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悟明心见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3 17:05:13
如何开悟明心见性
如何开悟明心见性
如何开悟明心见性
意识和哪方面结合,哪方面就起变化.像武术气功,可以飞檐走壁,力大无穷,那是把功能落实到形上了;道家注重炼精化气、结丹去了,形体的功能就比不上武术气功,但是他里面的气练得好;佛家连丹也没有,他从意识上走,就为了明心见性. 当收视返听(守混元窍也好,守神机宫也好),守到一定程度,往里面返、返、返,突然觉得里面(尤其是守神机宫)非常空空荡荡的——不过说空了,也不是什么都没有.有不少人收视返听时可以直接达到这种状况.一旦出现这种状况就叫“明心”.原来念“灵”或神机的“机”,里面一动,有个动的感觉;而现在里边一空,觉得里面有个地空了——意识往那一放,就那个样子了.当你明心之后,再往里边收意念就容易收了.平时我们是从外面往里压的,而明心后,里面有个位置了,意念往那一放,从里面拉外面了. “我要体会里面去.”这一句话不生出概念,要体会什么就直接变成体察行为体察里面.这样感到空,那就是明心(还不是见性). 佛教的老前辈只会这么讲:明心,发处就是收处,收处就是发处,收发一如.我们讲意元体有外向与内向,比古人多点词,多点内容,但实质还是一个.一下领会不了,就用收视返听来练它. 有文化、有修养的人一举一动都很稳重.练收视返听往明心上走,就得稳重. 虽然你能真正专一到一个地儿去,那还做不到明心见性.比如说集中精神守丹田,这样意元体发了的意念都跑出来,离开意元体了,就没法明心见性了.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当精神专一没杂念后,还要继续收视返听往回收.这个往回收是佛家的方法,它不是往意守的对象(如丹田)里收,而是往意识上收,“我要收视返听”这个意念一发,不发出去,马上就收视返听,返回到意念本身来. 意元体往外一发命令——收视返听,听、视、想本身都是意念.这三个念头该怎么办呢?老师一般是让你集中到一点上去.视,闭着眼睛看着这个地方;听,听这个地方;心念想着这个地方;舌头还可以对着这地方:这样就能专一了.本来这些念头都是从一个地方发了来的,而里边也是一个整的.当一旦外面也专一了,然后再收视返听.在它要向外发的时候,不了来,而直接往里走,回到意元体的念头上来.若直接感觉到意元体的念头本身是非常空空荡荡的,这就叫做明心.如果你想:“向意元体里边收进去.”坏了,念头就出来了.念头只要一出来,再进去就不行了.那只得慢慢专一、专一……念头非常专一之后,再返回来.如果遇上有的人会用脑子,我跟他一说“想里边”,他意念一下到里边去,感觉到里面空空荡荡,当时就是明心.所以过去讲:原来就是自家里边的东西,就是自己呀.即使范围再大点,也没有在外面的概念,它怎么动都是在里边的.因为意元体非常宽广,意念一回照,你不要去找里边什么样子,里边空空荡荡就是它.所以,如果能懂得了,明心一说就是. 内视阶段.这个内视和收视返听、闭目内视不一样,不是返观内视的意思.而是当你做到明心之后,通过收视返听,把精神集中到里边去,觉得里边空空洞洞,感觉到它的位置了,然后从那个地方往外看,这才叫内视.当没达到明心的时候,谈不上我们所说的内视.光会收视返听、意念专一了,还不行.必须得达到明心的程度,把意识总放到那个位置,才能从内往外看.明心并不是太难.当你明心以后,你感觉到意识状态了,就能够更好地集中了.这是从佛家来讲的.道家也有内视,指到了神入气中、气包神外的阶段,感觉到气在外面了,然后从里往外看.不过,这个从里往外看和明心的从里往外看的层次是不一样的.若从整体功夫来说,后者比前者要高一个层次.但是,道家的神入气中、气包神外得到了结大丹的程度才能达到.而那个时候,它的命功比佛家的明心要强.这两者,一个是从气上走的,一个是从神上走的.内视阶段说得比较简单,因为它不是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内容.明心之后不走内视,直接往上走也可以. 收视意元体阶段.收视反听是意念(念头)专一,内视阶段是从里边看外面的气、外面的形体,这都还属于外向.而到了这一阶段,是返过来看意元体了.看意元体怎么看、谁在看、谁在内视?内视阶段是往外看,现在不往外看,而要看“我”自己.从一发念头那儿往回一收,“我”要观看自己,查自己.那跟明心有什么区别?明心是念头返回来,发念头“我要收视”,是把念头收回来,它还有念头.而收视意元体呢,是当你有了念头之后,意元体就变成你自己的念头了.这时意念一说要往回收,就得看着这个念头,看这个念头是怎么产生的.它收视是往念头里面收视:一收,一旦那个具体念头没有了,只是有来收视的这个体察思维——“我要看”,没这个看的念头而直接往里面看,看到自己了——那就是收意元体了.这个情况就称为见怀.明心和见性是两个层次.明心是念头返回本身来,见性是看到念头本身,体察到意元体里面产生一般念头的活动背景.意元体和念头就好像是水和波浪.水本来是平的,有了念头就等于起了波浪了.可那人波浪本身也还是水,离开水哪儿找波浪去呀?你一旦能看到波浪本身的体性了,那水的体性也看着了.见性是看到念头本身,而念头本身就是意元体.也就是说,收视意元体后,看到意元体本身的体性了,这就称为见性.有的不走专一,我们这儿一说,他当下即是,一说就是.等真正明心之后,再养得里边神气充足了,那时念头一动就发生变化了.这个变化就比较大,身体里边和意元体本身,能量和体性都更充实了.一开始明心,里边是瘪的,空空荡荡,一旦见性了,就不然了.虽然不是光芒四射,但是它有个体了,有实实在在的一个东西.过去佛家说是“圆陀陀、光烁烁”“无头无尾、柱天柱地”等,形容词很多.为什么这么讲呢?他们体察到了意元体的体性,看到它无边无际、无限广大的这么个状况.可就一句“圆陀陀、光烁烁”不知误了多少千载古人! 讲到这个地方,同学们应该懂得智能功的实质了.我们的功法,捧气贯顶法、三心并站庄、形神庄、五元庄等,是从形体、从气入手的,属于道家的内容;练功具体的要求,气功生活化,生活气功化,属于儒家的内容(儒家要求在日常生活当中,在一切行为当中去练,不离世间、不在世间、不弃世间,所谓不即不离);佛家强调在意识里面用功夫,智能功的主动运用意识则是把佛家的精髓拿过来了.同学们要懂得,咱们智能功不是这儿一点那儿一点的七拼八凑,而是把各家最根本的东西拿过来了——混元了.我们不能像佛家的完全走意识,完全走意识那样练功非常慢,不到见性,人体的健康状况不好变.而达到明心都非常难,见性谈何容易.光走道家,身体练得很好,而脑子不开化也不行.所以,我们整个功法的安排,就体现了儒释道三家的最根本的特征:用了佛家的意识、道家的命(形和气),再加上儒家在日常生活当中练功的思想.将来大家看道家功,像王重阳讲:我们用佛家的性、用道家的命,实际他们不懂佛家的性是什么,以为一静就成为怀了.这根本就不是.他对明心见性没体会,也不懂得.他们实际走的是道家功,只是变成从入静入手,使气发生变化,而后把这个气练得更加精纯再去养神.神养得很厉害了,而意元体的偏执并没破.到最后才再去明心见性.但道家练功有一个好处,练练功使身体好了,小丹结了,大丹结了,可以几十年、几百年不死,争取了时间,一年不行练二年,或者再多练几年,有时间练功了,比较保险点.否则光练佛家功有点冒险.很多练佛家功的,身体也不好,几十岁就死了.上极乐世界?没那个事,哪有那么便宜的事,你自己心还没乐呢,能上得了极乐世界?你心里还尽是痛苦,能极乐吗?你脑子里面还乱七八糟,还想上 极乐世界?没那事,拿“滤布”一过滤,你就留在这儿了.所以,很多搞佛学的,他真要坐下来跟我谈,听我讲、讲、讲,慢慢就把他讲得不信佛了.我们搞气功,就是要实事求是.咱们国内有几个气功师,活着时不可一世,自诩什么都懂,到最后功夫也没上去,年岁不大也死啦.死的时候,也还是哼哼唧唧的.所以我想,练功首先要把身体搞好了,但我们搞智能功不能一味地搞身体,还要从意识上走,这一段是在写《精义》的时候加进去的,以前都没这个内容.将来我们都得这以练,要这么走,这么做.慢慢你们真懂得了往里面收,一说收视返听.一想就地了,脑子里空空荡荡就完.你可别皱眉,也别使颈往里边看,也别琢磨,一说就是,就不再往外放了我这儿一说话,你也可以往里边收,也可以体会里边.你这么一做,里边空空荡荡这个样子就是.什么感觉?那儿没感觉,一有感觉就错了.有的说看到意元体了:在嘣嘣直跳.哪儿是意元体呀,那是肉皮、脑瓜皮跳.他说是里边跳的.那也是里边血管在跳,连混元气都不是.还有密宗的所谓明点.前几年在《东方气功》发表过一个修佛家的气功前辈写的一篇文章,他说明点是意念一活动,在大脑皮层中有个运动的亮点.其实不是佛家说的,是巴甫洛夫说的.在巴甫洛夫文集上是这么说:如果我们的意识活动能用电显示,同时也有机会把脑袋打开的话,当意念活动的时候,一定会有个亮点围绕大脑皮层的沟和回在运动那位老先生研究这些东西四十多年,一定看过巴甫洛夫这些东西.他说在练功的时候,觉得自己有个亮点,嘣嘣在跳.其实他是受了巴甫洛夫这个观点的影响,心理暗示使自己出现的意识造形.意识活动不是这个样子.当时为什么发表他那篇文章呢?因为当时好多人都不懂这个,他这么写一下,说意识活动还有这样一个活动,说明他练气功还有点体会.我的目的是想借此招引出一些练功有体会的人写写自己的体会.可往后也没谁寄文章来.所以以后他的文章我也不再给登了.意识活动不是他说的那个样子.虽然自己感觉里面有个亮点,那也是意识造形,是意元体的气结合起来的表现,而不是意识活动.练密宗是先修中脉,中脉修通了,出明点,明点修了来之后,还得再破除它.到那个时候,才能谈得上解决意识问题.看到明点不是明心,也不是见性.意识能一收,收到明点里面去,到里面又是空空荡荡,那才是明心.从里边看到的那个东西,才是见性,不破除明点,根本谈不上明心见性.这是佛家密宗的功夫,给同学们随便那么说一说. 别人一叫你,你马上产生反应的时候,里面是什么样的感觉.这样去体会,去支配练功,那作用就不一样了.这是高层次运用意识的根本内容.这样练功夫就上得更快,能直接走形神合一.这也可以讲是从开司认识自身,也是“当头棒喝”而明心见性的道理所在.如果我们平时总能守着自己,一动念都从里面出来,将来一旦受个大的刺激,周身一反应,神没出来,收回去感觉到里面的整体性了,那最少是“明心”.有的人气足到一定程度,当时就能见性了.一般在冷静、清静的时候感觉不到人的“性”.当急促地反应,全身一动,气、神联合在一起了,就感觉到它了.见性有个特殊的情况,就是周身一体了.有些人敏感一些,骑着自行车,前面来了一个人,车赶紧向边上一闪,一下子觉得里面的气“呼”往这边一闯.坐汽车有时也能感觉到这种情况.如果你能把神收住,全身气非常整、非常足的时候,意念里面一动,一收,把全身整体感觉到了,就是见性.当然这样见了性之后,虽然全身整体性感觉到了,里面内景感觉到了,但这个性见得还不真、不纯,还需要慢慢再培养. 我再强调:第一千千万万不要死于句下;第二不要非得任性去找,就是往里边一收,活活泼泼就完了,哪也别使劲,眼睛也别使劲往里边看,耳朵也别使劲往里边听,用意念往里边去集中,一聚一呆就行了.本来过去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以前不是谁来都给教,一看不行,就让搞这个去,搞那个去.你这么一呆,老师这么一说,你一收就完了,能进去就进去了,有的有水平一下就进去了,明心了.明心以后得见性,得慢慢去练.等里边发生变化了,里边有东西了,就见性了.见性后,请有功德的师父印证. 中国禅宗的六祖惠能,认为不需要那么多东西,明心见性,一句话就完,他把过去禅宗的方法都打破了. 从练功方法来看,武术练功,丹道练功,佛家的禅宗到最后明心见性的练功等,也不相同.但是无论那一种练法,到了高层次时,都必须有意识练功,必须从修养意识来练功.咱们讲的修养意识的全部内容,就是从小我开始练起,把小我练得健康了,然后慢慢一步步把我练大,练成大我.前面讲修养意识的内容时,讲了道德、中和之气、情趣、偏执和大我这五个方面,其全部内容就是一个人从小我到大我的这么一个过程. 有时练站庄或者练静功,练着练着忽然一愣,心里一激灵;或有时晚上坐着,好象犯困了,身子一“忽愣”,感觉激灵一下.那一“激灵”就是从自我意元体出来的.有时练功安静了,觉得身上激灵一动弹,意识里面那种感觉(不是身体动触)是从自我意元体发出的.我们要经常想,经常琢磨.平时正聊着天,忽然有人喊“小李”.你就“哎!”这一答应就是从里边出来的.你精神集中干某件事的时候,一开始叫你,你听不着,再叫你,当你听着的时候,里边激灵一下子,这一“激灵”,就是里边自我意元体动弹了. 所以说练功之后,一旦开悟,什么事都可以知道.六祖慧能是个文盲.他赶集听见一个人念《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悟了.去找五祖.到了五祖那儿,就让他捣米.半年之后,让他当“接班人”了.他听了听那句话明白了,以后再练功.练功之后,什么经他都会讲.他不认得字,也不念经,也不看.到哪儿讲经时,讲什么经得别人念.他避难上一个村子里边去,一个居士念《法华经》,背了好多年了.居士请他讲《法华经》.他说:“我不认识字,你念.”居士念,他就听着.“(释迦牟尼佛)因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佛之见,悟佛之见……”“啊,停一停、停……就到这儿,《法华经》的根本!关键就在这儿呢.”就这样给人讲道理.他知识哪来的?就是从空间当中提取的.因为空中有各种信息混化着,你能把它提出来就可以了.但是还没来的未知事物,信息还没出现,那就不知道了.古人不能预言原子弹就是这个道理. 只要一发念头,就离开了意元体,就不是认识自身了.现在要往里反映,意元体要发而不发,不发还要发;发的一刹那直接体会,一下就体会里边,这就是过去佛家所说的“当下即是”,一说就是里边.赶紧体会里边.那一刹那本身就是体会,要发命令本身就是体会,这是最难的.真会这么做了,一发就到里面去了.如果一旦体会到了意元体那种活动状态,真正感觉到里边了.这就是过去佛家所说的“明心见性”,也叫“顿悟”,就是一下子知道了意识是什么样了.过去说能达到这种素质的是上上等的人,一下子能体会到里边了,这里面的东西就都知道了.那 就不需要提取信息了,直接在里面都能感受到了.而常人是意元体里面有什么内容,得用信息集中能量,能量到一定程度,才能感觉到它,认识它.提取记忆就是这样的,开悟后就不需要集中能量,一下子感觉到里边了,而意元体中、宇宙现在有的信息,它这里面都有.就一下子全部明白了,不需要提取信息.在这个时候,发意识指令的、研究的主体是意元体,研究认识的对象也是意元体,发出的意识,能够返回到意元体自身,这样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直接合一了. 为什么古人讲没有明心见性之前开口动手便错?佛家讲不可言说,不立文字?就是因为你一动意念动到外面来了,本来里面没个念头,它里面一动直接往里返.所以练智能功就是要直接体察意元体的状态.当发命令的和被体察的合成一个,直接感觉到,直接合而为一了,那就是明心见性了.那就是高层次. 不执着就相当于“开悟”、“明心见性”.但不是不说话了,不干事了,不想事了.开悟之后他们也写书、著作,也著了好多经典以及对经典的注解.他们也动脑子,他 们的意识活动怎么就不是虚妄了呢?因为他心里像明镜似的,心里清清亮亮的,外面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不像一般人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什么、干什么. 看一个人开悟没开悟,就是在关键的时候打激他一下,看看他还能不能冷静地处理.以前说有两个和尚,一个和尚已经开悟了,另一个和尚知道他开悟了,但是不服气.在一次过河的时候,另一个和尚把他推到了河里去要淹死他.在这么紧张的时候,他那儿还是空空荡荡的.一般人肯定会说:“怎么回事?”而他却说:“原来如此.”心里面很明白、很清楚.如果你能做到外面怎么动心里不动,心里面明确起来,那就解决问题了. 佛家讲开悟的时候,往往是乱七八糟,闹得你没辙儿的时候,心里想、想、想,没有往外放出来,里面一动弹,一下子开悟了.有一个和尚,讲法讲得很好了,一个有本事的和尚找他去了,谈了几句话说:“你这个不行,找某某去吧,他是一个渡船的和尚.”他也不认识,找到那儿跟他一说话,那和尚问了一个禅宗的问题,刚说了几句,便一杆子把他打到河里去了,叫他赶紧说.他这么要一说,一想,开悟了.如果你想“淹死了,淹死了,咕 咕 喝水了”,那就坏了.在非常紧急的时候,往心里面一去,没想别的东西,就开悟了.在那个时候,想问题很紧张,要淹死了也很紧张,一出来又把他按进去,出来又按进去,要死的时候心里还想着问题,又不能说出来,一下全身通了.所以说并不是不能想,应该想而不执着,从内里统一起来,那才行. 为什么好多和尚练出功夫来?因为他们都吃了很多苦,在吃苦的过程中把自我立起来了,开悟的“悟”是一个“心”和一个“我”,用立着的心来立我或我把心立起来.这就是悟字,这心就是自我意识,自我意元体立起来,立起的心就是我,能感觉到这东西了就是悟.心要立着,就比躺着费力气,你没有力量,心怎么立起来?力量就得靠练出来,没有苦练,没有顽强的意志,是悟不了的.非常软弱的人能悟了?没有一个.自我没有我,哪儿悟去?你冲不出去,我被包起来,连找都找不着,想都想不着,一想不是情绪,就是参照系.好多人一动就是情绪,连里边参照系都找不着.有些人自我感觉不错:“我怎么怎么着,我很有主见.”那不是你有主见,那是参照系的.是把人家的想法打到你参照系这儿变成你的了,你做了别人的奴隶,自我意元体要干的事做不了了.按别人的规定性做去了,自我的自由就没有了. 开悟,从那往里边一动就对了,那个动谁也代替不了你.开悟得自己练,老师帮忙,自己慢慢修,到里边一下感觉着了,就开悟了.这个过程不是返还,而是上升了.就是有了非常多的常态智能知识也不固执,从知识上还能开悟呢! 现在全国都搞教育、教学,就相当于教化开悟嘛.这都是好事情. 传统气功练功就这么两种练法,一种,告诉你不要搞理论,就练.比如咱们意元体精神活动,不告诉你精神什么样子,实际就是让人来懂得精神是什么样子.明心见性,就是明了精神是什么样子,什么样的运动.他不告诉你什么样子,让你想.怎么想呢,给你出个题,比如佛家(佛家攻意识攻得厉害),问你生前本来面目,没有生以前你什么样?自己想去吧.琢磨这个不是生前,那个不是生前,琢磨、琢磨,噢!琢磨到那种非有非空的景象了,感觉到那种情况了,得到它了,那就有本事了,“明心见性”了.这样练的就称为“宗”.宗是根本,直指根本的,“禅宗”就是这个意思.再一种是给你讲道理,讲这是空的、那是空的,从道理上讲通了让你按道理去做,那叫“教”.“宗教”就是这么两个内容,这是讲修行的.我们现在一方面给你讲理论,让你知道里边是什么样子;一方面让你以理作意,按照理论去作意念活动,让你自己想,琢磨、琢磨,想里边那个样子.这两个结合起来就能快了一点.就是说,讲的是无形无象的,把无形无象给你讲清了,你就琢磨琢磨,想想想,想出那个形象之后,一琢磨一套,感觉到了,感觉到了把意念一放,好了,功夫就有了,解决问题了.智能气功即浅即深,浅中寓深,理即是法,法即是理,理法圆融,理法不二,符合传统气功里圆顿功法、上乘功法的要求,道理就在这个地方. 以前佛家的明心见性,实际上就是用超常智能认识到、看到、感觉到自己意元体的体性,但是有了超常智能,不一定是明心见性.超常智能通过练功可以先有,而有了超常智能如果不去返回来体验自己的意元体,去感知自己意元体的体性,不到这个水平是不能叫明心见性的.一旦练功练到明心见性了(那是个全面的东西),超常智能就比较强了,在这个时候他们看到的日常生活的具体事物都不一样了,传统气功叫“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所以,除非真正明心见性的人是有意识地跟你说话,否则,他回答的话,听起来像是说胡话. 刚刚明心见性之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但是慢慢功夫再上长,和常态智能相结合以后,则“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也可以照常有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了.这时的人有了意识上的自由度,就可以用超常智能来直接统帅自己生命活动了,当然那还需要继续锻炼. 一开始,明心有个能感所感,到了见性就没能感所感了,到了那时候,才成为一个.一开始还不是一个. 禅宗的“明心见性”就是把意念直接和意元体结合. 一旦能够把意识活动集中到意元体里面去了,有超常智能的人它就能够直接感觉到主体的“我”和被动的“我”合到一起了,比普通人要进步得快.普通人一想,只能想进去达到“明心”,一想主、客体的“我”合住了,可里面具体什么样子,还不是十分清楚.有超常功能——特异的透视功能的人,往里边一看合进去了,就能感觉到里边那个样子.有的人可以感觉到了可还定不住,有“慧”得有“定”,只是发功能那一会儿神稳,一放他又不稳了,让他连续发下去也受不了,就只那一会儿还可以.这就是有“慧”而缺乏“定”.他们这个“慧”,是先天带来的“慧”,“慧”把气消耗了,再练“定”定不住了.我们练气功要从“定”上练起来,精神集中,但没定到一定程度,就还没开发出“慧”.定和慧很均匀了这是最好的.偏于“定”不好,偏于“慧”也不好.我现在提倡同学们从定上走,从定上开发慧,达到“定慧匀等”.要同学们练定势就是要练“定力”.有了定才能生发出智慧来.普通人没有先天带来的“慧”,如果再不从“定”上去开发,“慧”从哪来呀?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练功,一点一点的磨,给大家讲理论讲道理,都是真正要打破我们常态智能参照系,要我们到高层次上去. 参照系一旦发生变化了,如果你的“慧”即智慧也形成了,在过去就叫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到高层次上去了.只有练功把超常智能练出来,把常态智能参照系打破了,再同常态智能结合起来那才行,光打破参照系超常智能出来了那还不够,因为超常智能出来后,看什么都不是什么了,人也不是人,物也不是物,谁也不是谁.过去有些练功的人一到大彻大悟后,“如丧考妣、终日默默”像傻子一样.那就是常态智能参照系打破了,到超常层次里面去了,这还不够,还应再返回常态里面来,常态和超常一体了才行,那才是真正的和光混俗,一切融通、一切无碍.这时看人才又是人,物又是物,有区别了.但这时的区别在心里面没什么感觉,你张三说话,李四说话,但是他不动心了,心里面平平等等的那是“妙景”了!嚷两句,吵两句也行,可里面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的一平如水,完全一样了.这是达到内外如一、真正对事物明了了,而且明了后连到一体了.但只是你这儿有个“像”他那有个“映”,属于真正的客观唯物论的反映论,你有什么反映一下,反映与它本身没有关系.比如镜子本身并没人,你这有个人,显出个人来,只是显现出来的.张三来了,显出张三;李四来了,显出李四;张三、李四一块来了,便一块显出来,都走了还是空的,对它自身无所谓.当然那个境界是超常和常态合为一体了,对周围那是真正的自由了. 过去佛学讲明心见性,一旦打破无明桎梏,无明破了,实际上是把常态参照系打破了. 所以自我不易找到.“我找”,一找就不对了,参照系发的命令,参照系起作用了.到哪找去?“我不找”,也还是参照系的作用.找不行,不找也不行;一找又不对,不找又永远找不着.所以要用察照,一说要找,不出找的概念,马上找进去,“找”一动立刻变成行动一下进去,那个找本身就是.脑中一想要找,不动弹、不转念,当下就是.这就是佛家说的明心见性.一动就是,那才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