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频考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3 15:56:3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频考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频考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频考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作为民主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从1895年至1911年间,兴中会以及后来的同盟会先后发动了十次的起义,而其他革命组织自立军 、光复会等亦发动多次起义.这十多次的起义虽仅昙花一现,但却在全中国种下了革命的种子.爆发条件一、民族危机的加深激化了中国的民族矛盾.二、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不断激化,人民起义风起云涌.三、经济基础.四、阶级基础.五、思想基础 .六、组织基础.七、前车之鉴.八、军事基础.九、导火线:1911年5月四川、广东、湖北、湖南四省的保路运动.
一、民族危机的加深激化了中国的民族矛盾:
(一)《辛丑条约》签订后,大清帝国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王朝成了“洋人的朝廷”。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疯狂地掠夺原料、矿山和铁路利权,严重损害了中国社会经济利益;
(二)帝国主义列强在瓜分中国时矛盾重重,相互争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1905年—1907年的日俄战争,俄国战败,日本取得了俄国在东北的特权,进一步激化了民族...
全部展开
一、民族危机的加深激化了中国的民族矛盾:
(一)《辛丑条约》签订后,大清帝国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王朝成了“洋人的朝廷”。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疯狂地掠夺原料、矿山和铁路利权,严重损害了中国社会经济利益;
(二)帝国主义列强在瓜分中国时矛盾重重,相互争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1905年—1907年的日俄战争,俄国战败,日本取得了俄国在东北的特权,进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
二、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不断激化,人民起义风起云涌:为了支付巨额的赔款,清政
府大肆增加苛捐杂税,地方官员又中饱私囊,各地人民抗捐抗税抗租斗争不断。
三、经济基础: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四、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发展壮大及其实践活动
(一)青年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了革命的中坚力量;
(二)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了一系列反清武装起义,为革命高潮的到来准备了力量:
1、1894年底孙中山发动广州起义,彻底和清廷决裂,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
2、1906年革命派发动萍浏醴起义;
3、1907年5月,秋瑾(浙江)和徐锡麟(安徽)联合发动起义;
4、1911年4月底,黄兴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成为武昌起义之前规模最大的起义。
五、思想基础
(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1、章炳麟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提出革命是“启迪民智,陈旧布新”的良药; 2、邹容发表《革命军》,以“革命军中马前卒”讴歌革命;
3、陈天华发表《猛回头》、《警世钟》。
(二)提出了第一个比较系统完整二明确的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三)革命派同改良派进行了论战,极大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了革命形势高涨
(四)创办了一系列报纸、刊物,如《国民报》、《游学译编》、《浙江潮》等,大力宣传革命思想
(五)翻译了西方关于民主革命思想的著作,如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美国独立战争》等。
六、组织基础
(一)革命派创办了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1894年孙中山创办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2、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的创办。
(二)1905年8月20日,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在东京成立
(三)共进社和文学社的积极活动
七、前车之鉴:戊戌维新变法的失败使革命派认
识到必须用革命的武装推翻反动统治
八、军事基础:清末“新政”中的培训出来的新军力量
九、导火线:1911年5月四川、广东、湖北、湖南四省的保路运动。
收起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场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一)民族危机加深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甘当“洋人的朝廷”。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包括扩大设厂规模和给清政府大量高息贷款,而铁...
全部展开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场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一)民族危机加深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甘当“洋人的朝廷”。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包括扩大设厂规模和给清政府大量高息贷款,而铁路、矿产的利权更成为帝国主义掠夺的重要目标。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日俄战争)。1903年--1904年英国发动了对中国西藏的侵略,强逼西藏地方政府签订《拉萨条约》,阴谋分列中国领土。
(二)社会矛盾的尖锐
为了对外支付巨额赔款等,在清朝的最后几年里,各种旧税一次又一次追加,种种巧立名目的新税更是层出不穷,各级官吏还要从中中饱私囊,致使民怨沸腾。
正是在中外反动派的严重压迫下,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同时,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在一些运动中,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的角色。
(三)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革命酝酿之际,正是清政府处于内外交困之时。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此后,陆续推行了一些方面的改革,包括: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裁撤绿营,建立新军;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颁布新的学制,下令从1906年起正式废除科举考试。综观“新政”,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政治制度改革的滞后,丝毫没有触动从朝廷到地方体现封建专制的整套统治机构,这套机构所派生的种种弊端自然也无从消除。不少“新政”流于一纸空文。而财政的困难也限制着“新政”的推行,甚至借机摊牌加重人民的负担。
1906年清政府又宣布“预备仿行宪政”。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为了巩固皇权,清政府迟迟不答应资产阶级立宪派提出的关于立即召开国会的要求,还镇压了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同时却不断借立宪之名加强皇权。1911年5月,在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成立的责任内阁里,被讥为“皇族内阁”。这不仅使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事实表明,清政府已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革命不可避免。
(四)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些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