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朝东晋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什么的佳话,一直激励着哪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5 14:58:02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朝东晋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什么的佳话,一直激励着哪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朝东晋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什么的佳话,一直激励着哪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朝东晋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什么的佳话,一直激励着哪
佳话:不为五斗米折腰
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诗歌中的人生理想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少年时代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普济苍生的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如现实的泡沫湮灭无声.
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芝麻小官,不仅济世的宏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
到他三十九岁时,多年来对其影响深刻的老庄思想和隐逸的社会风习使他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可见,“道之不传”的理想幻灭使他转向躬耕自给自劳自娱以求心灵的宁静与澹泊.此后,他又为彭泽令,就在他上任八十余日之时,逢郡都邮来巡,属僚告之应束带进见,他长叹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并即日解印挂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他仕途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归田之路,也给后人留下了其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归隐后,陶渊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这是第一首.下面结合本诗的赏析略谈一下陶渊明的人生理想.
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思想上的矛盾恐怕是最根本的.他在政治上即不象屈原一样受到沉重打击而非走不可,也不象贾谊那样暗受排挤而无容身之地.他归隐不仕主要是因为其“心为形役”、酷爱自然、任真率性的“心”与沉浮官场的“形”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陶渊明认定归隐是实现他人生理想的必由之路,于是便坚决地归田隐居了.当然,在归田初期,陶渊明对农村的认识还是不够全面的,最起码是对前途抱有天真的幻想.他所描绘的农村田园,带有相当的理想色彩.这样,我们就很容易从他的诗歌中,寻找到他的人生理想.
总体而论,诗人的人生理想就是“养真”、“守拙”,顺自然,解放人的天性,恢复社会的真淳.这首诗用极朴素的的笔墨,轻描淡抹,在写出诗人挣脱官场羁绊返回农村田园,重新呼吸那里的清新空气的欣喜情怀的同时,很自然的就在活淡闲静的画面中流露出自由解放之情.
首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他天生具有热爱自然的气韵,而这一气韵与世俗社会的人情世故是格格不入的.这样,诗一开头,就揭示了矛盾.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二句写他前段的错误决择,也是对他从仕生涯的总结概括.“质性自然”的气韵不可改变的“鸟”在污浊媚俗的“网”中必然是会碰壁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自然会有“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末远,觉今日而昨非” (陶渊明《归云来兮辞》)的觉醒.“三十年”显然夸大了事实,但诗人将短短的入仕所受的羁绊说成为“三十年”显然表明了他对呆在官场的极端厌恶和对“误落尘网”的反省与总结.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里用“羁鸟”、“池鱼”自比甚是巧妙.借“羁鸟”“池鱼”恋旧的特征再现自己离开大自然的广阔天地,失去自由活动空间的内心苦闷.由于主观与客观、个性与时代的矛盾在诗人身上难以调和,致使他精神上严重受创,而他又清醒地认识到为禄而仕是“误”、是“非”,故在厌倦、鄙夷仕进的同时,必然升起对故乡田园的眷恋和向往,并由此而激发一种冲破“樊笼”、“尘网”的巨大精神力量.事实上,这样的诗句古已有之.“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哀郢》),“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等都是寓情于物,只不过陶诗中的“旧林”“故渊”所倾注的是恬静幽美而又充满生机的大自然,这与其人生理想是相吻合的.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开荒”句是说参加自食其力的劳动,这是诗人“抱朴守拙”的具体内容之一.在陶渊明认为劳动谋求衣食与实践人生理想不矛盾的:“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故至暮年,诗人仍未停止耕稼.至于“守拙”的“拙”在玄学概念中与“真、淳、朴”一样,与自然是相通的,往往与“巧”相对.所以“守拙”自然也就是诗人所追求的坚守自然之性,并且诗人也常常以“拙”自诩,“性刚才拙”、“诚谬会以取拙”便是.
“方宅”以下十句,具体写“守拙”的乐趣.通过“园田”与“尘网”的强烈对比,写出了“复得返自然的无限精神快慰.表面看来,诗中写的都是农村极普通、极常见的事物,但是在诗人看来,这些平淡无奇的农村见闻正与他自己所理想的自然之趣相妙合.“远人村”、“墟里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常物事营物了一种极其自然、真淳的氛围,无怪乎诗人会乐处清贫而倍感悠闲.这种种精神上的感受,诗人在最后两句加以归结: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可以说,这两句是诗人人生理想的最终体现.“返自然”也就是诗人最终的人生理想.它总括了全诗的要旨,又水到渠成的破了题,真可谓画龙点晴之笔.
就诗歌本身而论,其艺术风格在于“淡永”二字.“淡”是说诗中写到的事物,所使用的语言,都是极平常的.如“羁鸟”、“池鱼”、“方宅”、“草屋”、“远人村”、“墟里烟”、“狗吠”“鸡鸣”等无一不是农村耳闻目见.整首诗给人的总体感觉就象一幅恬淡的农村山水画.但这首诗又不仅仅是“淡”而已.陶诗的高明之处往往是“淡”决非浅露,而是“淡”中能“永”.“永”是指意味深长而言,或许也可以说是意境深远.诗所要写的是“返自然”的理想和情趣.而“自然”本身是不加修饰的.如此,诗人在创作上也就绝不象精雕细刻的谢灵运,而是“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绝句》)“更无一字不清真”(辛弃疾《鹧鸪天》).就象“抱朴含真”是陶渊明思想性格的特征一样,质朴真率,平淡自然也是他诗歌艺术的基本风格.
总之,“真、淳、拙”不但是陶渊明人生理想的核心,也是他美学思想的精髓.他的诗“淡”而能“永”,而陶渊明本人也是平淡之中见真情.