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给我们什么启发?150字左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8 17:13:41
长城给我们什么启发?150字左右
长城给我们什么启发?150字左右
长城给我们什么启发?150字左右
人类历史的奇迹 长城连续修筑时间之长,工程量之大,施工之艰巨,历史文化内涵 之丰富,确是世界其他古代工程所难以相比.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评论 长城时说:“中国最有名之工程者,万里长城也.……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 奇观.”据28年前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报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 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是中国的长城,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美国前总统尼 克松在参观丁长城后说:“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所以 说长城作为人类历史的奇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之无愧.文化宝藏,历史丰碑
万里长城从春秋战国开始,伴随着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 建社会行进.众所周知,一部悠久的古代中国文明史,封建社会是最丰富最辉焊的篇章,举凡封建社会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历史事件,在长城身上都打下了烙印.金戈 铁马、逐鹿强场、改朝换代、民族争和等在长城身上都有所反映.长城作为一座历史的实 物丰碑,将水文在中华大地.在万里长城身上所蕴藏的中华民族2000多年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的内涵十分丰 富,除了城墙、关城、镇城、烽火台等本身的建筑布局、造型、雕饰、绘画等建筑艺术之外,还有诗词歌赋、民间文学、戏曲说唱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帝王将相、戍边士卒、骚人墨 客、诗词名家为长城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边塞诗词已成了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流派.如李白 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维的“劝 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等名句,千 载传诵不绝.孟姜女送寒衣的歌词至今还广泛传唱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旅游观光的胜地 长城以它巍巍雄姿、坚强的体魄,象征着中 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这种精神激励我们永远前进.旅游观光不仅是 游山玩水,而且还兼有强健身体、增加知识、联系友谊以及进行经贸等活动的综合功能.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旅游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旅游事 业更是作为政府重点工作之一,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物古迹和多民族丰富多采的 文化艺术,是有中国特色旅游的强大支柱.万里长城以其婉蜒曲折、奔腾起伏的身影点缀着中华大地的锦绣河山,使之更加雄奇壮丽.它既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遗产,又是 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在旅游开放中,万里长城具有独特的优势.今天国内外游人以“不 到长城非好汉”这一诗句来表达一定要亲自登上长城一览中华悠久文明、壮丽河山的心 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英国前首相希思在参观长城时说:“中国的过去与将来都同样具 有魅力.……抵达长城时,我觉得比以往从照片上、刺绣上和绘画上见到的长城,更为壮 观了”.这正表明了旅游者要亲自登上长城参观游览的心意.古塞雄关存旧迹,九州形胜壮山河,巍巍万里长城将与神州大地长存,将与世界文明 永在.
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延绵几千里,屹立在北方广阔的土地上。千百年来成了中原抵御外敌的人工堡垒,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一道长城给了中原民族庇护和和平,所以中原人民总是在渴望着万里长城永不倒。长城就像一个襁褓给了孱弱的中原民族过去安全,后来的繁荣。而长城却是中华民族的思维和性格体现,而这个思维和性格却一直在影响这中国人上至国家决策,下至百姓行为。我们权且将这种思维和性格定义为长城文化。今天我想去解...
全部展开
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延绵几千里,屹立在北方广阔的土地上。千百年来成了中原抵御外敌的人工堡垒,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一道长城给了中原民族庇护和和平,所以中原人民总是在渴望着万里长城永不倒。长城就像一个襁褓给了孱弱的中原民族过去安全,后来的繁荣。而长城却是中华民族的思维和性格体现,而这个思维和性格却一直在影响这中国人上至国家决策,下至百姓行为。我们权且将这种思维和性格定义为长城文化。今天我想去解读长城和长城背后长城文化。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魏、赵、楚、齐、燕、秦等国都筑过长城。据《史记》记载 “魏长城在县北二十二里,魏惠王十九年所筑,东南起崤山,西北至河,三十七里。”“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等文字均证明当时修长城之盛。再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央政权。为防止北方少数名族入侵,“使蒙恬将三十万觽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史记?蒙恬列传》后来汉灭秦,汉朝也是中国古代大兴修筑长城的朝代之一,汉武帝派卫青击败匈奴之后就在西北修筑长城。而历史上除秦汉以外,大型修筑长城的要算明朝了。明代是大规模修筑长城的最后一个朝代,也是长城工程技术发展到顶峰的时期,明初,为了防御逃居塞外的元朝残余势力南侵,为了抵抗鞑靼的骚扰和防止东北女真的崛起,从朱元璋当皇帝起,就开始修筑长城,历经100多年,先后18次大兴土木,终于筑起了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长城。今天,我们看到的最长、最完整、最宏伟的长城,就是明长城。
虽然长城是长城文化的体现。但如果要说长城文化,还应该从长城的作用上说起。长城的作用只有一个,那就是抵御外敌,恐固边防。也就是说一道长长的城墙,担负着将外敌挡在墙外,保护长城以内人民平安幸福的重任。在冷兵器时代,这个作用起到了。
然而也就是这道地理上人为的屏障,将两种民族隔离开了,城墙内是农耕民族,城墙外是游牧民族。对比这两个民族我们会发想他们所具有的不同的性格。对于长城以内的农耕民族来说,我们有着世界上最大最富饶的两河流域(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这是世界上最适合农耕的区域之一,我们有了温顺的牲口,充足的土地,勤劳的人民,可以进行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我们不必在内部进行过于残酷的生存斗争,长期的这种生活是的中原民族过上了安逸,闲适的生活。再加上千百年来儒家思想中君君臣臣,克己复礼以及后来的三纲五常,使得中原民族淡去了野蛮,逐渐向着儒家思想家所描绘的理想境界发展。向往这太平盛世,门不闭户。渴望着天下大同。对于外敌一味的容忍,退让,妥协,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反抗。
而对于长城外的游牧民族以及颠簸在惊涛骇浪上的海洋民族来说,他们的生活就没有这么闲适了。自然环境就决定了他们不能像农耕民族那样安逸,为了生存他们就必须不停地迁徙,去不断的斗争艰苦的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尽管长城外地广人稀,海洋上更是海广人稀,但对于不停的迁徙和有限的资源来说仍然是僧多粥少,斗争就显得很残酷了。
既然我们可以将中华民族文化定义为长城文化,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讲游牧民族和海洋民族的的文化概括为马背文化和船文化。马背文化和船文化代表着一种流动性,不确定的文化。在这一点上他们是相似的,只是生产方式不同而已。这样说来,长城文化代表着一种一劳永逸的文化,一种保守的文化,一种不求进取的文化。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好像只有将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用墙圈起来就是安全的,就是可靠的,只有这样才能安心。这种思想上至帝王,下至平头百姓都是这样。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动用大量民力劳力修筑长城,地主土豪为了防止土匪强盗,修建自己的高强碉堡。平常百姓为了保护自己的成果,也修筑墙,在穷也要用篱笆围个圈。碉堡篱笆成了小的长城。
长城不仅挡住了城外民族的铁蹄,而且也挡住了墙内民族的野心和斗志。在长城文化的庇护下,夜郎自大,以天朝大国自诩,不求进取。而温文尔雅的儒家思想在长城文化的保护下更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反过来,儒家思想教人克己复礼,灭人欲,教会了人更加自满,自足。他在告诉我们只要没有野心,只要遵守三纲五常,只要认识自己就是个奴才,你就可以颐养天年,你就可以寿终正寝。不需要奋斗,不需要开扩。这是无形中在加高长城,加厚长城。使得长城更加难以越过,对长城外的民族如此,对长城内的民族更是如此。
正是这种长城文化在中国人心中作怪,使得千百年来,本来一个泱泱大国,却处处受人牵制。汉朝尽管出现了“文景之治”,但任然不得不将采取和亲来缓和关系,暂求安定,于是一代佳人黄沙老。南宋王朝背着国耻家辱,尽管有着岳飞,韩世忠这样的抗金名将,但还是采取不战而求和的策略。在这些人身上正是体现了这种苟且偏安的长城文化。当用长城能挡住就用长城挡,当别人踏破长城时,想到的不是奋起反抗,而是通过求饶来换取安宁。当近代海洋民族步进工业时代,大海这道原来在中国人心中认为是另一道长城的天险却别人家轻而易举的攻破,丧国辱权的一系列条约接踵而来。
长城文化不仅在过去,在现在任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首先在国防上,中国还是采取长城防御,即防御性国防。作为世界上第三大国,拥有世界六分之一的国家,一个拥有1.8万公里海岸线,居世界第四位的国家,在几十年中竟然没有一艘航空母舰。就像我们当初研制出原子弹是首先宣布不首先使用原子弹。也就是说,我们研制原子弹实际是在修建一道当代的长城。长城的修筑也在告诉别人,我不想侵犯你。但别人不会因为你不侵犯我而放弃侵犯你。
同样,尽管现在的房价节节攀升,可仍然挡不住中国人的购房热,中国房地产商从来不怕冷门。在中国,对每个平常百姓来说,自己奋斗一辈子就是为了能买一套房子。谁都不会将寄宿作为一种高尚。好像有了房子就有了幸福,至少有了安身之处。房子成了人们心目中的长城。房子内是我的世界,我想怎么着就怎么着。我的世界我做主。一道门 ,一道墙将外人的关注和干涉挡在了外面。人们在这个长城内生儿育女,颐养天年。外部的事情不管我的事,我也不想去了解。
长城文化是一种闭关自守,闭门造车的文化。其诟病百出,但并非长城文化就一无是处。长城给了中华民族一个温馨的港湾,一个平和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没有了暴风骤雨,血雨腥风。家,兄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变得紧密,人与人之间的认识才变得更加透彻。因为在这里有充足的粮食和空间来满足内部的最低的生存需求,有就不可能有太大范围的为生存而流血斗争。其实对每个民族来说,都不愿去面对残酷和战争。只是环境所迫。不仅农耕民族,游牧民族和海洋民族来说也同样从在着长城文化,就拿犹太民族来说,一个两千多年来从没有自己的国土,分散于世界五大洲,自立于各民族之林的“非地域性民族共同体”却在中国洛阳和上海被同化了。难道真是中国人有多大魅力吗?我认为不是,起作用的恰恰是温馨,稳定,平和的长城文化。这个漂泊在各大洲,被各个民族和政权所迫害的民族,其内心深处充满了对家,稳定,安详生活的向往。而长城文化正是这种渴望的代表者。所以我说犹太民族的中国化是世界各民族的长城内涵的体现,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以色列和罢了斯塔为了那么点地方争得头破血流而不肯罢休。不止犹太民族,北方的游牧民族也是如此,原来在茫茫大草原上无依无靠,到处面对着豺狼虎豹的袭击,内心深处充满了恐慌。安全是其最大的渴望。所以当他们踏破长城挥戈中原时,他们被这种安定,稳和的生活所吸引。原本彪悍的蒙古铁骑在中原马放南山,学会了住房子,学会了定居。满清骁勇八旗子弟进入中原后,立刻变得不堪一击,那些在战场上杀人不眨眼的他们进入中原后却为了讨一只鸟的叫声而大伤脑筋。
长城历经沧桑,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它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维护安定的标志。然而长城文化却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和性格。长城也是这种文化的产物。也就是说先有了长城文化,才有了长城。长城文化是中原民族在与艰苦的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种自卫的思想,这种文化即保守,缺乏进取心和野心,但同时这种文化却有充满温馨安详平和。我们试想如果 中原民族在外敌入侵时不是为了偏求安详,而是奋起一搏,倾中原之力逐敌千里,使其元气大伤,永无翻身之日。那样我们同样可以获得幸福和祥,繁荣盛昌。
当今世界变化莫测,那种偏安一隅,隔岸观火的长城精神已经不需要了,我们要主动的推翻自己心中的那座长城。敢于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主角。敢于在长城外与敌血战。只有将这种战争在长城外结束,才能保证长城内的平安和祥。
但同时我们应该发扬长城精神中与人和善,平等,自力更生的精神。不断加强民族内部的和睦。崇尚友善,发对暴力。
总之,长城已经保护了中华民族两千年。是民族智慧和勤劳的象征。同时长城文化已近影响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并且还将影响下去。只有铲除长城文化中的惰性和妥协性,求安心里才是长城文化唯一的出路。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