祝贺。同时,我被邀请发表此次研讨会的基调演讲,与我而言这实乃无尚之光荣,对主办者的深情厚谊,我深表谢意!
之后我将详细地介绍,我从十几年之前就开始一直将欧洲的联合现...
全部展开
东亚共同体形成的可能性和亚洲法研究的意义
阅读次数: 4310
西原春夫
1、此次,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新设亚洲法研究中心,自今日起召开第一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以资纪念,对此,我衷心地表示敬意和祝贺。同时,我被邀请发表此次研讨会的基调演讲,与我而言这实乃无尚之光荣,对主办者的深情厚谊,我深表谢意!
之后我将详细地介绍,我从十几年之前就开始一直将欧洲的联合现象与亚洲结合起来加以思考。而且,我的结论是,像欧盟(EU)那样的地区性国家联合的形成乃是人类历史的必然趋势,因此,我预测亚洲也必将于某一时期出现在某种形式上趋于联合的动向。
大约自去年开始,我曾数次向法学院研究所的成员谈起这一见解。令我吃惊的是,虽然在全中国对该种预测尚未形成一般性共识,但是,在这样的时期,法学研究所却早已参考了该见解。这表现在,此次亚洲法研究中心的设立不单单限于对亚洲各国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更预测到不久的将来亚洲也必将逐步形成共同的法律秩序,并立志于基于此种对未来的预测进行研究。
我今天准备就以下几个问题介绍我的看法,即不久的将来,亚洲、至少是东亚有可能形成某种形式的共同体,因此有必要从现在开始对以该共同体的逐步形成为前提而逐步形成的法律秩序、以及进行该研究的顺序进行研究,我不知道我的看法与法学研究所的看法是否相同,在此仅供各位参考。
2、到1998年3为止,加上学生时代,我有49年一直都在各位所知的早稻田大学。其间,我曾于1982年至90年担任总长。1998年退休,之前有3年时间,我作为早稻田大学设在德国原首都波恩的"欧洲中心"的馆长,客居于德国。
众所周知,当今欧洲各国均致力于欧盟这一历史性的伟大事业。早稻田大学欧洲中心的设立动机无非也是希求从多角度探究其联合的理由,希望从各种各样的角度研究历经数百年征战的各国进入到共同体之下、并考虑要统一货币等的根据、顺序等。我并非是专家,但是由于以馆长的身份居住了3年之久,所以得以对此进行认真的研究。
而且,该中心的目的不仅限于对欧洲的研究,更暗自将眼光自向着联合不断努力的欧洲移向对遥远的日本、亚洲的未来的预测。实际上,这甚至可以说
是其主要目的。
在结束3年的客居生活回国之际,我这样概括了其间的思绪,即:
(1)人类将汇集为以联合国为顶点的世界联邦,而在此之前必将是形成数个类似于欧洲的地区性国家联合、谋求竞争与共存的时代;(2)亚洲虽与欧洲有着不同的条件,但是即便形式、顺序有所不同,也必将在某一时期形成某种形式的国家联合、也即共同体;(3)其框架不是"亚洲·太平洋",而是"亚洲"。
3、何出此言?这只需回顾欧洲走向联合的根据以及之前德国统一的过程与根据便能很清楚地得出结论。众所周知,德国自中世纪以来便分裂为诸多小国,正如我们在照片上可以看到的,建在莱茵、摩泽尔等的河畔山峦上、称之为山中小屋亦不为过的城堡即很好地揭示了这一点。
这些城堡的作用在于守卫其领土、特别是河岸斜坡上的葡萄田,而实际上它还发挥着维护征税权的功能。也就是说,由于当时沉重的货物只能用船只运输,所以莱茵、摩泽尔等的大河便是向外国船只征收通行税的绝好地点。
18世纪至19世纪,德国的普鲁士逐渐强大,其领地东西延伸,并有散存于其他邦的领地,从自己的国家向自己的国家运送物资,要经过外国,因此而被征收数次税金,这极为不便。因此,普鲁士试图解决此种状况,于是依靠武力同周边国家达成协议,逐渐废除了通行税。此即有名的1833年德国关税同盟的成立。
该关税同盟的成立,用今天的话讲,无非是市场的联合而已。之后,德国以市场联合为基础,于1871年成立了德意志帝国,也就是实现了政治的联合,最终形成了可以同法国、澳大利亚相匹敌的国家规模。
发生在19世纪德国的这样一种情况是以普鲁士的武力为背景的,在20世纪、21世纪并不能依样适用。但是,它如实地反映的历史规律则是:经济的发展必将使国境降低、扩大乃至最终消灭。20世纪EU的联合也同样包含着类似的情况,即欧洲由于分为较多小国而不能与美国、亚洲各国的经济实力相抗衡,这从本质上可以说是19世纪德国所发生的事件的欧洲版本。
总之,一言以蔽之,随着科学技术、经济等的发展,人员、物资、信息试图自由跨越和往来于国境间的欲望必将不断加强,相应地,国境也不得不逐渐降低。这样,超越有国境线的"国家"权力的"国家共同体"的权力构造也就必然会逐渐形成。我们不得不认为,这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4、如果说在亚洲没有这种看法,那是不恰当的。实际上东南亚早已经在东北亚之前产生了这种观点。1967年成立的ASEAN在一开始虽未意识到了这样的目的,但之后却逐步意识到了东南亚经济圈的形成。而且,他们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的1994年,就明确提出了所谓该地区将来的形象应当是"东南亚联盟"(South-East Asia Union)的构想。
与之相比,在中国、日本等所在的东北亚,此种想法尚未成熟。这是因为中国、韩国·北朝鲜都一直不得不将精力集中与国内的发展。日本虽早就跃入国际经济舞台,但是由于战前犯下的罪行,虽可以在经济上进入亚洲,在政治上却一直处于没有发言权的状态。
事态发生变化已经是最近一段时间的事情了。2000年,召开了东盟10国同中国、韩国、日本共同参加的东盟加三国的会议。这本来是一个部长级的经济会议,而最终发展为首脑会议。这在本质上与1990年马来西亚的马哈蒂尔总理倡导、因美国的反对而未能成立的"东亚经济协议体"(East Asia Economic Caucus[EAEC])是相同的,正因为这样,才让我们感到时代的发展。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2001年被认可加入WTO,中国将因此逐步跻身于国际经济舞台。
但是,我想,在当前阶段,中国尚未试图从政治的角度审视亚洲,而是试图从经济的角度观察世界,培养全球化的视点,促进国内的经济改革。这一点姑且不论,但是我想:中国的入世蕴含着使中国与亚洲的关系更加密切的契机,这不以中国的意志为转移。那么,这也是促使亚洲共同体形成的一个因素。这一预测乃是我个人独特的考虑,所以虽是题外之话,也还是要稍作详细说明。
5、可以预测,中国的入世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带了许多难题,但是毫无疑问的是,中国的经济将以此为契机而在整体上产生巨大的飞跃。至少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会以强劲的势头发展。
问题是在数百年中一直掌握世界经济动向主导权的欧洲、美国等会怎样对应。日本在亚洲各国中率先挤入世界经济中,这也是比较少见的,特别是,在GATT、WTO等的要求之下,被迫采用国际标准,在无暇就保护国内产业作充分准备的情况之下,开放了市场,由于着这样的痛苦经验,所以我想日本是亚洲各国中最能够做出这种预测的国家。
我可以很容易地预测到中国也必将被同样的问题所困扰,但是,中国所遇到的最大问题却是,中国制造的产品将欧美的产品从市场上驱逐出去时,欧洲、美国等将会始终高声要求尽快实现基本人权、自由、民主主义,这是与日本、韩国等国不同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他们所谓的国际标准的核心,他们认为加入WTO即意味着认可了这些。
我固然也认为权利、自由、民主主义的实现是很重要的,但是,另一方面,对于比较了解中国国情的我而言,我认为,这种实现是要有计划地经过数个阶段的,如果马上采用现在为欧美所认可的制度,必将产生重大的混乱,甚至可能发生内乱。中国政府也很了解这一点,所以恐怕正努力说服其他国家,但是以一个国家的努力是很难说服的。
对于今后要发展国内经济并打入世界经济圈的亚洲各国而言,这一也是相通的问题,所以,我想应当由包括积累了丰富防御经验的日本在内的亚洲所有国家共同应对。
可以确信的是,在21世纪,亚洲各国的经济必将发展为世界性的规模,并对世界经济产生强大的影响。而在一直以来掌握有世界经济主导权的欧美开来,亚洲成为一个整体,似乎是为侵犯其既有利益。因此,他们必定利用亚洲各国制度上所暴露的不成熟,谋求保护自己国家的利益。正因为如此,亚洲全体不但必须、而且值得对其进行再防卫。
但是,此种工作由亚洲各国政府单独或者共同直接操作也未必恰当,因为这容易招来欧美与亚洲之间的政治性对立。由同国家保持有一定距离的民间团体予以操作是不是更好呢?
这样的话,其中便会产生亚洲各大学、各研究机构必须共同参与的若干问题。在亚洲,难道就没有同以欧美的价值观为基础的、现在所谓的世界标准不同的亚洲标准吗?难道没有具有亚洲特点的市场经济原理、政治机构吗?难道不应当尽快构筑支撑亚洲资本主义的、具有亚洲特点的伦理体系吗?搞清这一点对于亚洲而言至关重要,所以大学、研究所等最适合就此进行共同研究。
6、对此,我将在后面再次谈到,现在还是把话题转到一开始的地方,我想,对于我所主张的在亚洲将形成某种共同体的看法,诸位肯定有一些疑问,那么,我就对此再次进行说明。
第一,可以形成共同体的亚洲的范围是怎么样的?由于现在亚洲的地理范围不太清晰,而且过于广阔多样,将所有国家纳入一个框架内是否合适,这样的问题的确存在。
但是,对此,如果这样考虑是否更好呢?我所考虑的共同体的形成绝非是自上而下强加的,而应当是历史沿着自然而然的方向形成的,所以不应当从一开始就决定目标规定要在何时、何种范围内实现。因此,是否可以在现阶段暂将其范围确定为亚运会的范围,从其中可能的地方开始确定顺序进行操作呢?
作为具体性的预测,我想中国、韩国、日本等所属的"东北亚"与东盟所形成的"东南亚"可以各自、或者两者联合形成"东亚"这样的松散联合。之后,它也许会视政治经济状况而逐步向西扩展。那时,伊斯兰圈也很有可能形成另外的共同体。这样的话,世界将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分化为类似于"欧盟"、"美洲大陆"、"东亚"、"中近东·非洲的伊斯兰圈"的4个地区性国家联合。
但是,这仅仅是预测。作为结论,我想我们可以仅仅怀有、而且应当怀有的共同意识是:"至少在东北亚或者东亚,近来形成共同体的动向趋于具体化,所以是否可以以之为前提决定目前的具体性行动呢!而且且应当防止比之倒退的行动。"(由于是比较重要的事情,所以再讲一次。)
第二、如何看待以APEAC为核心的"亚洲·太平洋"这样的框架呢?我认为,形成共同体的单位虽是"亚洲",但是绝不是排斥或者拒绝既存的"亚洲·太平洋"这样的框架。因为可以期待该框架在经济关系、防卫关系等诸多方面可以发挥调整太平洋周边各国共同的利益的功能,并缓和亚洲和美洲大陆之间毫无益处的对立。
这样的话,我想,便会有一种意见认为,是否可以以"亚洲·太平洋"作为共同体的单位。这也未尝不是一种方法。诸位如何看呢?但是我对此是持消极看法的。
按照我的意见,看一下欧洲的例子便知,共同体是以货币的统一为目的的。如果考虑一下欧洲不将世界通用的美元作为共同货币的根据,就可以预测到亚洲也可能要走这样一种道路。我们不得不认为,在美国和欧洲分别废止了美元和欧元而产生了世界货币之前,"亚洲"而不是本来以美元为支配性货币的"亚洲、太平洋"将形成持有独立的共同货币的共同体的单位。
第三,共同体形成的顺序应当是怎样的呢?西欧在进行向EU联合的过程中,那里的许多国家在经济实力上没有太大差别、比较稳定,所以这些国家形成了一体,并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市场的统一,并最终实现了货币的统一。但是,在亚洲,由于经济差别较大,并且至今尚未形成有共同性的认识,所以,采用那种顺序是不可能的。
我一直在考虑,东北亚与东南亚相比,没有一个官方的协议机构,而在这里,是否可以先在各种领域设立松散的协议机构,由此开始谋求联合。在经济领域,民间团体设立了若干的协议机构,但是,如果从政府间的副部长、局长级会议到部长级会议的官方会议体尚未成为主干的话,那么就整体而言,总有一种不紧凑的感觉。可以说,包括政治外交领域在内的首脑会议如果最终能够得以形成,便达到了联合的第一个阶段。
与此相关,我现在正在努力从比较容易追求共同目标的中国、日本、韩国、蒙古、远东俄罗斯这东北亚5国中各自选取1所大学,组建由5所大学组成的联合体,现在距其形成已为时不远。这一机构的目的不在于进行迄今为止处处可见的大学之间的研究教育交流,也不在于举行校长级会议,而是为了召集各加盟国专家,对如何解决亚洲或者东北亚所共同具有的问题、明确亚洲或者东北亚在世界中的作用等进行研究。之所以有这样一种构想,是因为,由于大学具有与政治、经济保持一定距离的特性,可以更为客观、并从学术的角度分析问题,因此,我期待着通过从大学开始设立东北亚的协议机构,使其成为时间日益紧迫的官方协议机构形成的诱因。我正在考虑,请与周边国家有着深远历史关系的吉林大学担当干事校,大约在今年8月份在长春召开盛大的成立仪式。
我认为,已设立共同体帷幕标的一下这些具体性步骤,在亚洲可以从缔结两国间的自由贸易协定开始。由于是两国间的协定,所以没有必要勉强采取对所有商品免征关税的措施,从两国可以达成一致之初开始即可。因此,在经济实力比较接近的两国之间签订这种协定并非十分困难。现今在亚洲,日本已经于2001年同新加坡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现在日本与韩国也在进行谈判。
如果这种倾向逐步发展,亚洲各国的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就有可能产生签订3国以上的协定,或者多个两国协定合并的动向。我想:这已经可以说是在形成共同体的第一阶段、即市场统一之前的现象。中国也曾于去年向东盟提议在10年之后同全体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在此基础上,又于去年11月签订了"总括性经济合作框架协定",该协定包括对新加坡等东盟早期家盟国在10以内、对柬埔寨等的后期家盟国在15年以内签订自由贸易协定。
但是,依我的看法,我预测,由于东盟各国之间的经济差距比较大,所以中国最终在这10年内也有可能会与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逐步签订协定。而且,我想,就与全体东盟的关系而言,各方更希望包括日本、韩国等在内的全体东亚国家之间能够形成较为松散的经济合作态势。这是题外之话,请予以参考。
7、以这种历史性认识、预测为前提,在我现在担任代表的学校法人国士馆所设置的国士馆大学,自去年4月开始设立了"21世纪亚洲学部"这一迄今为止在日本的大学中具有崭新特性的学部。其主要目的有两个:
第一、加深亚洲各国的相互理解。如前所述,历史的演变正在朝向在亚洲也会出现某种共同体的方向发展,但是,在亚洲的实际情况则是各国间缺乏充分的相互了解。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在亚洲,各国在国家独立或者结束内战之后仅经过了数10年的时间,正处于建设国家的过程之中,尚未开展教育以至于深知其他国家。
但是,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国家接触。那时,如果不了解其他国家的国情,便会产生不必要的摩擦。这不仅不能很好地开展经济往来,更容易引起政治对立。既然超越过境的、松散的共同体的形成属于历史发展的趋势,那么就必须尽早增进相互了解。这是该学部的第一个目的。
第二、令日本、亚洲的年轻人了解全体亚洲在世界人类历史中的位置以及其整体形象。任何事情,如果逆历史潮流而动,必然产生问题。即便仅仅追求眼前的目的,其结果也会因为头脑中是否有历史的规律而产生不同。教导这些乃是其第二个目的。
在学部设立的过程中,学部的名称是一个问题。请注意,在"现代亚洲学部"与"21世纪亚洲学部"之间是有着根本性的不同的。"现代亚洲"中存在许多困难的问题。朝鲜半岛一直处于南北分裂状态,而中国也存在台湾问题、少数民族的独立问题、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国境问题。
从现代政治的立场上看,确实是必须寻求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但是预测将来的话,这些问题的深刻性也有可能发生变化。考虑在亚洲形成共同体的问题,也意味着现在的国境将逐渐降低。国境的意义越是淡薄,国境问题在政治上的深刻性也会逐渐淡化。至少,以进行这样的历史预测为前提,必然会使丝毫不做历史预测地试图强行解决问题的愚昧一目了然。"21世纪亚洲学部"的学部名称恰好表明了这样一种观念。
在我们的国士馆大学,与"21世纪亚洲学部"这样的教育机构一起,还成立了名为"亚洲日本研究中心"的研究机构。该机构准备与校内、国内、国外的研究者共同研究解决上述亚洲共同的问题。
8、转眼之间,我在观察最近的国际形势的同时,已经深刻地感受到,亚洲特别是东北亚各国的集合有着与迄今为止截然不同的、文明史上的意义。这是我在对自2001年在美国纽约多处同时发生的9.11恐怖事件以来的各种事情进行观察的同时所感受到的。
我们日本人自1868年步入现代国家的道路以来,一直置身于欧美的价值观中,以之为目标成长着。在一个方面也是将其作为全人类共同的、理想性的价值观而予以接受的。
但是,自去年的恐怖事件以来,通过对发生在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的事情的报道,我们了解了伊斯兰人的思想、行动等,并且注意到,这与欧美的价值观截然不同。说得极端一些,我们了解到,欧美基督教世界实际上陷入充满欲望的物质主义之中,而伊斯兰教世界则贯穿着禁欲的精神主义。
中国处于社会主义体制之下,而对于采取了改革开放政策、引入市场原理以来的中国,欧美的物质至上主义却正在深深地潜入肌体的深处。正因为该政策在这25年间确实为人民带了许多好处,所以更大的问题则是,对物质至上主义的抵抗力更加难以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已经将一只脚置于欧美一侧,有着和日本、韩国相同的课题,因此,在这一观点上,请予以留意。
据说,伊斯兰的人们所进行的斋月、绝食乃是抑制妨碍皈依真主的世俗性欲望、食欲、性欲、物欲的象征性行动。译作圣战的伊斯兰护教运动,在最近所强调的意义则是教训美国的战争,但是,据说,从本质上讲,这也意味着与妨碍接近神的欲望相斗争。
据说,他们在清真寺集体礼拜时,毫无任何地位高低、贫贱差别。在这里也象征性地表达了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这样说来,不得不说他们那破衣烂衫所拥有的功能就是,抑制物质上的欲望、将那些差别从世间剔除掉。
诸位,你们从这两个世界的比较中,得出了那些感想呢?我从其中发现了两点,可用于为思考亚洲、至少是东北亚的未来提供参考。
第一、伊斯兰世界的价值观促使我们反省满是欲望的物质主义。当然,我丝毫不是想让大家信仰伊斯兰教,我也深知,伊斯兰世界中也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人类如果毫无限制地推进这种物质主义,恐怕人类也将走向灭亡。我们亚洲人没有任何义务将欧美的价值观作为金科玉律。是否应当从传统的世界观、伦理感中挖掘出特别在东北亚共同存在的、与欧美截然不同的欲望抑制原理,制止无限的欲望满足原理呢?
比如,我认为,一个强有力的方法就是,将与现代社会不同的各种法权观念从儒教中剔除掉,构筑21世纪通用的伦理体系。亚洲自不必说,更应当向世界传播知足常乐、中庸等了不起的处世良言。这样,中国、韩国、日本的大学、研究机构等进行的、有着该目的意识的合作研究、普及活动将更富有成效。
第二、这样两个世界的价值观也许非常偶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以一神教为基础的。一神教中没有妥协。一旦陷入原理主义,对立抗争就不可避免。现在的国际形势不正表明:这里存在着21世纪最大的不稳定的根源。
在这样毫不妥协的两个世界中间,有必要存在第三世界介入其中。诸位,在这个地球之上,在东北亚之外,还有谁能够扮演该角色吗?没有!大概是有着多神教的宗教观之故,东北亚的人对于不同宗教的并存有着宽大为怀的气质,这最适合于发挥该种第三世界的作用。各位难道没有感觉到,东北亚应当融为一体、高举"和"这一东北亚独特的理念、贡献于世界和平的文明史上的意义吗?
9、在所有这些前提之下,我想要拜托今天在此聚会的诸位一件事则是,怀有历史确实向着形成东亚共同体的方向发展的共同意识,因此与本国国家利益并行、时常思考与亚洲尤其是东北亚的共存,并为此发现并发挥各自国家所不可取代的作用。
谈及东亚将逐渐出现共同体的时候,今后任何东亚的国家都不能像过去日本那样怀有企图成为共同体盟主的念头。我想,其基础必须是,无论大国还是小国,无论经济发展快的国家还是经济发展慢的国家,都应当平等、对等,发挥各自国家的特色、长处,为共同体的形成做出贡献。
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国家,由于是大国,所有比过去的日本更具有成为盟主的要素。正因为这样,我所希望的是,中国虽是大国但却不是盟主,我希望它能担当负责人的角色。只有这样,毫无勉强的调和才能造访亚洲。
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最后让我们考虑一下对于亚洲的未来,法律学将有何作为。这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其远见卓识和对未来的预测设立亚洲法研究中心的课题便浮现出来了。
本来,共同体的形成虽是政治、外交的问题,但是,共同体的骨架不外是法律制度。所以,有必要从法学的角度予以研究。此地,能够对亚洲提供重要的线索的,无需赘述,自然应当是欧洲在共同体形成过程中、创建包括EC条约在内的通行于加盟国之间的法律秩序经验。
在此意义上,如果本研究中心的目的不仅仅限于亚洲各国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的话,那么,我认为有必要将对欧洲共同法这种先例的形成过程的研究作为我们的预备性研究。至于这种研究是通过与社会科学院其他研究机构之间的共同操作、还是作为中心的内部研究,这均属于社会科学院的内部事情。
当然,话虽然是这么讲,但是由于亚洲的形势与欧洲相比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绝对应当避免将以现在欧洲所实现的稳固的共同体为前提而形成的法律秩序作为现阶段的具体性目标。亚洲应当有亚洲自身的联合过程,这与欧洲不尽相同,应当与亚洲的历史、实际情况等相对应的,所以,必须对其联合过程本身进行预测性研究。在确定了这一角度之后,才有必要将欧洲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以及与之相伴的、共同的法律秩序的形成过程作为参考资料加以研究。
联合过程的预测性研究应当以对联合过程发展阶段的预测为内容,但是,重要的是:确定方针,在对作为理想的终极阶段进行描述的基础上,确定作为到那时为止的中途各阶段的、现在的一个、两个、三个先行目标,预测与各个阶段相对应的共同的法律秩序。
如前所述,我预测,亚洲联合过程的中心形式是签订并逐步扩大两国间自由贸易协定,但是在该阶段,在各自国内法之外必将形成协定等仅在缔约国之间适用的共同法。这是第一步,但是,实际上在此之前,对仅限于亚洲的种国际性法律规范的遵守也是其当然前提。
在该领域,在法律制度本身的研究之外,与法律制度运用的实际情况有关的研究也是一个课题。比如,对于无形财产权的保护、环境的保护,如果不调查研究国际上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缔约国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那么就难免会失去在国际上的信用。
当然,也可以考虑利用自由贸易协定之外的手段实现联合的方略,比如可以考虑与公安、军事有关的国际合作。这也要求探索其方向、实际情况等,为此,如果有必要确立共同的法律,还应当机敏地予以应对。
如果这样想的话,在确定本亚洲法研究中心的目的时,可以发现它所具有的特点便是:亚洲、或者在更小的范围内的东亚、又或者是在其中更小一点的东北亚的各个国家各自设立相似的研究机构,进行或者是平行的、或者是共同的研究,相互共享其成果。我认为,我们日本人也应当设立某种研究团队,与本研究中心开展平行或者共同的研究,追求共同的目的。
在此意义上,中国率先做起,同政府处于较近立场上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设立了这样的研究中心,其意义极其重大,必须给予较高的评价。我想,这意味着这是从中国这样一个国家的立场上产生的研究机构,同时还意味着,从相关人士的考虑来看,至少这也是在全体东亚或者东北亚中进行此种研究的集聚据点。如果它能够成为一个"开放"的集聚据点,这便也是我所期待的。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在此,我向相关人士的见识与努力表示深深的敬意,同时祝愿研究所今后不断发展、诸位更加活跃。大家长时间地倾听我的发言,我表示衷心地感谢!
2002年3月16日
* 西原春夫先生原为日本早稻田大学总长,现为日本学校法人国士馆理事长、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日中刑事法研究会(日方)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名誉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华东政法学院、武汉大学、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名誉教授。
收起
好巧哦 506借楼同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